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慈濟月刊第567期
2014-02-24
  靜思晨語
  社論
  心靈交流道
  無盡藏
  特別報導
  人間問路
  大地保母
  助人線上
  發現歡喜
  見證人生真善美
  天涯共此情‧馬來西亞
  天涯共此情‧印尼
  慈善臺灣
  生命的禮物
  同個屋簷下
  晶瑩童心‧美國
  寰宇慈濟
  百川歸海
  衲履足跡
  攝影筆記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月刊 / 第567期
  我的家鄉 我的舞臺
撰文‧黃富奎 攝影‧林炎煌

 
家庭經濟的特殊因素,讓曉月過得比同齡孩童艱苦,
必須負擔更多的家務。
但在小孩子的世界中,其實不需要考慮那麼多,
因為曉月從這個家找到了最真實的親情歡樂。

 

冬季清晨的雅安前進鄉,又溼又冷的天氣令人捨不得離開溫暖被窩,就連太陽也要賴床一陣子才願意打卡上班。然而,二○一三年十二月十五日星期天,就讀前進慈濟小學四年一班的李曉月卻一改常態,天未亮就興沖沖地跳離床鋪,仔細梳洗,準備與父親花上一個小時,摸黑走過上學必經的山丘小徑,從楠水村前往學校參加慈濟冬令發放活動。

對於喜歡上學的曉月來說,早起走到學校是一天中最痛苦的挑戰,賴床爬不起來也是常有的事,幸好慈祥的爺爺奶奶都很包容孫女這一點小任性。每天清晨,奶奶叫她起床後會幫她梳頭整理儀容,爺爺則是早起準備早飯,讓曉月梳洗完畢後即可用餐,趕在六點前出門。雖說每天上學都必須犧牲睡眠早早起床,卻絲毫不減損曉月的活潑,如同小太陽一般在學校散發她的活力。

個子不高,皮膚黝黑的曉月,單單以外表來說並不突出,但是不時掛著的笑容中卻帶有獨特的成熟與自信,這讓她在眾多學童之中更顯得獨特亮眼,很難不去注意到她。喜歡語文課的曉月往往自願在課堂上當老師唸誦課文的小助手,每當她聲音清脆高亢地引領課文繚繞教室時,同時讓班上同學們的精神為之一振,驅除了瞌睡蟲的誘惑。

一旦提及了課外的興趣,曉月更是會滔滔不絕地講上許久,顯現她對事物的熱烈好奇。「我喜歡畫畫,之前畫過學校的手抄報,也喜歡剪紙,不過現在最喜歡的是唱歌跟跳舞。」說到改變的原因,發生在去年六月兒童節,她代表學校參加舞蹈表演,這份殊榮讓她找到了自己的興趣,更以此作為嚮往,神采奕奕地說著未來想要成為舞蹈家的夢想。看著她那認真堅定的神情,實在很難不去期待未來她在舞臺上表演的身影。

 

全體動員顧家

竹、樹交相林立的碎石子坡道,是通往曉月家唯一道路,並與沿途十戶不到的居民形成一個小聚落;遠離市鎮喧囂,那小徑不時可見村民飼養的雞、狗恣意漫步,形成一幅雞犬相聞的愜意畫面。繼續往坡頂上走,眼前一片又一片的茶園則是此地居民賴以維生的重要依靠。

曉月家是山丘上的一座兩樓平房,房子內外雖然簡陋,但卻平安撐過去年四月二十日雅安地震的摧殘。想起地震那時天搖地動,曉月仍顯得有些恐懼:「地震搖得房子嘎嘎響著,之後幾天,我們都住進山下帳棚裏。」所幸房子主結構並未損毀,因此地震警戒解除後全家得以搬回家中居住,不需要再負擔修建房子的額外開銷。

穿過低矮的籬笆,門口左右整齊堆放著各式農具以及採茶竹簍,這是曉月家僅能依賴的重要生產工具;從雞舍竄出的雞隻四散覓食,與家中堅守看門職責的小狗和睦相處。進門左側一小塊低地排列著精心栽種的蔬菜,成為家中三餐的重要來源。如此簡單平靜的生活,搭配家人相處不時出現的溫馨歡笑,絲毫感受不出這個家正背負著生活開支與孩子學雜費的龐大壓力。

年近不惑的曉月父親,出生即患有癲癇,更因為十歲時的一場嚴重發燒,讓他腦部受損,長年只能在家休養無法承擔經濟重任。如同靈魂被身軀桎梏似的,曉月爸爸不論是交談或是一舉一動都顯得相當吃力,雖然日常生活可以自理,卻始終無法跨出家門以外的世界。

