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慈濟月刊第567期
2014-02-24
  靜思晨語
  社論
  心靈交流道
  無盡藏
  特別報導
  人間問路
  大地保母
  助人線上
  發現歡喜
  見證人生真善美
  天涯共此情‧馬來西亞
  天涯共此情‧印尼
  慈善臺灣
  生命的禮物
  同個屋簷下
  晶瑩童心‧美國
  寰宇慈濟
  百川歸海
  衲履足跡
  攝影筆記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月刊 / 第567期
  萬鴉老市水患後 傾聽天意
撰文‧印尼人文真善美志工

北蘇拉威西省首府萬鴉老市,
遭受有史以來最嚴重水患,
信仰虔誠的居民將之視為「天意」——
雖然房屋損毀但慶幸家人平安,
欣慰於遠地兒女返鄉幫忙,
更驚訝洪水送來了「慈濟」⋯⋯
 

萬鴉老市重災區帕爾第四村居民參與慈濟「以工代賑」清掃村莊,祈禱重建順利。

(攝影/Metta Wulandari)

「萬鴉老患水災,只剩衣服在身;家當無法帶走,只能讓水淹沒;我們跟隨天意,感恩健康就好!」年近半百的丁潔(Dince)以萬鴉老方言唱著自編的民謠,一邊奮力用鏟子清除堆積在門前的淤泥,也唱出萬鴉老(Manado)水災在村民心中留下的疤痕及他們的樂觀態度——人平安,就抱著感恩的心去面對困境。

北蘇拉威西省首府萬鴉老市元月發生嚴重水患,超過八萬五千人受災,一萬間房屋毀損;來自九個城市的慈濟志工前往馳援,發放物資、義診和舉辦「以工代賑」。

站在一千位居民之中,丁潔聆聽志工們解說打掃事宜;她自信滿滿地說:「不用遺憾也不必失落,我們身體還這麼靈活,就該好好動一動,什麼都不做的話只會感到憂鬱。」

一家九口居住在河畔的安多娜德(Antonette)回憶災情心有餘悸,「水愈漲愈高,快把屋頂淹沒了!情況危急,我們立刻撤離,連家當都來不及收拾。」即使如此,她仍覺慶幸,因為全家能在緊要關頭疏散到地勢較高的地方,後來又有教會朋友和慈濟人來援助。

「我從不怪怨誰,因為這是上帝給我們的安排。遭受水災確實有苦,但是我們該轉個念,比如說,很多住在外地的孩子回到父母身邊來幫忙整理家;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也能相互協助。我們立足於同一個地球上也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,所以我們是一家人!」她充滿感激地表示。

帕爾第四村民歐嘉(Olga Mamahet)河畔的家被大水沖毀;曾到臺灣工作四年的她認出慈濟會徽,為村民介紹慈濟。(攝影/Anand Yahya

泥濘中,踏出互助足跡

每年初印尼雨季總傳出災情,今年一、二月豪雨再度侵襲,雅加達志工不僅進行東雅加達水患災區救助,元月十八日更攜帶物資搭乘軍機,進駐到航程三小時外的萬鴉老災區賑災。

萬鴉老市位居海岸,周圍山坡環繞,大量雨水導致土石流、河流潰堤,淹水高達七至十公尺;當地沒有慈濟人,一位居民說:「原來是洪水把慈濟送到萬鴉老來給我們救助!」志工在卡拉麥村(Kampung Karame)設立義診處,並致贈生活包、帶動居民以工代賑清掃。

六十一歲的阿爾菲特(Alfreds Kinsal)帶著志工來到他的住處,沿路看到盡是厚重淤泥和垃圾如山。他說,一月十五日一如往常,但早晨八點洪水突如其來,水勢愈來愈高,「我回到家看到妻子還在廚房忙著燒菜,催妻兒趕緊撤離,自己剛把家當收拾完時,水位已近屋頂,及時爬到屋頂上保命。」

阿爾菲特表示,卡拉麥位於通達諾湖(Danau Tondano)附近,大雨後只要水閘一開,村裏就會淹水,對民眾而言如家常便飯,不過此次水災是萬鴉老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。

阿爾菲特的房子繼承自父母,直到現在子孫繞膝,他依然安居在這棟保護他們四代的家園;然而,房屋被洪水掃得一乾二淨,只剩下房架佇立著。「要重新建起一棟房子不是件簡單的事……」以往,他不想依賴兒女,所以擔任公車司機,努力賺錢,「孩子們也有自己的家庭負擔,生活真的很艱辛啊!」如今家當只剩下身上穿的那件衣服,好幾天沒更換了。

儘管如此,他依然滿懷感恩地說:「若水災是天意,我們也只能接受,只要身體安然無恙,我就滿足了。有的人躺在病床上無法動彈,我還能走路工作謀生呢!」

災後環境髒亂不堪,卻感受得到居民團結互助的精神。棲身收容所的辛迪亞(Chyntia)帶來金黃香脆的香蕉煎餅,希望慰勞志工的辛苦,這是她在公用廚房撿拾木材燒火起鍋炸的,「志工媽媽們大老遠地跑來這邊,我們住在當地的人怎能不分享擁有的東西?」

深信基督教的辛迪亞相信這一切只是暫時的,「為什麼要傷心?主一定給我們更好的安排。」

萬鴉老居民在志工帶領下,合力清掃市街泥濘與廢棄物,領得的代賑金也讓災後困窘生活得到助援。(攝影/Metta Wulandari

豔陽下,踴躍以工代賑

二月初華人正在歡度農曆新年,以華裔為多數的慈濟志工卻再度來到萬鴉老市,分頭訪視發放,在甘榜.班杰爾(Kampung Banjer)、迪卡拉.阿里斯(Tikala Ares)、帕爾第四村(Kelurahan PAAL IV)、迪卡拉.巴魯村(Tikala Baru),帶動第二波「以工代賑」清掃。

