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四神湯改變體質
◎ 證嚴上人主講 編輯部整理
講於二○一四年六月一日至十四日
畫作/周寶秀 |
|
走入人群,不受困難、煩惱污染,
恆持清淨本性,才是真正法入心,
運用「四神湯」改變自我體質、淨化人間──
知足最大富,感恩最大貴,
善解最大智,包容最大慧。
今年全球四合一幹部精進研習會,六月分成兩梯次舉辦,三十二個國家地區慈濟人齊聚臺灣精進、分享。即使膚色、語言相異,各國慈濟人行儀一致,且有共同的慈濟人文──善用分秒,擔起淨化人心的責任,充分發揮生命價值。
研習中,好幾個國家的慈濟人分享「晨鐘起,薰法香」心得──因為聞法而改變人生、因為聞法而在團體中合和互協。人人法入心、透徹道理,人生方向就會很準確。
發心度化人間,沒「法」就難度;吸收了道理,更要在日常生活中用愛鋪路,道才走得通。要以「四神湯」改變自我體質──知足最大富,感恩最大貴,善解最大智,包容最大慧。
能「知足」,就不會開啟貪念,貪而無厭容易落入陷阱;能「感恩」,自然與人合和互愛,力量倍增;能「善解」,以大智慧分辨是非,就不會顛倒、煩惱;能「包容」,慈悲等觀,兼容天下萬物,就不受愛恨情仇牽絆。
我常告訴慈濟人「普天三無」──普天下沒有我不愛的人、普天下沒有我不信任的人、普天下沒有我不原諒的人。這個「我」,是你、是我、也是他。
普天下沒有我不愛的人──正因為眾生都是「我」所愛,聽聞哪裏有苦難,不忍坐視,就會到那裏關心。
普天下沒有我不信任的人──「心、佛、眾生,三無差別」,眾生皆有佛性,不只愛人,還要尊重一切生命,讓愛更上一層樓。
普天下沒有我不原諒的人──人生多苦,了解道理就能減少遺憾發生;轉念消除仇與恨,心就能輕安自在。
聞法,就是要增長智慧,同時造福人間。走入人群中,即使遭遇重重困難、面對芸芸眾生的滾滾煩惱,依然能不受污染,保持清淨本性,才是真正「法入心」。
發心立志,就沒有走不通的路、
沒有到不了的地方;
你手牽我手,路會更好走。
飢荒、乾旱、戰禍……世間的貧窮與苦難重重,該如何救拔?唯有「布施」——不只是布施錢糧,還要啟發人人的愛心、平息心靈災難,才能不再造災殃;人心調和,社會安寧,愛的布施才能廣布。
南非德本黑菩薩,五、六月再度前往史瓦濟蘭,帶動當地志工訪視照顧戶。即使出門在外,他們還是每天聞法,打開電腦中預存的「靜思晨語」節目共修;聆法前行禮如儀,聆法後相互問好,再出發訪視。
南非黑菩薩慈碧,已經七十一歲高齡,還出過兩次車禍,依然走在最前帶領大家;儘管山路高高低低,但她不肯休息,頭也不回地努力爬坡,漸漸超越了比她還年輕的志工們;眾人沿途唱著史瓦濟蘭志工自編的祖魯語慈濟歌:「我要翻越眼前的高山與黑暗森林,我將永遠跟隨您──敬愛的上人,走在慈濟路上!」
這分智慧和毅力,令人佩服;每次講到他們,我的心靈就像綻放出曙光。無論距離臺灣多麼遙遠、生活背景有多大差異,但人人的愛心是平等的,非洲的黑菩薩自身貧困,卻能匯集悲憫心,滴水成河,滋潤比他們更困苦的人;他們有進無退,所能付出的不輸任何人,印證「心富大福田」──人心富有,就有無限助人力量。
普天之下,只要有心,沒有走不通的路;只要有愛,沒有到達不了的地方。即使路途再坎坷,只要人人伸出手,你我手牽手,這條路會更好走。
同樣在非洲,賴索托慈濟志業推動這幾年來,慈濟志工所走過的路、所幫助過的人,也打開心門發心投入志工行列,今年五月,就在冬陽之下舉辦志工培訓課程。當地地廣人稀,但一村過一村口耳相傳,來自十個村落一百多人,在曠野上席地而坐,聆聽慈濟志工陳美娟分享。
為了讓更多人認識慈濟,美娟開車載著本土志工來到偏遠鄉村,有些路段是給馬和牛走的,崎嶇不平、落差很大,她心裏難免害怕;但車上志工一起唱起佛號,讓她的心安定下來,一路向前。
身在五濁惡世,慈濟人不怕困難,要去播撒愛的種子,將正法落實人心,讓人體會道理、克服欲念,乍看之下好像犧牲很多;但是對發心立願的人來說,看到愈來愈多人心連心、手牽著手,鄰幫鄰、里幫里,愛心更普遍,是心靈最大的享受。