「自從發病以後,學校也不收我了,小學沒有畢業加上行動不便,沒辦法工作幫忙家裏……」曉月爸爸話語中對於自己無法掙錢養家充滿了愧疚。他平日在家整理庭院,花費不少時間心力在牆邊一隅搭起簡單的棚架,細心照料種下的瓜果。如今架上已經布滿藤蔓開出小小花朵,再過些時日餐桌上就可以見到新鮮現採的瓜果佳餚了。

目前家中經濟主要是由外出打工的叔叔承擔,他不時寄回來的微薄薪資只足夠負擔曉月與堂妹曉蓉的學校費用,其他生活開銷則是落到了爺爺身上。

爺爺年輕時是內燃機的維修工人,時常接到工作就趕赴工地上工。這種耗費體力精神的差事,隨著爺爺年歲日漸增加,也沒有人想聘雇他。爺爺無奈地說著:「過去還有些零星的工作可以去做,掙點錢回來,但是這幾年已經沒人想要了……」

幸好爺爺身體十分硬朗,終日忙碌於農作,依賴山上茶園以及家中菜圃,不只三餐無虞,還可帶來一些收入貼補家用;無奈整理採收茶葉需付出大量心力,這讓日漸老邁的爺爺難以負荷,因此全家從前年開始省吃儉用,存下的錢配合一部分借款,終於在去年年初買下了五隻小羊,在家中圍起柵欄細心飼養照顧。

如今爺爺每天的首要工作就是走上一個多小時,到山下田地中割草回家餵養小羊;假日不用上課,曉月不時會陪爺爺走上這一段路,並在回家後熟練地幫小羊倒水餵草,「爺爺說再養半年就可以擠羊奶來賣了!」忙碌的曉月如此期待著能為這個家幫上一點忙。

·雅安是著名的茶鄉,山上整片翠綠茶園不只是曉月一家人過去的生活依靠,也是曉月最愛的玩耍樂園。

心靈風光純真

曉月步行上學返家,往往花去了一天中不少時間,因此下午放學回到家第一件事,就是要趕緊完成作業。收拾整齊的房間中依稀能看到地震留下的傷痕,不只是牆上部分龜裂、牆角邊還擺著小盆子滴水不漏地接下屋頂漏水;曉月在這環境下仍然神情專注,依著窗邊透進來的微弱日亮,一筆一畫將功課完成。當堂妹曉蓉在功課上遭遇問題時,曉月還必須擔任妹妹的小小家教;姊妹倆一同在爺爺親手釘製的書桌書架前面學習,顯現出深厚的情感。

寫完功課後,曉月則是沈浸於一連串的家事之中,無論是拿起掃把清掃全家,或是餵養小雞、小羊,曉月都顯得得心應手。一提到曉月,奶奶直誇她幫了許多忙,家裏能維持這麼乾淨都是曉月自動自發去做的!

從去年開始,曉月也要幫忙做飯,多次進出廚房增加了曉月對於烹飪的興趣與信心;最近曉月已經從簡單的洗米煮飯、挑洗青菜與飯後清洗鍋碗,晉升至切菜以及簡單的烹飪。雖說技術還不純熟,但是從曉月認真學習的雙眼就可以知道,不久的將來她一定可以為全家烹飪出可口美味的佳餚。

假日的閒暇時光,曉月會帶著堂妹一同在茶園裏嬉戲,這是她生活中所享有的重要娛樂。或是追逐玩著躲貓貓,或是合力把散布在田園之間的公雞嚇得落荒而逃,不論哪個遊戲都可以讓她們開心整個下午。

但曉月最喜歡的還是站在山丘邊,望著底下平坦肥沃的田地,綿延至雲霧掩沒的山丘,遲遲不肯離去。每當曉蓉問她在想什麼,曉月的固定答案只有:「這裏的風景好美,有一天一定要畫下來收藏……」看來曉月應該是真心喜歡著家鄉這幅如詩如畫的風景,並已經將此深刻印刻在心中了!

