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七日 莫將「人事」變「是非」

◆ 1 ‧27《農十二月‧二十七日》
【靜思小語】眼界要看得遠、心門要開得寬,以感恩、尊重、愛待人。
入法傳法勤精進
「鮮少聞法,只停留在行善造福、積福報的心態,就容易固執己見;一旦不如己意即展現出不好的聲色,甚至負氣不做,實有損自我形象。」
與清修士談話,上人表示,凡夫各有無明煩惱,以及累世熏染的習氣,需要法水洗滌。「時時吸收法,能修養品德、鍛鍊待人處事的智慧。法入心,有感受,自然願意自我調整、自我改變。」
上人表示,清修士承擔傳法責任,要自我訓練,眼界看得遠、心門開得寬;「眼界、心量若沒有打開,就容易隨著眾生的無明煩惱而起煩惱,讓事情變得複雜。要帶動人與人之間以感恩、尊重、愛相待,莫將『人事』問題當成『是非』題。」
《法華經‧譬喻品第三》記述,佛陀對舍利弗尊者等聞法眾說:「汝速出三界,當得三乘——聲聞、辟支佛、佛乘。我今為汝保任此事,終不虛也,汝等但當勤修精進。」
上人指出,佛說《法華經》時已至晚年,希望將佛法留傳後世、讓人人能接受,故為大家「保任此事」——向未來的眾生保證,按照佛所指引的道路行走,絕對正確與安全。而今,佛陀肉身早已不在人間,但其法身尚存,無論是聲聞、辟支佛或佛乘,都要照著佛法「勤修精進」,專心致志勤修佛法。
「身在慈濟環境修行,又能走入天下大家庭付出,入人群、接觸眾生不同習氣,要如蓮花出淤泥而不染,吸收淤泥養分而成長,還能美化淤泥池。」
上人勉眾融會世間法與佛法,用寬廣的眼界看眾生相,從中感悟人生真實道理。
走出小我樂付出
與一位身患疾恙的師兄談話,上人開導,布施比賺錢更快樂。「為了開拓事業,對環境造成傷害、對天地有所虧欠;應在還能付出時,回饋天地人群。心要放開,身體照顧好之後,就要投入人群中做好事。」
上人期勉,莫只在事業範圍打轉,應善用母親所生的身體,走入人群付出。「親手遍布施,將得到滿滿的感恩與祝福;自己做得法喜充滿,還要帶動他人付出得歡喜。」
合和互協結福緣
歲末常住集聚,上人提醒,要反省過去一年中,累積的是福緣還是惡緣?「能與人合和互協,共同為天下人付出,所結的就是福緣。」
人心浮動、雜念紛飛,為了讓人人具有正確方向,上人廣開慈濟宗門,「『慈』是慈悲喜捨,『濟』是濟度眾生。慈悲喜捨、濟度眾生,就是慈濟的宗旨,也是我們要行走的人間道路。」
感恩全球慈濟人在世界各地,應眾生所需而付出。上人表示,自己對慈濟人最大的回報,就是「法」的回報——引導人人聽法,引法入心而成長慧命。
「欲轉法輪、度眾生,須先用法自度,才能度化他人,讓人人增長慧命。」
上人言,佛法不離世間法,入人群、接近眾生,才能以法度人。
「感恩,要發自內心,用言行態度表達至誠的心意。常住要甘願付出,合和互協,讓道場具有道氣,人人才能感受『家』的溫馨。」
與花蓮慈濟醫院同仁談話,上人表示,許多人都說,師父如果要做事,沒有做不成功的。「其實,不是師父神通廣大,而是眾多慈濟人與師父有緣,大家認同師父、合力完成師父想做的事,才能圓滿諸事。」
上人勉眾把握因緣,朝同一方向、同一目標邁進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