親情,人生最美的風景
撰文‧李委煌 攝影‧黃筱哲
在中國發展指數始終名列前茅的天津念大學,
伊芯將每月生活費壓低到不足新臺幣兩千五百元,
生長在因病而貧的家庭,
經濟壓力讓她走在路上都希望能撿到錢。
但更多時候她深感富有,因為家人都在身邊⋯⋯
和北京有著一百二十公里之遙的天津,在高速鐵路啟用後,兩地只需半小時車程,大幅拉近這兩個直轄市的距離。在這個大都會,僅是大學院校就超過五十餘所。位於天津市西青區的天津理工大學,擁有超過一萬八千位學生,其中就讀大二的呂伊芯,家鄉在離天津市區約兩小時車程外的寧河縣,來自一個因病而貧的家庭。
她每月生活費控制在三、五百元人民幣之間,平均一天餐費才十多元,很難想像是這年齡層的消費。「班上同學的娛樂活動,我完全不參加。」學校有座電影院,她也不曾進去過,「一場四、五十元的票錢,夠我吃上三、四天了!」有時錢包只剩三十元,她可以忍著一週不花錢。
對自尊心強的伊芯來說,當然不可能沒有情緒,但樂觀的她懂得自我調適,也不介意是否有人因此瞧不起她。認識慈濟後,她更能體會到,比較、計較只會受苦,儘管眼前物質生活條件差,但她自認是個心靈富有的人。
掙來辛苦錢先買藥
伊芯說話時,總掛著一抹微笑;還是個青春正好的年紀,人生卻已遭遇多次與親友的生離死別,特別是在二○一一年,就讀寧河縣潘庄中學高二暑假那個下雨夜,媽媽頭痛欲裂,緊急請來村裏診所大夫看診,發現血壓竟飆到兩百二十;趕緊送往鎮醫院做電腦斷層,旋即又搭了一小時車轉往縣醫院,最後轉赴市醫院接受緊急手術。
腦血管瘤破裂,差點要了媽媽的命;從寧河農村來到市醫院住院治療,距離高三開學僅剩八天,伊芯跟媽媽說,她不回學校讀書了。「你若不去上學,我就從八樓跳下去。」媽媽哭著說,自己只讀了小學,就算砸鍋賣鐵、四處借貸,也一定要供孩子讀書;「這樣,以後才有出息啊。」
住院二十一天返家,這段時間龐大的醫療費別說了,之後每月仍需人民幣逾千元藥費,哪再有餘錢供她與弟弟讀書。爸爸在外打工,有時種種地,收入不多更不穩定,掙來的錢優先買藥;新的學期,自然是拖欠著學費了。
爽朗活潑的她,變得沈默寡言,內心無助,只得向導師劉永說明狀況,希望能減免部分學雜費。劉永心疼說:「這孩子懂事,成績也優秀,一定要設法拉一把,不能讓她就這麼放棄學業。」劉永徵得校長同意,先減免學雜費;也在那個時間點,天津慈濟志工第一次到校提供成績優秀的貧困生助學金,於是學校便將伊芯名字給報上了。
二○一一年十二月,高三寒假前夕,慈濟志工致贈伊芯人民幣兩千元助學金,這筆錢像是甘霖,她先撥出部分來購買媽媽的藥品。媽媽說,生病以來向親友借了不少錢,發愁之際得到現金幫助,「這雪中送炭,教人記一輩子啊!」
高考結束,伊芯立刻到附近鞋廠打工,日薪四十五元,三個月掙得了四千元,原本想用來補貼大學學費,沒想到媽媽得再次接受手術,醫療費用一萬多元。手裏揣著血汗錢,伊芯像洩了氣的皮球,悵然若失;「拚命掙來的這點錢,真是幹啥都不夠啊。」
大一學費七千多元,扣除媽媽低保戶身份可減免兩千元,尚需繳納五千多元;這筆學費一直拖到學期末,才在慈濟提供另一筆助學金後給補繳上了。當然,龐大的學費年年得繳,伊芯不可能沒有壓力的,所以難免常會感到內疚自責;「有時走在路上,都希望能撿到錢……」
大一升大二的那個暑假,她和弟弟跑去打工,也許是風寒影響了臉部神經,她才做半個月就顏面神經癱瘓了;結果雖然賺到一千多元,卻在家休息了一個月,那些工錢連醫藥費都不夠付,實在是得不償失。之後她常跟弟弟勸慰說:「咱倆別亂花錢、省點用,就當幫家人賺錢了唄。」
媽,我親您一下唄
 |
·伊芯在天津念大學,平均每三週回寧河老家一次;她總是搶著做家事,希望身體不好的母親能多休息。