 

·承擔眾多家務的曉月,認真地跟著奶奶學習做菜技巧。去年四月二十日雅安強震讓廚房塌陷,只能在戶外用塑膠布搭起臨時廚房。

親情富足無價

家庭與經濟上的特殊因素,讓曉月生活過得比同齡孩童艱苦,必須犧牲玩耍時間來負擔更多的家務。但在小孩子的生活世界中,其實不需要考慮那麼多,曉月能夠從這個家找到最真實的親情歡樂。

最讓曉月印象深刻的是在一年前某天,去親戚家玩耍,看到庭院中的鞦韆而羨慕不已;回到家後,懂事的曉月不想給家人造成負擔,所以避開自己想要玩耍盪鞦韆的小小心願,然而言談中不斷提及,也讓爺爺知道曉月心中的希冀為何。

隔了兩天,放學回家的曉月驚訝地看見院子樹幹上繫著一副簡易卻牢固的鞦韆,「我跑去問奶奶,才知道是爺爺特地幫我做的!」直到今日提到院子鞦韆,曉月臉上堆滿開心與滿足之情:「爺爺一回家我馬上去謝謝他,那天我們還玩了整個下午的鞦韆!」

家人間的關懷與知足,讓曉月能夠在這棟不起眼的老舊平房中常持樂觀地生活,並且一一化解掉生活中的諸多困難,包括不久前的地震浩劫。

去年四月二十日雅安大地震的天搖地動,曉月的爺爺記憶猶新。那是星期六的早上,爺爺一早在院子整理忙碌,突然的地震讓他差點跌倒在地,好不容易穩住腳步,想到在屋內的曉月與曉蓉,爺爺不顧自身安危要趕去查看,沒想到一走到門口,看見曉月的爸爸拖著行動不便的身軀,奮力保護姊妹兩人逃出屋外。那一刻顯現凌駕在危難與殘疾之上的父愛光輝。

感受到爸爸的關懷與呵護,年紀還小的曉月不好意思親口對爸爸說出感謝,但是這分真摯情感卻是被曉月一字一句地寫在作文簿上,更在校內作文競賽中得到亮眼的成績呢!

 

·曉月與堂妹曉蓉感情融洽,曉蓉遇到功課上不會的地方,也會請曉月協助。

在關愛中出發

 

·汶川大地震後,慈濟援建前進慈濟小學;去年底在此舉辦的慈濟冬令發放活動中,曉月小心翼翼地把紅豆湯圓送至爸爸口中,感謝父親的養育之恩。

十二月十五日慈濟的冬令發放在中午結束,前進慈濟小學韓加慧主任陪同慈濟志工攜帶著物資前去曉月家訪視,她述說著前進鄉當地的發展,些許改變了偏遠學童的上學方式:「目前有小型公車定時行駛在鄉間小路,提供學童搭乘上下學的選擇。」韓主任接著補充:「但是多數的孩子家境較差,會想省下這筆一天不到兩塊錢的開銷,步行來學校。」

她還深刻記得兩年前班上某位學生,每次都帶著滿身泥濘、第一堂課開始後才到達學校,屢屢告誡責罵也無法改善;直到某次跟著慈濟志工前往該名學生家中探視,將近兩個小時的崎嶇山路讓她吃盡苦頭,最後終於抵達學生家中,除了含淚抱住這孩子道歉,也從此深刻體會到學校上學對於某些孩子來說是多麼艱辛遙遠。

如今前往曉月家的路程,雖然沒有上次這麼深刻難忘,但是超過一個小時的山路卻也已經達到了學校所規定的住宿標準。心疼曉月前來上學的辛苦,韓主任一到曉月家,即允諾會盡快幫曉月安排住進學校宿舍。

但那時曉月的心思並沒有想到學校宿舍,她只是想快些把牢牢捧在懷中、那碗從發放活動中所領到的紅豆湯圓,拿進家中給爺爺奶奶品嘗;緊接著姊妹倆好奇並小心翼翼地把領到的物資一一拿出細看,再珍惜地收回袋中。

在志工蔣曉蕾的協助下,曉月試穿上繡有慈濟標誌的棉襖,看著她不時照著鏡子,仔細打量著鏡中的自己,那眼神中所閃爍的喜悅,正是志工們找尋已久的無價珍寶。

曉月爸爸不斷叮嚀著曉月要注意禮貌,並且吃力地向志工們道出心中的真摯謝意:「謝謝你們長時間以來為我們做了那麼多,真的真的不知道要怎麼報答……」話還未說完,曉月爸爸就已紅了眼眶,慶幸曉月能得到那麼多善心的協助。

或許,前進鄉正隨著經濟發展而逐漸改變,居民對於生活與財富的認識也開始出現變化;但對於剛滿十歲的曉月來說,甫踏出人生的第一步,卻已經懂得把握珍惜人生中最重要的財富──一種情感以及精神方面的富足。期待曉月得以在這分關愛中成長,有朝一日能從這茶鄉出發,為世間散播她那閃爍的光輝。

 

·考量曉月家路程遙遠,成都志工主動協助曉月與父親搬運物資返家,也因此感受到一家溫馨。

 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