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慈濟月刊第571期
2014-06-25
  靜思晨語
  社論
  心靈交流道
  無盡藏
  主題報導
  大地保母
  助人線上
  見證人生真善美
  發現歡喜
  人間問路
  同個屋簷下‧馬來西亞
  人文教育‧高雄市桃源區
  慈善臺灣
  生命的禮物
  晶瑩童心‧美國
  寰宇慈濟
  百川歸海
  衲履足跡
  攝影筆記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月刊 / 第571期
  心臟血管外科的挑戰與超越 諶大中 知難而行
◎撰文.黃秀花 攝影.顏霖沼

諶大中面對重症病患,會花費許多心力準備,上場時戴起顯微鏡,執刀俐落謹慎,避免誤觸重要血管和組織,以最小的傷口、最少的痛苦讓病人恢復順利。

 

諶大中始終想做一等一的高手,

但不是高高在上的名醫,

而是不放棄任何病人的外科醫師;

面對開心手術的複雜度和高風險,

他願意承擔,還設法超越……

 

諶大中心中一直有個「Role model」──學生時代他立志要走心臟醫學,視一些外科前輩如英雄人物,認為開刀可帶來立即的效果,有種「舜何人也、予何人也」之嚮往,渴望「有為者亦若是」──自己也能變成當中一員,甚至站上「Top of the world」。

當住院醫師時,志向仍未變。即使全民健保開辦後,外科給付不如想像中好,醫者地位更一落千丈,他仍執意前行,追求更高榮耀和成就感。

時至今日,他已是一名成熟的心臟外科醫師,學習力和上進心依舊旺盛,不僅每年出國參加醫學會,吸收新知、觀摩新技法,也在醫療場域不斷地挑戰艱難任務;求新求變是他一大追求,為病人爭取最大的活命機會,則是他奉行不悖的圭臬。

大林施展鴻鵠之志

年少時的諶大中,些許自負而輕狂,他坦言,學習階段一切以自我為中心,只想把技術磨練好,以待有朝獨當一面;而對於照顧病人,則站在輔佐主治醫師的角色,內心沒太多感受。

在臺大醫院擔任總住院醫師時,德高望重的蔡長和教授對他說:「現在病人的生命就交在你手上了,你好好地開。」第一次讓他感覺有責任和重量,也開始跟病人產生聯結,不再只是老師指導他,而是他要為自己的專業負責。

升上主治醫師,他就是主要決策者,從開刀到術後照顧一手包辦和承擔,與病人關係日深,心境遂從純技術面轉為體恤病人需要。這是花了十年的歷程,才有如此醒悟。

諶大中談起,當初從臺大醫院訓練完成,想找一處施展抱負,跑了好幾家醫院,大家都表歡迎,但真正的想法是:「你來了,就當個門面,開一些小手術即可。」原來,當時心臟內科的介入性導管治療正熱門,很多醫院將之視為營收利器,認為心臟外科醫師可做為內科後盾,並以此申請較多的醫療給付;但諶大中不甘做個配角,他要的是能展鴻鵠之志、發揮所長。

當他南下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面談時,獲得了時任院長林俊龍的認同:「前一年,我們這裏大約有八十位病人轉到別院動手術,真的很希望有志同道合的心臟外科醫師可以加入。」

林院長誠懇的態度、堅定的語氣,深深打動了他;又帶他參觀院區,讓他頗為意外:「在這麼小的地方所建設的醫院,竟然願意為病人添購尖端設備。」他為「慈濟是真的想服務病人」所折服而確定在此任職。

諶大中靜心傾聽心音,尤其面對年長病人,不只用聽筒,還會充分溝通對話,讓老人家聊心聲訴心事。

三顆柿子情意千金

就像很多新進醫師一樣,諶大中剛到大林慈院,也經歷過空窗期,所開的不是急診刀,就是已在加護病房的患者。面對這種僵局,諶大中用認真和實力來展現自己,「一個人說你好,大家或許還不相信;但有二十個人都說你好,才可能被認可。」日子一久,口耳相傳,口碑逐漸建立,也站穩腳步。

