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慈濟月刊第571期
2014-06-25
  靜思晨語
  社論
  心靈交流道
  無盡藏
  主題報導
  大地保母
  助人線上
  見證人生真善美
  發現歡喜
  人間問路
  同個屋簷下‧馬來西亞
  人文教育‧高雄市桃源區
  慈善臺灣
  生命的禮物
  晶瑩童心‧美國
  寰宇慈濟
  百川歸海
  衲履足跡
  攝影筆記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月刊 / 第571期
  做好孩子的模 永不嫌晚
◎撰文‧蕭麗娟

許玲玲指導小女兒食的禮儀;她從己身經歷中了解到親子互動需要用心陪伴、相互傾聽。(攝影/朱國財)

進入叛逆期的兒女,輟學、戀愛,

親子衝突宛如二十年前自己的翻版,

許玲玲終於感受當年父母的心痛。

不願子女重蹈覆轍,

她想辦法改變自己,影響孩子——

「媽媽,你為什麼要告訴他們我的過去,叫我怎樣教孩子?他們怎會再聽我的話呢?」許玲玲紅著臉氣急敗壞地對著母親大吼,責怪母親掀開自己不堪回首的往事,令她在孩子面前抬不起頭;不待母親解釋,她氣沖沖轉身離開。

許玲玲十四歲的大兒子沈迷上網,逃學被校方記過,隨後再犯錯被退學;玲玲好言相勸、軟硬兼施,用盡方法還是無法和兒子溝通,母子關係常在水火不容的處境。

小時候品學兼優的兒子怎麼變了?年輕媽媽遇上進入叛逆期的兒子,無計可施;看著輟學的兒子天天待在家,又未到合法工作年齡,該如何是好?

年少時的陰影如一道深而有色的瘡疤,在許玲玲腦海裏揮之不去;友人的一句話常常浮現心頭:「有一天你的孩子也像你這樣,你怎麼辦?」愛子心切的她最怕看到孩子重蹈覆轍,步上自己的後塵。「難道我的命運就是這樣?這是報應嗎?」

叛逆歲月,早入婚姻

「我在十三歲時傷透了父母親的心。」三十四歲的許玲玲語音哽咽,眼眶泛紅:「那時是因為年輕、無知、不懂事。」

剛上中學的許玲玲愛笑、愛編織夢想,遇到心目中的白馬王子,不懼家人反對、師長的勸告,放下白衣藍裙,十四歲時隨著男友離開當時覺得不溫暖的家。

在她的熱戀中,父母心痛的淚水、殷殷的呼喚,如初學者拉出的小提琴聲,難聽刺耳;浪漫的愛情把親情吞噬,把回家的路給遮蓋了。

許玲玲離家一年,母親思女成疾。在家人勸導下,她與男友終於斷絕交往,重回父母懷抱。但情竇初開的她,很快地又開始另一段感情,十五歲就嫁給大她十六歲的先生;婚後,她帶著年幼的兒子,在父親的咖啡店幫忙。

一次,許玲玲巧遇小學老師林麗珍,力邀她到自己開設的幼兒園服務。初中未畢業的許玲玲,抱著戰戰兢兢的心來到幼兒園上班,認真服務的態度,深獲老師的疼愛器重;也因為這樣的因緣,許玲玲參與了「二○○○年臺灣靜思語教學尋根之旅」。

「第一次出國就是隨慈濟的教育組到花蓮;這是我的小學老師成就我的。」許玲玲參訪了九二一希望工程,對於證嚴上人悲懷大愛深受感動,也希望能投入志工行列;但回國後奔波於工作、家庭、照顧年幼孩子,僅參加兩年慈濟教聯會活動,志工之路停頓。

二○○八年某一天,搭計程車時看到一本《慈濟月刊》,其中一則「種子老師成長班」人文團康、班級經營的訊息,吸引了許玲玲的目光,想要充電的她再次穿著慈濟教聯會老師制服回來上課,歡喜的心情是:「我感覺很久沒回家似的。」

先生一向不主張打罵孩子,兒女的管教多落在許玲玲身上,在慈濟親子班,她了解原來親子互動可以很簡單,找到許多教養妙方;隔年她勇於承擔親子班的課務組長,也在同一年碰到大兒子給予的「功課」,一度陷入困境的她,在靜思語教學中漸漸學會轉念。