災後三週,許多地方依舊泡在泥水中,尤其是河畔房屋,整片被淤泥掩埋。志工鼓勵受災鄉親,要愈挫愈勇,「儘管我們彼此不認識,但我們會援助每位需要幫忙的人!」居民一片歡呼。

經過一月下旬的互動,更多居民參與以工代賑,二月三日到八日,每天早上有千餘人聚集,合力清理各村莊。志工提供鏟子、手推車等工具,讓一無所有的村民終於可以徹底清掃。「把水溝清理乾淨,水會流得比較暢通。」太陽曬得一身大汗淋漓,村民忙著把堆積在水溝的淤泥挖出。

挖土機、山貓等大型機具,持續清運垃圾和淤泥,萬鴉老市市容恢復進入最後階段。二月七日這天,九千位市府工作人員和人民保母,全投入迪卡拉鎮(Tikala)和微囊鎮(Wenang)的清掃工作,萬鴉老市長威齊.魯門杜(Vicky Lumentut)表示:「在水患侵襲比較嚴重的地區,慈濟志工推動以工代賑一陣子了,這兩天,我們把人力集中在這兩區,希望居民快點恢復正常生活。」

志工調來大卡車清運阻塞道路的垃圾山;市區漸漸恢復生機,馬路上人車雜沓,響起一陣陣喇叭聲,穿雨靴的志工陳亞福在馬路中間指揮,疏通長長車陣。

「你們是從哪裏來的團體?」有駕駛人好奇地問著,陳亞福笑著低頭彎腰指著帽子上「慈濟」兩字;聽到志工的說明後,車輛駕駛伸出大拇指讚賞志工們的付出。

志工由印尼各省來到萬鴉老市,其中不少人在各島多次轉機會合才抵達,路程遙遠;即使身上的志工制服乾了又溼,大家還是把握能夠付出的機會。中午時分在迪卡拉.古馬拉卡(Tikala Kumaraka)地區,由鄰長帶領普查災況,發放瓦斯爐領物券給居民。

災後,慈善團體致贈米糧泡麵,但民眾苦無爐具烹煮。志工來到居民艾伯特(Albert Lengkong)與伊多(Ido Kosangit)家,正在清理的他們卻婉拒了這分好意。「我們的瓦斯爐修理後還能使用,請發給其他更需要的鄉親!」

志工一戶戶訪視並致贈領物券,至二月下旬將為四千餘戶居民提供瓦斯爐與瓦斯桶解決窘境。萬鴉老市長魯門杜說,慈濟的物資可以讓人們撐起日常生活,「本來失落的居民,在慈濟援助後恢復了精神。」

居民的生活物資被大水沖走或者被淤泥埋沒,甚至連穿在身上的衣物都是僅有的一件;志工致贈瓦斯爐具,讓他們從最基本的飲食開始恢復日常生活。(攝影/Metta Wulandari

生信心,許下最好承諾

午後陽光依舊熾熱照人,清掃完街道社區的村民聚集在北蘇拉威西公共工程局運動場。慈濟在迪卡拉.阿里斯及甘榜班杰爾等地舉辦的「以工代賑」也在七日、八日陸續告一段落。

領到代賑金,住在河畔的居民魏安(Vian)無法控制地掉下淚水,他對志工說:「感恩你們的付出,我只幫忙清理環境,因為我家已經被大水沖刷得非常『乾淨』了,不用再清掃了。」每日十萬印尼盾(約新臺幣兩百九十三元)的代賑金,不僅能減輕居民的負擔,志工遠道而來的心意和親切的笑容,更讓人產生了力量。

魏安說:「志工不但幫助了我們,還提醒我們也要做個手心向下的人,去幫助其他仍在困難中的人。」經過幾週相處,志工與萬鴉老民眾建立如同家人的情感,也帶動小錢行大善的觀念,大家不吝惜投入點滴愛心。衛安說:「只要我們有真誠的心念,小小的付出,也會變得很有意義!希望大家可以感受到為彼此付出的幸福。」

「這不是夢、這是事實、我們敬愛的萬鴉老已是滿目瘡痍;在迪卡拉·巴魯,我們看到慈濟人來幫我們。看到他們要離開我們,我們快哭了,要感恩,感謝慈濟⋯⋯」

圓緣時,居民傑瑞(Jerry)站在臺上,以吉他伴奏唱出自創歌曲,並分享寫歌初衷:「看到萬鴉老的情況,心好痛,我就把心裏想的寫成這首歌。大家以工代賑,也辛苦了!」

水患,讓村民失去很多,卻也得到從未想過的心靈富有。竹筒傳過一人又一人,大家踴躍捐獻,可貴的竹筒精神深植心中。受災鄉親合送給志工的紅色布條上寫了滿滿的感謝,笑著面對往後生活,是鄉親對志工最好的承諾。

經過元月中旬至二月八日的持續關懷、帶動清掃,萬鴉老居民在「以工代賑」圓緣祝福中,相互打氣鼓勵,人人高舉竹筒撲滿,願意幫助更需要幫助的人。(攝影/Metta Wulandari

(資料提供/Metta Wuladari、Juliana Santy、林燕龍、Apri、Donny、Syahri 

翻譯/游永興、黃曉倩、黃夏雲、林雅妮)

 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