諶大中發覺,在廣大的雲嘉平原,老年人口偏多,要說窮,倒也不會,有田種,基本上雖不富裕也不致餓肚子;若說他們弱勢,應是年輕人大多不在身邊,都往城市發展去了。

令他驚訝的是,當他對一些年長者提起要開刀,一是直接說:「不要!」另一種則很乾脆回答:「何時開?明天好嗎?」可能已被心臟宿疾纏久了,很想趕快擺脫;反倒是都市型的病人會考慮很久,這跟他之前的認知有很大不同。

而在純樸的鄉下,回饋也往往最直接和熱情。像他就常收到病人自種的農產品,還有一次讓他印象非常深刻,那是一位七十多歲的婆婆,洗腎久了,手上的廔管塞住,他幫她動了一個小手術,沒想到婆婆竟拿來了三顆柿子餽贈,還說是特地去市場買的。

諶大中望著那些乾皺柿子,坦白說外表有點醜,但他卻爽快地收下,頓時心底湧上一股暖流,只因他了解婆婆的家境並不好,會花錢買水果,已是最大的誠意;若推卻不收,反而會辜負她的美意。

在大林服務的五年歲月,他早出晚歸,每週一從晨會開始忙碌,到了週末還排手術,下了刀已是傍晚五、六點,回到宿舍休息,晚飯過後,又回到醫院加護病房關心病人。一週七天,大概只有週日能稍微喘息;但愈忙愈充實愈有活力的感覺,是他人生中一段美好的回憶。

尊重病人並肩抉擇

七年前,他因緣轉至臺北慈院服務,面臨的是更高難度的挑戰,因為在大臺北都會區,醫學中心多、心外專科醫師也多,如何做出特色,就是一大考驗。

諶大中談及,心臟手術多屬大刀,他對待病人的態度,尤其是年長者,絕不會只跟家屬談論病情,一定會當著病人的面把話說清楚,分析各種條件誠懇地提出治療方針;縱使很多長輩聽不懂醫學名詞,他還是要講,這才是「尊重」。

思想上較傾向西方的諶大中說,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,有基本人權;但就東方哲學,家庭觀念比較重,有時家屬的立意雖好,對病人本身而言卻沒得到尊重,他不很贊同經由晚輩傳達,而是希望優先讓病人知道,「讓他有自主權。」

他提到,所謂「視病如親」,其實再怎麼親都不會是親人,醫師也不能幫病人做決定,而應提供充分資訊,說明各種治療的優缺點,再讓病人思考選擇。「我不會因病人不想開刀而憤慨,若認同他有自主權的話,應該要很高興,不見得我覺得最好,他就得全盤接受。」

諶大中說,手術之前他一定會把利弊得失講明白,開或不開有什麼影響;除非是病人授權給他,否則他只當個建議者。

話雖如此,在許多人眼中,他是很願意為病人打拚的醫師。在大林慈院時,有位七十多歲的阿嬤,心房中膈缺損嚴重,體力虛弱,其他醫院不敢為她手術,讓她住在加護病房一個月;之後家屬將她轉來慈院,她跟諶大中說,病得太痛苦,她知道不手術的話,心臟會慢慢衰竭而走向死亡,所以她想開刀,就算不成功,她也無怨。

諶大中一番斟酌,決定要為她拚看看;術後,阿嬤不幸走了,彼此卻無遺憾,家屬也能理解阿嬤的心情及醫者的勇氣。

諶大中正進行冠狀動脈繞道、二尖瓣膜修補及上升主動脈置換術,類似這樣多重手術會耗費許多時間與體力,從準備到結束,醫療團隊往往需要在手術房工作長達七、八個小時。

上刀奮戰三十六小時

一位三十多歲年輕人患有主動脈剝離,罹病四年來沒有認真治療,持續惡化,去年底來臺北慈院看診;初次見面,諶大中一看他的血壓竟高達兩百毫米,又聽他描述之前在高雄工作時,曾發生過輕微中風,差點難以回復。

