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慈濟月刊第571期
2014-06-25
  靜思晨語
  社論
  心靈交流道
  無盡藏
  主題報導
  大地保母
  助人線上
  見證人生真善美
  發現歡喜
  人間問路
  同個屋簷下‧馬來西亞
  人文教育‧高雄市桃源區
  慈善臺灣
  生命的禮物
  晶瑩童心‧美國
  寰宇慈濟
  百川歸海
  衲履足跡
  攝影筆記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月刊 / 第571期
  自問
◎撰文‧周柔含(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副教授)

一個友善微笑、一個溫暖擁抱,可以驅逐孤獨與冷漠;

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暢通,

或許就不會有游離的靈魂,在社會上處處落單。

 

五月二十一日下午臺北捷運的傷人事件,震撼臺灣。在新聞媒體以驚悚字眼做負面報導下,恐懼綁架人們的心;一味強烈譴責加害者,滋生了仇恨與恐慌。

人人在問,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?將責任歸咎家庭、學校教育的同時,忘了加害者是社會一員,眾生有共同責任。加害者同時也可能是受害者,誠如東海大學承擔此事所言:「我們愛著他們,卻也不夠愛他們。」

追根究柢,造成這場悲劇背後主要的原因之一,應如德蕾莎修女所說,除了貧窮和飢渴,世界上最大的問題在於「孤獨」──沒有情感和思想交流、不被了解,與「冷漠」──漠不關心。

隨著社會結構改變,家人關係疏遠,人與人間如陌路;然而人都有被認同、被了解、被尊重、被愛的渴求,遠遠超過對於對溫飽的需求。在鑄成大錯之前,加害者已發出無數次的訊息,卻沒有被家人、師長重視,僅以理所當然的道德價值觀加以規範。倘若人對人能主動問候,給一個友善微笑、一個溫暖擁抱,或許就能填滿對方的需要。情感交流若能暢通,也就不會有游離的靈魂,在社會上處處落單。

從此次捷運事件,究竟我們學到了什麼?譴責加害者,不代表我們是對的;同情加害者,不等於他沒有責任。我們需反觀自問:是否自己也曾是施暴者?

審慎思考年輕學子靈魂與生命價值脫節的原因,不論是制度、是社會、是家庭,或是人與人之間都必須被檢討。學校升學主義導向,孩子沒被放在對的位置,無法適才適性成長;功利主義掛帥,社會機能失調,傳播媒體渲染暴力,都扭曲了人性。 

「教育」應是「愛」的一種表現,也應同時具備「尊重」與「包容」──唯有被尊重,才能讓人感受到「愛」;唯有被了解、被包容,「愛」才會被接受。家庭、學校、社會的教育都應以此次悲劇為殷鑑,挽救下一代的心靈。印度詩人泰戈爾說:「愛是理解的別名」,給了我們更大的思考空間。

 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