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日 除欲得安樂

5/10《農四月‧十二》
【靜思小語】「布施」結好緣,「持戒」止惡業,「忍辱」調自心,「精進」無退轉。
忍欲,忍瞋,忍癡
晨語時間,上人開示「說忍辱得離諸瞋恚」:「人心無明煩惱如塵沙難以計算,唯有忍,能調伏煩惱無明心念;能忍欲、忍瞋、忍癡,就得以離諸瞋恚。」
有了忍的功夫,還要再精進向前行。上人續說「說精進得具諸功德」,教眾引法入心,明辨是非。「對的,精進去做,就是『眾善奉行』;不對的,及時斷除,是『諸惡莫作』。若能如此,即能遠離惡,結善因、造福緣,而得諸功德。」
再言「說禪定得息諸散亂」,上人表示,禪定即「思惟修」。「凡事細思,莫聞聲起舞,莫因他人言語而心起無明;心不起煩惱,也不受動搖,就能息滅煩惱,心不散亂。」
衝動行事,將招致結怨連仇。上人叮嚀:「哪怕對方有惡意,也要用心善解、包容,進而感恩有此境界現前,讓自己更了解人性,增長一分智慧。」
眾生以苦為樂,要去除欲心、煩惱、塵沙惑,才能得安樂。上人教眾去除煩惱心。「除了諸惡莫作、眾善奉行,還要『布施』以結好緣、『持戒』以防非止惡、『忍辱』以調伏自心、『精進』則無退轉心。法入心,不隨境界起心動念,待人接物都結好緣、造福人群,於人情世事清楚不散亂,智慧自然綿綿不斷,此即『說智慧得捨諸煩惱』。」
接法度自心,得法度他人
「人心存在著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五種毒素,彼此不斷複製、感染,造成四大不調、人間動盪。」早會時間,上人開示,莫因欲念而做出遺憾終身之事,亦莫因一時氣憤,瞋恚心發作而結怨連仇,害人也傷己。
「接受法的滋潤,能去除無明煩惱。內心明朗清淨、顯發真誠,為利益眾生而付出無所求,即能得大智慧。」
明天就是每年一度「三節合一」的殊勝日子,上人期許慈濟人藉由浴佛典禮,將佛法推行到全球各個角落。「佛陀入滅雖已兩千多年,然其法身仍在——敬佛如佛在。期待大眾步步、念念、時時提起虔誠心,接法度自心,得法度他人;如此佛陀法身就能永恆在人間。」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