諶大中的首要治療目標,是先控制他的血壓,接著討論到手術問題。他當時剝離已擴至七、八公分,若不處理會因破裂而猝逝。不過這種手術難度高、風險更高,一不小心,手術過程中不治或聲帶麻痹、講話沙啞、下半身癱瘓等後遺症,都有可能發生。

病人聽完後,心情很沈重,思考了一個月仍決定接受手術;住院期間又出現腸胃道出血,一波三折下,終在去年十一月接受手術治療。

諶大中週五早上進開刀房,先截斷主動脈,打算接合;但第一次接時,位置不好,又截斷重接,直到翌日上午仍下不了刀。向來喝咖啡不加糖的他,當天半夜猛灌咖啡,還加了不少糖,因為筋疲力竭,就快撐不住;而病人血壓很不理想,麻醉科醫師一直在想辦法拉回。

眼看局面難以解開,他感到有點沮喪;暫時離開手術室進食時,仍想著:「病人能不能撐得過去?」在此緊要關頭,特別需要有同僚的加油打氣,剛好外科加護病房楊福麟主任出現,見他面色凝重,關心詢問狀況;他據實以答,一臉憂慮。

楊主任想起過去在醫學中心服務時所見過的類似案例,當時心臟外科醫師花了兩天兩夜,最終還是不成功。聽到這番話,諶大中卻精神一振:「連醫學中心的醫療團隊都花上兩天兩夜,我才開一天一夜,代表還有希望!」於是他重提信心,繼續奮戰,終於在傍晚六點宣告手術結束,整整開了三十六個小時,算是驚險過關。

床邊問候、關心術後狀況,這是諶大中每天的查房功課;心血管疾病患者以老年人為多,他總對他們說說笑笑,因為心情愉快,也能加速復原。

外科醫師的最樂事

開心手術的複雜和危險性,外人或許能理解卻難以想像;作為心臟外科醫師,心臟絕對要更強而有力,不然難以勇渡驚濤駭浪。

諶大中說,把血管截斷再重接,聽起來容易,但進行這種下降主動脈置換術,若最先選擇接合的位置組織不夠強韌,就得再往更遠端去接,如此困難度大增,因為術中所能看到的視野有侷限,有時單要多接一公分,努力了半天就是達不到。

況且,手術時間一拉長,病人的生理會產生變化,如流血、發炎、感染等,本想讓手術簡單一點,卻可能因接點不對,範圍更形擴大,造成難以收拾。

那位三十多歲的年輕人,在他努力下終於完成血管接合;但術後照顧又費去他不少心思,經過一個月調整和照顧,才康復出院。

最近一次回診時,身為髮型設計師的他,跟諶大中提起今年九月計畫遠赴英國倫敦進修學藝。諶大中非常高興,覺得沒什麼不可以,因為他已完全康復,並不忘送上誠摯的祝福。

許年輕人一個美好的未來,諶大中做到了!這是身為心臟外科醫師的榮耀,也是莫大的鼓舞,但他不以此為自滿,因為還會有更多艱難的任務等在後頭。

難度愈高捨我其誰

九十一歲阿嬤患有嚴重的主動脈瓣膜狹窄,因血流打不出去,導致呼吸困難、全身冒冷汗,甚至有猝死危險;經諶大中為她另闢蹊徑、創出一條繞道,在左心室的心尖打一個洞,再縫上一條帶有瓣膜的人工血管以連接心臟和主動脈,如此百分之七十的血流即能進行分流,大大減輕心臟的負擔,症狀也就解除了。

這項手術技巧,他曾於二○○三年到紐約參加醫學會時觀摩過,但問遍了臺灣廠商,因為心尖連接器價錢昂貴,並未引進,於是他自己想辦法用人工血管來替代。最棘手之處在於如何克服角度的偏差,以及接縫時的高難度,稍一不慎,就有可能大出血,還好他都一一度過了。

