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慈濟月刊第571期
2014-06-25
  靜思晨語
  社論
  心靈交流道
  無盡藏
  主題報導
  大地保母
  助人線上
  見證人生真善美
  發現歡喜
  人間問路
  同個屋簷下‧馬來西亞
  人文教育‧高雄市桃源區
  慈善臺灣
  生命的禮物
  晶瑩童心‧美國
  寰宇慈濟
  百川歸海
  衲履足跡
  攝影筆記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月刊 / 第571期
  二十五日 志為人間「好種子」

5/25《農四月‧二十七》

【靜思小語】真誠付出,到「需要我」的地方,發揮大愛能量。  

小種子,大含藏 

  臺中潭子志業園區的山坡上,有一棵樹齡約兩百年的荔枝樹,枝葉茂盛,結實纍纍。早會時間,上人以此開示:「兩百年的老樹,亦是由一粒種子萌芽。種子含藏著看不見的基因,經由因緣會合,成長、茁壯,年年開花、結果,再從纍纍果實繁衍出幼苗、大樹……」

  上人以「因緣果報」的道理說明,種子是「因」,水、土、陽光、空氣是「緣」,種子成長到一定程度即能開花結果,以纍纍果實報償一切因緣。

  「同理,要成就一位好醫師,在成長、學習過程中也需要有典範引導——悲智雙運,為病患徹底拔苦,讓人恢復健康,擁有幸福人生,而能為社會、人群付出。」

  五十三位參與「第十五屆實習醫學生醫學人文共識營」的慈濟大學醫學系六年級生,入精舍參與志工早會;上人期勉大家珍惜在慈濟環境中受教的機會,將來成為粒粒好種子,讓好醫師「一生無量」,救助無量人。

  「學醫,莫為了謀生而選為職業,應發宏願立志從醫,解除眾生病苦。」上人舉大林慈濟醫院陳金城副院長為例,他出身貧寒之家,深刻體會窮苦人求醫難、偏鄉醫療匱乏之苦,得貴人相助完成學業,學成後回到故鄉嘉義,投入大林慈院照顧鄉親。

  大林慈院初啟業時,神經外科只有一位主治醫師,陳副院長以院為家,二十四小時待命;也出於一分不忍之心,他承擔許多高危險性的手術,幫助許多輾轉求醫而幾近絕望的患者與家庭。

  「醫院硬體建設得再好,假如沒有好醫師,也發揮不了作用。」上人期待每一位「準大醫王」以陳副院長為典範,「鞏固人生目標,前往『需要我』的地區付出,將愛的能量發揮在最需要的地方。」  

志良醫,非名醫  

  第十五屆慈大醫學系學生宣誓授袍儀式在靜思精舍舉行,上人蒞臨主持,逐一為將進入醫院實習的準大醫王們掛聽診器。

  上人開示時,述及花蓮慈濟醫院建院過程艱辛,如用滴滴心血拌攪水泥。「每一位慈濟人無論年紀多大、生活多困難,皆為籌建醫院而盡心力付出,人人以滴滴血淚完成醫院建設;故院內每一寸地板、每一片牆壁,皆充滿愛的故事與歷史。」

  硬體建設完成,進而發現良醫、良護難求,上人遂決心創辦護專、醫學院,希望慈濟所培養出的良醫皆有「佛慈大愛醫王心」,「以如佛陀的大慈悲心,以及『人傷我痛、人苦我悲』的同理心,拔苦予樂。」

  座中醫學生即將成為實習醫師,邁入醫者生涯的重要一步,上人以「立志良醫悲富心」致勉,要立志成為良醫,而非名醫。

  「發自內心尊重生命,用真誠的愛付出,不求在大都會區當名醫,而是到無人想去的地方守護生命、守護愛;將這一分清高的志願入心坎,就是良醫。」

  人生最苦莫過於病痛,上人認為,病人將身體交給醫師,醫師用心治病、拔除苦痛,才是他人生命中的貴人。「醫者能用指尖接觸患者病灶,醫病之間更貼心;反之,若只是操縱儀器而缺少關懷,就少了良能。」

  上人勉眾謹記立志從醫救人的初衷,向典範學習,在行醫路上醫人、醫病更醫心。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