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慈濟月刊第567期
2014-02-24
  靜思晨語
  社論
  心靈交流道
  無盡藏
  特別報導
  人間問路
  大地保母
  助人線上
  發現歡喜
  見證人生真善美
  天涯共此情‧馬來西亞
  天涯共此情‧印尼
  慈善臺灣
  生命的禮物
  同個屋簷下
  晶瑩童心‧美國
  寰宇慈濟
  百川歸海
  衲履足跡
  攝影筆記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月刊 / 第567期
  家人之間 不委屈只成全
撰文‧李委煌 攝影‧黃筱哲

爸爸總希望她多帶些錢去學校,
她卻常把錢省回家給爸爸買藥;
她成績優秀,計畫考上大學後申請獎學金,
支持愛念書的弟弟,不必像她一樣為學費發愁。
生活辛苦但不委屈,因為家人彼此體諒就是幸福。

 

元月初的這天,是大陸華北農村冬令後所謂的二九時節,接下來的三九、四九會是冬天最冷的時候;從學校領著慈濟志工將冬令物資帶回家的趙亞萍,在約莫攝氏四、五度的低溫下,僅穿著薄薄的校服外套。

父親左手拄著杖,緩步挪移出來迎接,嘴角邊還掛著一粒米飯;中風後經過復健,已不必家人餵食,但仍不免將米飯掉落地上或衣上。

父親今年六十五歲,是在上了歲數後才得到趙亞萍、趙建虎這對姊弟。他行動不便,太太瘖啞,但孩子們懂事、貼心又成績優秀,讓夫妻倆掩不住欣慰之情,更教來訪的志工感動又心疼,想起剛剛在楊家樓中學助學金發放典禮上,就讀高一的趙亞萍,作為受助學生代表人,拿著草稿上臺致詞分享──

「我來自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,上有年長患病、生活不能自理的父親和有殘疾的母親,家中沒有經濟來源供我和弟弟上學。就在我考上中學,一家人為我的學費犯愁之際,是慈濟的叔叔阿姨們,給我們送來了溫暖,讓我上學讀書沒有後顧之憂……」

相較起同齡的學生,趙亞萍口條清楚、臺風穩健、性格成熟,教人真得相信「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」。

 

愈困乏愈要樂觀

楊家樓中學位於天津薊縣,是天津市下轄唯一的山縣,位於天津市最北部,距市區約有兩個多小時車程。即使隸屬直轄市,依傍著山的農村裏依舊有許多殘疾貧戶,孩子們平日的生活和學習狀況原本就艱辛,如果遇到特殊變故,會更加困難,甚至面臨輟學。

薊縣慈濟志工自去年起針對成績優秀的貧困生伸援,提供他們能安心讀書的助學金,冬季時並為每位學生逐戶送上冬令物資。

趙亞萍和就讀國二的弟弟趙建虎,經常是全班第一名;「十佳少年」、「三好學生」等證書、獎狀,都妥當收藏在鐵盒子裏。

父親平日除了做農活外,就是騎著三輪車到處收撿回收物,養活一家四口人;去年因腦溢血倒下後,全家就沒有任何收入了,只剩每月人民幣兩百五十六元的低保戶補助。

慶幸的是仍有薄地七畝,平日勉強種種玉米,冬天收成後改種小麥,之後再拿小麥去換麵粉;加上家裏有些醃漬醬菜、辣椒等,三餐基本過得去。

爸爸右半邊肢體使不上力,得拄著拐杖才能慢慢挪動,一年來醫療費多虧姪子承擔,而姊弟學費則靠大伯資助,至於日常生活開銷,就有賴過去收回收物賺來的一點錢。一家人只能樂觀看待未來,「剩的錢,花到哪兒就往哪兒走唄。」爸爸說。

 

·父親六十五歲,中風行動不便,是平日住校的趙亞萍內心最掛念的人;她一返家便趨前攙扶,避免父親跌倒。

 

省下飯錢當醫藥費

去年甫上高一,趙亞萍有喜有憂,因為讀書要花很多錢──資料費五百七十元,書費六百元,住宿費兩百元……「帶點錢去學校唄?」爸爸怕女兒沒錢,常這麼問她;但她總是說:「我花不了啥錢的。」

於是,帶在身上的錢,趙亞萍每個月都會剩些回來,然後用來買爸爸的降血壓藥、止痛藥;或許是省錢習慣了,她總說沒食欲、不餓或忙得沒空吃等等,讓知情的人看了難免心疼。

校長紀志清說,他們了解慈濟善款點滴來自不易,在提報貧困學生助學名單時相當謹慎,老師們除了分組進行家庭訪問外,也查閱了同學們的飯卡消費紀錄;他發現趙亞萍一天三餐刷卡消費,很多時候甚至是少於人民幣五元,對於一個正在發育成長需補充營養的孩子來說,這讓他很驚訝。

