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慈濟月刊第567期
2014-02-24
  靜思晨語
  社論
  心靈交流道
  無盡藏
  特別報導
  人間問路
  大地保母
  助人線上
  發現歡喜
  見證人生真善美
  天涯共此情‧馬來西亞
  天涯共此情‧印尼
  慈善臺灣
  生命的禮物
  同個屋簷下
  晶瑩童心‧美國
  寰宇慈濟
  百川歸海
  衲履足跡
  攝影筆記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月刊 / 第567期
  十一至十二日 虔誠最「真」,付出最「善」

 

 1‧11~12《農十二月‧十一至十二日》

【靜思小語】虔誠最「真」,付出最「善」,以真誠善良心面對一切,自然就「美」。

 

善莫失,惡莫生

第二階段歲末祝福行腳的最末站,來到彰化靜思堂。上人欣言,此行在各地慈濟道場皆見真、善、美。「虔誠最『真』,付出最『善』;以真誠、善良之心面對一切,表達出來的就是『美』。」

上人表示,善與惡,只在一念之間。「要把握剎那生起的一念善,分秒恆持,讓善念莫失、惡念莫起,持續累積善心、善行。」

一念偏差,將導致家庭、社會不安,自己更要承擔罪責與業力。上人教眾:「法入心,才能向外淨化人心。人人以真誠、單純、美善之心與人互動,世間就能祥和平安。」

世間財是「五家共有」,但凡夫心總是患得患失。上人開示:「無時求有,求不得很痛苦;求得之後又擔心失去,或是要求更多,心靈永無輕安歡喜之時。人生價值不在名位高低、錢財多寡,而在於如何運用生命、利益人間。」

上人教眾,以佛法解人心結、助人離苦得樂;自度度人,自覺覺他,覺行圓滿,才是人生真價值。

 

習善法,固正念

早齋後,慈悅師姊朗讀美國楊凱丞(誠愿)小朋友參觀天文博物館的心得;其體悟之深,令眾人大感驚歎——

天文博物館位在山區,必須經過蜿蜒山路才能到達,有家人認為,搭直升機上山比較快。我想到師公上人說過「小螞蟻攀爬須彌山」的故事,須彌山高大,要登頂很困難,就像修行道路難行,但是既發願當菩薩,就要意志堅定,步步踏實,才能體會行路風光。

須彌山頂端是清淨本性,沿途道路就是菩薩道,直升機則是比喻眾生想要儘速到達頂端的心念。人人本具佛性,要得到清淨佛性就要行菩薩道;若沒有經過菩薩道、沒有入人群學習,只求用快速方式到達成佛境界,就容易偏向,也看不到沿路的風景;這個景,就是菩薩道所經驗的「緣苦眾生」。

每一步就是一個境界,遇到境界,才能「把善當學習,把惡當警惕」。要用心在腳下的每一步,即使須要用很長的時間體會,也比跳過、逃避境界好。不願意步步用心學習,就無法體會真實法。

修行的路上要堅持正心念,在每一腳步上都要「福慧兩足尊(福慧雙修)」。

誠愿用爬山比喻,行菩薩道要有毅力、不怕辛苦,一步一步向前走,才能看到心地風光。上人肯定而言:「學佛莫怕辛苦,既發心立願行菩薩道,就須一路堅持,步步踏實,從而體會沿路風光,發揮生命價值。」

《法華經》提及,佛陀累生累世親近無量諸佛、接觸無量眾生、學習無量道法,歷經長時間的修行而成佛。上人說明:「人人皆有無價之寶,就是與生俱來,真誠、清淨無染的佛性。只是凡夫在累生累世的輪迴中,受無明煩惱染著,沾染不好習氣,將佛性埋覆得愈來愈深。」

佛性的智慧清澈純淨,凡夫的知識往往污濁染黑。上人教眾回歸清淨智慧。「認清道理,擺脫身外之物的束縛,遠離爭取欲求、患得患失的煩惱。如此身心就能自在,不再造作諸多惡業。」

道理就在日常生活中,心思單純,自能領會;上人勉眾天天聞法、日日「薰法香」。

「走入人群度眾生之前,要先為自我心靈做好預防措施——以佛法鞏固正信與正念,智慧增長、是非分明,清淨佛性即能現前。」

 

去無明,破魔道

十二日慈誠委員聯誼會中,聽取彰化志工「薰法香」的聞法心得,上人欣言,能共聚慈濟大家庭、走入人群付出,是累生累世所結的因緣。「弟子們精進,師父最歡喜。」

經典記述,釋迦牟尼佛覺悟成道時,魔王震驚,擔憂眾生聞法覺悟、脫離三界,魔子魔孫就會減少。上人解說:「魔,就是煩惱。凡夫心充滿無明煩惱,修行就是『破魔』——去除層層無明煩惱的過程。」

佛陀說「八苦」——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怨憎會苦、愛別離苦、求不得苦、五蘊熾盛苦。上人言,在五濁惡世生而為人,逃避不了種種「苦」;既有因緣聽聞佛法,了解苦、集、滅、道,要心生警惕,不再迷茫造業。

「走入人群,接觸不同的人生——身受苦、見聞苦、體會苦;見天下種種苦難相,生起一念出離苦難之心,就是學法求道的動力。」

上人勉眾日日「入經藏」,以至誠之心深入佛法、以法水洗滌心靈,增長慧命。「過去大家『做,就對了』;現在要更進一步——捨棄凡夫心、鋪好人間路,連接菩提道。」

菩提道,就是有智慧、能覺悟,拉長情、擴大愛的「覺有情」道路。上人教導,要從事相深入法理,心與法相融,即能讓人間路與成佛的菩提道緊密連接。

身處凡夫群中,難免心有起伏,上人勉眾及時警覺,用佛法克服無明煩惱。「在慈濟,要勇於承擔,而非出於私交而彼此幫忙。提起至誠之心,開闊心胸,合和互協,展現法親真誠之愛,即能用愛鋪路、步步踏實。」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