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慈濟月刊第567期
2014-02-24
  靜思晨語
  社論
  心靈交流道
  無盡藏
  特別報導
  人間問路
  大地保母
  助人線上
  發現歡喜
  見證人生真善美
  天涯共此情‧馬來西亞
  天涯共此情‧印尼
  慈善臺灣
  生命的禮物
  同個屋簷下
  晶瑩童心‧美國
  寰宇慈濟
  百川歸海
  衲履足跡
  攝影筆記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月刊 / 第567期
  十五至十七日 以愛啟愛

 

1‧15~17《農十二月‧十五至十七日》

【靜思小語】以最誠懇的愛心,啟動他人愛心,推展愛的「心靈工程」。

 

 

腳踏實地,做所當做

《天下》雜誌創辦人殷允芃女士及專刊總編輯蕭錦綿女士來訪,向上人提問:「臺灣的希望在哪裏?要怎麼做,臺灣才能有信心、有希望?」

「於佛法而言,人人本具佛性——每個人都有最純真善良的本性。只是凡夫心易隨外境起伏,無明習氣遮掩了純真本性,在彼此之間形成效應。」

上人直言,對臺灣沒有信心,就是一種效應、一種觀念。

「過去的人,生活基本需求無虞、有穩定的工作就很滿足;反觀現在,人心『求無窮盡』——擁有事業,還要發展大企業、拓展連鎖企業;臺灣的事業做大了,還要跨足海外,到各國設立公司……永不滿足。」

上人表示,錢賺得再多,只是存款簿上數字的增加;人生最後,身外的一切都帶不走,唯有「業債」會追著跑。

「執著於存簿上的數字增減,希望存款尾數多一個零、再多一個零,從萬、千萬到上億、上兆……汲汲營營到最後,即使累積上『兆』財產,人生也差不多要『走』了(閩南語『走』與『兆』諧音),或因事業快速擴張、積欠龐大債務,只得『走』(逃)。」

更有甚者,為了拓展事業,不惜破壞環境,耗竭資源,這就是不斷造業。上人表示,慈濟稱呼事業有成而樂於奉獻的企業家為「實業家」,即是期許腳踏實地、做應當做的事,莫為了賺錢而不斷放大企圖心。

慈濟人認知全球如一家、大地眾生共生息,無論地球上哪一個國家發生災難,愛心一呼百應、立即湧現。「臺灣不只風景美,『心景』更美——美在愛心、善心豐富。」

然而,上人亦感嘆:如此真、善、美的人事物,媒體鮮少報導,卻熱衷報導聳人聽聞之事,引發負面效應。

「傳播媒體是兩面刃,用得對,就是世間之福;反之,為了吸引收視率而誇大負面現象、只報表相而沒有深入追蹤事實,將引發社會人心恐慌,導致人與人之間互不信任,社會亦難安寧。」

上人期盼,媒體要為觀眾作耳目。「要作明亮的眼睛,讓人開闊眼界,將世事看得真切,對各種世間現象有正確的認知。莫讓純淨美善的人心,受到媒體營造的假象污染。」

針對過去一年民眾票選出的代表字是「假」;上人表示,這顯示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。「何謂真?心能知足,踏實付出,人生才是最『真』。人人安分守己,臺灣的經濟就能穩定;人人無私付出,社會就能平安有福。」

 

 

真實投入,觸動感動

慈濟人在世界各地救助苦難,常讓受助者心靈深受觸動而振作,甚至轉變受助角色,成為志工救助他人。蕭總編提問,如何能有此成果?上人最想對大家說什麼話?

「話說得再多,也無法產生影響。唯有實際走入苦難處,真實投入去做、去感受,自心先受觸動,才能感動人心。」

上人舉例,菲律賓海燕颱風過後,慈濟醫院醫護同仁進入災區義診;踏上破碎土地,聞到陣陣屍體腐臭味;與受災民眾面對面,體會家破人亡的痛楚;夜宿災區打地鋪休息,忍受蚊蟲叮咬、半夜下雨滲水的災後生活……真實感受毀滅性大災難的可怕,人生觀因而改變。

「若只是坐聽報導,哪怕聽得再多,都無法真切感受。見苦知福,心受觸動,心靈財富就能源源不絕湧現,不只體會自身之福,更能珍惜、把握機會,為大地、人群付出。」

上人表示,人生無分貧富,只要心受啟發、受觸動,就能擁有輕安快樂的心靈財富,成為「富中之富」或「貧中之富」人。

蕭女士再問,慈濟團體成員有不同的種族、宗教與文化,是否會想與其他宗教領袖對話、結合力量共同淨化人心、擴大善念?

上人表示,慈濟在世界各國都與不同的宗教人士緊密互動,譬如在印尼,慈濟人對伊斯蘭教習經院的援助不曾間斷,教長深受慈濟人文感動,主動引入靜思語教學,也帶領院生耕種、做麵包,學習精舍自力更生精神。

「由此可見,善與愛需要帶動。只要帶動起人心真誠之愛,不同宗教間彼此和合,世界即能充滿希望。」

 

 

勇於承擔,心靈工程

「個人修、個人得,不修則不得。自度,才有辦法度人。」與宗教處同仁談話,上人表示,五濁惡世需要菩薩入人群,鞏固、延伸慧命的脈絡;期待人人以蓮花自況,出於淤泥而不染,更能美化淤泥池。

不同於「文化」,乃流行於某一特定年代,不同地方有不同文化;上人說明:「人文,是發自內心的道德觀,亦是勇於承擔的使命感。」

上人勉眾用心啟動「愛的心靈工程」——以最誠懇的愛心,觸及他人內心,讓人啟動愛心、改變人生觀,願意付出。

 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