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慈濟月刊第571期
2014-06-25
  靜思晨語
  社論
  心靈交流道
  無盡藏
  主題報導
  大地保母
  助人線上
  見證人生真善美
  發現歡喜
  人間問路
  同個屋簷下‧馬來西亞
  人文教育‧高雄市桃源區
  慈善臺灣
  生命的禮物
  晶瑩童心‧美國
  寰宇慈濟
  百川歸海
  衲履足跡
  攝影筆記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月刊 / 第571期
  用溝通跨越障礙
◎整理.黃富奎

Q家有身心障礙兒,父母該如何協助他們適應社會,又不會過度保護?

臺北慈濟委員林錦貴分享:

有一天兒子偉偉回家,說他在工作坊無法適應教保員的教育方式,還有隔壁學員對他又捏又打,如同「心在火宅」一般難受,我心中也相當不捨……

偉偉出生時缺氧導致腦性麻痹,幼年階段他逐漸發現自己與別人不同而難過,我也同樣遭遇種種教養的困境。我嘗試播放上人開示錄音帶轉移他的注意力,沒想到他聆聽後,開始懂得轉念、釋懷,並且把這些智慧法語記起來,面對日後生活的挑戰。

經歷這段陪伴成長的過程,我深深體會身心障礙者的反應雖比一般人慢,但會以赤子之心學習探索身邊的事物;同時,他們也因為不懂得如何表達情緒,以至於不時出現特殊狀況讓旁人產生誤會及防衛心。身為家長的我們,在憂心社會對於弱勢族群的同理心不足時,是否也該反思自身的教養方式呢?

面對身心障礙的孩子,父母自然會多一分擔心懼怕,例如:孩子出門會不會被欺負或失控影響旁人?又或是自己年老後孩子能否得到妥善的照護?甚至成家延續香火等……很多逃避不了的問題,父母不願意面對,最後讓問題隨著時間日趨嚴重。然而父母只要透過耐心傾聽,屆時將會發現孩子或多或少有自己的意見與想法,卻往往缺乏好的溝通管道而被無視、甚至被隨意更改決定。一切有意無意地忽略,最後將導致無法彌補的嚴重後果。

因此,家長們不妨學習敞開心胸;耐心傾聽配合複述確認所聽到的想法,就是我與偉偉長久以來的溝通方式。當我遇到家長過度保護孩子時,我也會鼓勵他們適時讓孩子走出家門、學校或是照護機構,在面對社會的過程中學習成長。

知道偉偉被工作坊的問題困擾,甚至影響睡眠後,我就帶他一起去薰法香,希望偉偉能夠透過佛法調適身心。經由細心溝通,偉偉也清楚自己不能一輩子依靠我們,必須學習技能自力更生,所以他說會努力適應那邊的學習環境。最後我還是有點不放心,「那麼打你的人……」偉偉回答我:「沒關係,他打我的話,我躲開就好了。」聽著他緩緩回答,我知道偉偉從逆境中再一次學習成長,而且愈來愈有智慧!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