「一個缺口的杯子,如果換一個角度看它,它仍然是圓的。」這句話讓她在處理親子關係時有了正面的能量。

她試著走進兒子的內心世界,多花時間陪伴,傾聽他的心聲,讓他不再迷「網」。「兒子,對不起,以前因為不會處理事情,又不相信你,讓你被學校退學了。」「媽媽,你有苦衷,你不想我受傷。」這話聽在許玲玲耳中是那樣柔軟,兒子以往強烈的音調、不屑的眼神,也因自己的改變而柔化了。

許玲玲少年時與父母及大哥合影,如今她深深體會親子間的溝通除了愛更需要同理心。

(相片提供/許玲玲)

溝通傾聽,解母女心結

與兒子相差四歲的大女兒,在成長期也不斷地給許玲玲出考題。二○一三年,當她獲知十四歲的女兒談戀愛,不停地追蹤女兒外出去向,甚至致電男方的父母,請對方勿再騷擾她家女兒。

媽媽種種的舉動,女兒看在眼裏、氣在心裏,終冒出一句:「你以前還不是這樣,你可以做,我為什麼不可以?」許玲玲萬萬沒想到女兒對她的年少事了解得一清二楚,原來幾年前母親把她的經歷告訴了孩子。

孩子的反彈,讓許玲玲氣得哭了,不甘心地自問:「錯的是她,為什麼要我改變?」可是回首叛逆的過去,許玲玲實在不願孩子跟她走同一樣的路。

這段期間,女兒班上的同學離家出走,女兒感受到朋友家人的擔心;許玲玲趁此機會慢慢溝通,把心裏的話跟女兒坦誠。「寶貝,媽媽不要你的生命中有後悔。」很早就當媽媽的她,耐心分析未成年戀愛的甘苦讓女兒知道,自己亦不再干涉女兒的交友對象,讓她自己想清楚後自作決定。

許玲玲學會放下媽媽的身段,不再抓狂緊盯著女兒,而是以朋友身分相伴。二○一三年,她邀女兒一起參與慈少班,驚訝地收到女兒寫給她的信,母女關係得以破冰。

「以前,我不聽你的話,才踏入中學就開始談戀愛,您擔心到差一點要報警。媽咪,我一直很後悔跟他在一起。我答應你,如果我出去,我一定會準時回家。」孩子在信中道出希望忙碌的媽媽多陪伴她,而且,她愛媽媽。

「兩個孩子的問題,要不是在慈濟裏找到解決的方法,我早就崩潰了。」許玲玲感恩慈少班帶給孩子的改變,希望更進一步帶著孩子同行菩薩道,「只是,我很遺憾來不及盡大孝,把爸爸媽媽帶進慈濟。」許玲玲拭去臉上的淚水。

懺悔往昔,孝養需及時

六年前,許玲玲第一次參與慈濟舉辦的浴佛典禮,感念佛恩與親恩;她回家馬上向行動不便的媽媽下跪,懺悔以往年少無知,對不起媽媽。為了祈願糖尿病併發症纏身的媽媽能早日痊癒,她發願茹素。

然而媽媽的病情惡化,二○一一年往生。子欲養而親不待,失去母親,許玲玲把愛轉移到爸爸身上;但無常總是作弄人,一向健康的父親五十多歲時診斷出罹患帕金森氏症,失智症狀日益嚴重。

「我和兩個哥哥試著讓爸爸和我們一起度過晚年,可是現實生活讓我們無法放下工作來全心照顧爸爸;我們很不捨地讓他住進安老院……」許玲玲抽泣:「爸爸在安老院離開了這世界,我覺得自己真的很不孝。」

許爸爸於二○一二年三月往生,許玲玲發願要做志工把功德回向給爸爸。二○一三年十一月,她回臺接受證嚴上人的祝福,受證成為慈濟委員,以父母所賜的身體行善。

「人生宛如一首歌,鹹酸苦澀著輕輕彈……坎坷的路途,有你的愛,如今我才了解,你的教示是關懷,想欲返頭看你,已經不在……」這首閩南語歌曲「把愛找回來」貼切地描述許玲玲三十四歲的人生。

「如果能重來,我一定要把父母帶進慈濟大家庭。我也希望自己有個慈濟家庭,孩子、先生全進入慈濟。」

因為慈濟,許玲玲把孩子愛回來;因為慈濟,許玲玲有了迴轉的人生。在爽朗笑容中,她願一步步為孩子帶出一條正確的路。

(資料提供/葉灑瀛)

假日帶著兩個女兒參與慈濟共修,許玲玲深知父母是孩子的模,以身教帶領孩子步步前行。(攝影/朱國財)

 

 

 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