慈濟人真誠地接受法,吸收法髓入心坎,身、心、腦,都是法的細胞,自我淨化、自我調適;且能行在法中,帶動更多人解脫身心之苦。開啟慧命、遠離塵沙煩惱,所展現出愛的能量,就能無處不在。
追求幸福,不是求名利地位,
而是要天天造福;
能為人群服務,真正有福。
六月畢業季,每年參加慈濟教育志業體的畢業典禮,看到畢業生展現尊師重道行儀、師長溫柔給予叮嚀,我總是對他們充滿了信心,感覺社會希望無窮。
慈濟技術學院護理系畢業生代表林聖翰說,二○一二年參加教育志業體「法譬如水」經藏演繹,啟發他「志為護理」的宏願,畢業後決定投入花蓮慈院急診照顧急重症病人;自我期許在高壓力工作環境下,以微笑來為病人付出。
慈濟大學社工系畢業生吳承澔,出生時腦部缺氧,有輕微腦性麻痹,曾經歷七次手術,每次開刀醒來看到母親趴在床邊,他深覺復健過程再辛苦,也不及父母照顧孩子的辛苦,他感恩父母沒有放棄他,所以也不放棄自己,努力復健。雖然身體有缺陷,但他認真讀書來彌補;一路走來,感受到社會對他的幫助,志願留在花蓮投入社會服務工作。他分享:「師公上人說,願有多大,力就有多大。就算我行動不方便,只要有心,任何困難都可以突破。」
同樣也是慈濟大學畢業的許晉譯,提到受袍時師公為他掛上聽筒,感覺是一分沈重的責任,但他願意承擔,畢業後將到花蓮慈濟醫院服務。
看到這群年輕人發心立願,不只救病還以微笑來救心,立志在充滿苦難的世間發揮生命價值,令人感動;他們把得自父母的身體用來為人類奉獻,做到「行善行孝不能等」。
現今醫療科技發達,但人心價值觀偏差,讓醫護工作辛苦倍增、壓力愈大,更需要有志一同者來打造和提升醫療典範。慈濟培育出的學子了解——幸福不是求得名利地位,而是要去造福;能天天為人群服務,是人生最大的歡喜。祝福這群新生力軍,把職場當道場,以菩薩心甘願付出。
了解道理,再重的困難也能承擔,
種種不如意也能善解;
不受艱難險阻障礙,精進菩提大道。
佛陀十大弟子「說法第一」的富樓那彌多羅尼子,曾向佛請願,希望到邊地──輸盧那國弘揚佛法。
佛陀告訴他,邊地之人未受教化,性情凶暴,到那裏傳法可能遭遇許多困難、危險,「他們可能會對你破口大罵、用言語羞辱你。」
富樓那尊者稟告佛陀,正因為這樣,更要趕快將佛法帶去,引導他們正確的人生方向,「如果他們罵我,我要感恩他們沒有打我。」
「假使他們出手打你呢?」佛陀問。富樓那尊者回答:「感恩他們只是赤手空拳打,沒有用棍子傷我。」
佛陀再問:「假使他們用棍子傷你的身呢?」
富樓那尊者答:「我感恩他只是傷我的身,沒有用刀殺害我的命。」
佛陀問:「假使他們用刀殺害你的生命呢?」
「還是感恩。」富樓那尊者說,若因此喪命,可能是過去生中自己曾經欺壓、傷殺對方,與對方結下這分怨、恨、仇,「今生我甘願還他,感恩他讓我了結這段怨結。」
即使眾生剛強難調伏,但富樓那尊者相信人人皆有佛性,只要虔誠發心,就能度化。佛陀肯定富樓那尊者這分信心、決心與願力,遂祝福他帶著這分使命前去傳法。
人與人之間,難免有惡緣相聚──無論自己如何做,對方都不歡喜;為他付出再多,他永遠不滿足,甚至惡言惡語相向。
看到別人的習氣,要自我警惕是否也有?了解因果,能自我反省、不埋怨,把逆境當作修行的考驗,逆來順受,就能緩和人與人之間的對立;自我鍛鍊面對不同的人、不同的習性,化醜為美、化惡為善,就能避免與人結怨連仇。
能無怨,且盡本分,還能心懷感恩,就是真正法入心、透徹道理。人人若能具備富樓那尊者的信心與願力,再重的責任也有辦法承擔;遇到一切艱難險阻,也能不受障礙,在菩提大道上精進向前。
身體跟著自然法則生、老、病、死,終究歸於塵土,實在不必計較太多;心也有生、住、異、滅,發心做好事,能把握因緣,則每一秒都能造福。反之,如果與人意見相左就不舒服,生起滿心煩惱,執著「我」,念頭起起落落,善根就容易中斷。
要常思「四念處」──觀身不淨,觀受是苦,觀心無常,觀法無我。法入心,就能時時照顧好一念心,息滅埋藏內心的火種。請大家多用心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