術後,阿嬤恢復良好,不僅可以捨去輪椅,靠自己力量爬上四樓住家,還能煮飯、洗衣,重拾做家事的樂趣,生活回復到如未生病之前。

還有位七十多歲老伯,患有嚴重心衰竭,冠狀動脈和瓣膜也有問題,喘個不停,腹水又腳腫。像這種多病灶案例,一次要同時進行好幾道手術,包括冠狀動脈的繞道、心室瘤切除、二尖瓣膜修補、主動脈瓣膜修補,還置換了上升主動脈……林林總總加起來,諶大中共開了十多個鐘頭,過程相當繁複,卻也順利完成。

諶大中強調,隨著內科治療和藥物的進步,比較單一的心臟疾病,幾乎都可獲得改善;反而是目前心臟外科所開的刀愈來愈複雜,多項術式一次解決很常見,亦即說整體手術量雖減少了,但手術的困難度卻上升,必須調整自己的步伐,才能為病人解除病灶。

而身處慈院體系,他認為最可貴的是,慈濟很願意為病人設想,提供最好的服務平臺,也給醫師強大的支持,讓有心衝刺者無後顧之憂。

諶大中說,趙有誠院長即常叮嚀:「要珍惜每一個為病人服務的機會。」這就跟在大林慈院時,林俊龍院長常講:「你不做,誰來做?」實等同涵義,都代表慈濟醫院對病人負責任,不放棄任何人,這分決心,也與他行醫理念不謀而合,不想只做能賺錢、簡單的手術。

在臺北慈院,他與科內另外兩位醫師聯手,已成功完成多例心臟移植手術,其他醫學中心能做到的術式,他們一樣也不差,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,也很感恩捨身菩薩和家屬願意捐出器官、成就大愛。

人生有不同階段,諶大中說:「年輕時,我用勤勞彌補經驗的不足,現在則用經驗來彌補體力的不足。」但他自我期許做「一等一」的好手,唯一秘訣就是不斷精進專業。

阿公阿嬤團團圍住

講成就感,諶大中已覺愈來愈淡;他說,手術成功本就是必要條件。回首十幾年前,他剛當上主治醫師時,一天會去看病人三回,是因為沒把握,怕出事;但現在他時間有限,不管多麼忙碌,一天之中也必定會去查房一次,才覺得心安。

「年輕時,我是用勤勞彌補經驗的不足,現在則用經驗來彌補體力的不足。」諶大中說,人生總有許多不同階段,以前的成就感是他可以做到,現今是他都做得到;但實在無能為力、手術難以克服時,也得適度排除,或者建議病人改用其他方法。

至於功夫要練到多深才算高手,諶大中回答,他每年固定出去參加重要研討會,即是希望增進技藝,不與國際脫節,武功要練到一定火候,當病人有需要時,才能挺身而出。

他說,在當總住院醫師期間,有位老師曾告誡:「你們出去後,將來一定是後輩比你們還要會開刀。」起初,他覺得這觀點很對,但行醫愈久,愈不認同這看法。「若醫師不進修,安於現狀,可能後來者就會超前,但我的心境是要用現在的技術做往後二十年的服務,要能持續跟上水準。」

來自病人的回饋,促使他不斷追求進步。看到病人原本病懨懨,在他治療後轉為神清氣爽,並綻放出笑容,是他行醫最大的喜樂;七年前,當他要離開大林慈院時,有很多年長病人依依不捨;當他有次返回打包行李,一走到醫院大門口,就被一群阿公阿嬤給團團圍住,他們皆言,自己的命是被他救回的!

到了臺北慈院後,也常碰到這種觸動;其中有一位病人由他與團隊完成心臟移植,手術後不但恢復健康,惡習也一併去除,還變成環保志工,並懂得對母親盡孝。對諶大中來說,這可說是比什麼都還要快樂。

醫者父母心,四十四歲的諶大中稱不上資深,但要做世界一等一好手的夢想,始終是他努力的目標。

 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