|
雖然生活辛苦,但只要課業有空檔,伊芯就參與慈濟志工活動,付出助人;去年如願穿上灰衣志工服後,她開心地打電話告知媽媽,分享她老早就放在心上的這個願。
伊芯說,當初她以為慈濟只是單純資助金錢而已,沒想到志工還給了她許多關心與溫暖。「生活上若有困難,要跟師姑師伯說喔!」當志工帶動他們比唱「一家人」歌曲時,大家牽起手,「我感覺我們就是一家人!」伊芯坦言,從那天起,慈濟人就像家人般溫暖了她、影響了她,於是她發願有朝一日也要成為「手心向下」的人。
「慈濟改變了我!」伊芯深刻體悟到證嚴上人所說的「行善、行孝不能等」,而且是要從當下做起;住校的她,平均三週返家一次,但她每兩、三天就會打電話回家問候爸媽。
伊芯說,念中學那些年,父女倆極少交流,有心事也少分享;但因助學因緣參與慈濟後,她學習到志工們聲色柔和的「軟實力」,開始懂得笑哄脾氣急、嗓門大的爸爸,也主動表達對家人的關心。
「天冷了,衣服要多穿點。」「下雪了,別老出去,挺滑的。」對於女兒窩心叮嚀,老媽也總是害羞地回應:「知道了、知道了。」
伊芯強調,她在天津慈濟志工演出的「親恩浩連天」手語音樂劇裏,聽到「跪羊圖」這首曲的一段歌詞,令她特別有感觸。
多少浮雲遊子夢
奔波前程遠鄉里
父母倚窗扉
苦盼子女的消息
多少風霜的堆積
雙親容顏已漸老
莫到懺悔時
未能報答父母恩
她憶起媽媽腦血管瘤破裂後的那個農曆年,雖然艱難,但爸爸樂觀地說:「別管咱家還有多少錢,至少大伙仍平安在一起啊!」伊芯完全認同這話,因為當年若媽媽離他們而去,此時的她和弟弟該怎麼辦。
「我很珍惜和媽媽在一起的日子,每次出去都會牽著媽媽的手。我覺得,媽媽的失而復得讓我更懂得了人應該珍惜所擁有的一切,不要等到失去後才後悔。」
一次休假後準備返校,伊芯提起勇氣說:「媽,我親您一下唄。」「都這麼大一個人了,親啥啊?」媽媽有些不好意思。親貼一下臉後,對比起自己光滑的臉頰,伊芯發覺媽媽的臉粗糙而少彈性,她感慨良多,原來不知覺間,雙親年紀也漸長了。
媽媽常叮嚀伊芯要抽空參加志工活動,也發現女兒認識慈濟後,變得穩重而貼心了,嘴也甜了,常愛跟她撒嬌,「每回返家,她都搶著打掃擦地,不讓我幹活。」
伊芯說,其實過去的她,總是想著要離家到遠處;如今她不願意再錯過親情,於是高考後選填志願,她全部選擇了天津的大學,最後順利進入天津理工大學的管理學院;至少,距離爸媽不算遠,彼此也能安心。
家中最美的一幅壁畫
 |
·家裏炕旁的一面牆,貼滿了伊芯和弟弟的獎狀,在母親眼裏是張「最美的壁畫」!
|
從初中到高中,伊芯都擔任班長,而且成績相當好,家中炕旁的一面牆,滿滿都是她和弟弟的獎狀,「那是家中最美的壁畫啊!」媽媽欣慰地說。
今年夏天,伊芯就要升大三了,她期待著畢業後能盡快找到工作賺錢,支持弟弟專心讀大學,不必擔憂繳不起學費。
目前爸爸開公交車,收入較過去穩定,媽媽儘管需長期吃藥及定期回診,但病況相對穩定,伊芯說,雖然家裏仍有欠債,但父母和弟弟都在身邊,她很知足了,現在是家庭最幸福的時刻。
她想到高中時,跟她一樣的慈濟助學金受助生,收到這筆費用的當下,有些人的父母因病或意外而不在了……所以她特別感恩慈濟兩次的助學,「這分及時雨,早來或晚來,可能都幫不上忙。」
現在的伊芯最愛擁抱慈濟家人,「抱起來總特別溫暖。所以我也要作為一顆愛的種子,把更多的愛也散播給別人!」
 |
·曾經受助、如今也成為志工助人的伊芯,在母親眼裏像一夕之間懂事許多。家無長物,清爽整潔,伊芯特別感恩現在的簡單與擁有,只想好好珍惜、陪伴家人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