校長紀志清很珍惜這孩子,懂事自愛,學校立場也打算再給趙亞萍減免學期費用。他也很感恩,過往頂多有企業老闆,會針對一、兩位成績優異的特困生,資助他們讀到大學畢業,少有像慈濟這樣的團體願意長期幫忙這麼多孩子。

趙亞萍的爸爸也是知識份子,個性達觀有智慧;若非高中畢業前夕遇上文化大革命,他肯定繼續念大學。過去從事勞力活,他懂得教育是孩子的機會,因此儘管姊弟的學費讓他發愁,「但只要孩子考得上,就一定要讓他們讀書。」他強調,就算賣掉房子,也要供姊弟倆升學。

 

·土坯房的窗緣貼補著布條、塑膠、木板等防風,窗旁一角是趙亞萍的臥房;就著引入室內的寒冬暖陽,趙亞萍翻起課本溫習功課。

 

一件外套母女輪流穿

事實上,趙家的房子要賣恐怕也不容易。校長紀志清說,數十位助學生裏,就只有趙亞萍的家,還是傳統的老舊土坏屋;現在即使在農村,家家戶戶也多半改為磚房或水泥房了。

除了臥室,屋裏其他房間都沒安裝窗戶,頂多用紙張糊起權充;庭院四周沒牆,僅用玉米秸子圍了起來。院旁整齊擱著一堆堆的玉米,爸爸說待來年開春後,再以較好的價錢賣掉,至少可收入人民幣七、八千元,「但之後買種子、化肥、農藥等,可能就花得去一半吧。」

去年十月底,志工踏進他們位於下倉鎮蒙酄村的家,比唱起「一家人」歌曲時,趙亞萍姊弟倆第一次看到淚水從爸爸的臉頰滑落下來……

樂觀、知足的趙亞萍,總會客氣對志工說:「家裏其實沒缺啥。」但當志工請她套件外衣,擔心學生制服不夠禦寒,才知她原來沒有其他厚外套,家裏僅有的那一件就穿在媽媽身上,而且是因為今天有志工客人來訪……原來這件外套,家人是輪流著穿。

薊縣慈濟志工劉月紅說,趙家四人生活簡樸、心態正向、個性老實,家訪時提及省一點過活,每個月家裏開銷只要一百八十元就夠了。她和志工們在趙家小坐,感覺到一股和氣、樂觀的氛圍,尤其姊弟倆講話時,總是輕輕地、淡淡地、笑笑地,讓人感受到他們內心世界絕對不困窘。

劉月紅感慨,許多有錢人可能都沒像趙亞萍一家人幸福,生活得那麼融洽而體諒;儘管物質生活匱乏,爸爸還常知足地說:「沒事,咱家還有點積蓄。」

 

·父親中風、母親瘖啞,兩個孩子仍在學,每月兩百多元低保補助,是家中唯一收入;然而一家人都流著樂觀的血液,即便是寅吃卯糧,只要姊弟倆持續受教育,未來就有希望。

 

辛苦自己照顧家人

國中畢業中考後,趙亞萍去村裏的工廠打工,每天從上午七點到晚上七點,下工後趕回家,因為家人等她著她一起用晚餐。

這份工作相當辛苦,一天工資四十元人民幣,也曾想過放棄,但還是熬過一個月,月薪一千兩百元用來買煤,免得媽媽和弟弟四處撿柴。

讀高中住校後,只要放假回家,趙亞萍除了做功課外,也挑起打掃、洗衣、燒柴、做飯等家務,只因為她不捨雙親操勞。早熟懂事的她,思量著再熬兩年,只要考上了大學,就可以辦理助學貸款,然後再設法打工、拿獎學金,才能供弟弟讀書。

知道志工茹素,在離去前,爸爸非要送一袋蘿蔔不可,強調這是自種、無農藥的有機蔬菜,他希望大家能帶回去嚐嚐,也算是表達一下他的心意。媽媽雖然無法言語,但志工也瞧見了她的眼眶泛著淚光;「感覺她有許多內心話,其實不用說我們也懂的。」同樣身為人母的劉月紅同理說。

趙亞萍問著:「如何才能加入慈濟呢?」志工鼓勵她現在只管好好用功讀書,等到學成以後,付出助人的能力將會更大喔!

或許她不知道,她在貧窮的環境中,依舊保持善良、孝順、優秀,那和煦陽光般的笑顏,帶給大家更大的鼓勵與感動。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