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靈交流道
珍惜家人的愛,回到最初
看完慈濟道侶叢書三月出版的《活活的告別式》,書裏十個女人加一個男人的生命回顧,每個故事都讓我很感動。
跟其中一位受訪者貴枝阿嬤一樣,我從小在大林長大,書中大林糖廠的日式建築、大林慈濟醫院師兄師姊和藹可親的模樣浮現腦海,這些場景、這些人物都在我身邊出現過。
看到這場告別式中,貴枝阿嬤用生命回顧,放下怨恨,用愛去接受,並讓大家一起參與,不要有來不及說的話、來不及做的事,讓我感觸很深。
二十四歲的我在醫院工作多年,急診室裏日日看盡生老病死,已經沒有強烈的感覺,這樣的我無法體會病人及家屬的心情,也感受不到他們的痛苦與難過,在他們的眼裏,我忙碌冷漠,但在我眼裏,我是在幫助你、在救你。
有天為一位中年男子打好點滴,給了他一個點滴架,請他到旁邊坐著等檢查報告;一位醫師請我找一張床給他躺,我回道:「他又不是老人,而且看起來沒那麼不舒服,在外面坐就好。」醫師回答:「如果那位病人是你的家屬,你會不會想要找個床給他躺?」於是,我幫他找到一張床休息。回家想了一下,為什麼我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?如果換個角度想,是不是結果會變得不一樣?
這陣子家人陸續生病,奶奶也反覆住院。奶奶年紀大了,我知道她總有一天會離開我們,但還是難以接受那天的到來。我在臺中工作,晚上要到學校進修,放假也不一定能回家,奶奶住院期間我幾乎沒有到醫院陪伴,其實很難過。
家只有一個,護理工作需時時守在崗位,不如回到最初的地方——大林。我期待畢業後就回去,家人都在那兒,即使上班很辛苦,但下班有家人陪伴,一切都值得。
家人是獨一無二的,我愛我的家人,他們也愛我,我很幸福也滿足了;今後應該把病人也當成家人來看待及照顧,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收穫。
臺中 嚴米妮
每月醫院志工,自我修練
第一次當慈院志工是在慈青時期,跟著醫療志工在病房區唱唱跳跳、製造歡樂,就像是走唱團穿過一間間的病房,繞過一床又一床;有時也會在大廳或候診區宣導衛教,或為等待中的大德按摩搥背。
韶光荏苒,如今以慈濟培訓委員身分參加慈院志工,已不能再像當年;儘管上了醫療志工初階課程,要到定點服務之前,心中還是忐忑難安。
記得醫院導覽時,斗膽舉手發問,如果民眾問了一個我不知道的地方,身旁的志工也不清楚時,我該如何查詢。大家聽到菜鳥志工如是問,異口同聲地說,多來幾次就知道了。這短短幾個字真是深深入我心,從今年三月份開始,每個月安排一天休假日當志工,就是我的例行事務。
印象深刻的一次,是診間護理師要我陪一位民眾跑住院申請流程。批價、申請醫療證明、領藥、排住院,我牢記著護理師叮嚀的關鍵字,拿著資料,領著他往批價櫃檯去;在等候的時間,聽到他打電話聯絡家人,沮喪地說乾脆死掉算了……原來他是心肌梗塞,明天立即住院。
領藥後,藥師核對藥單,說了一句:現在要吃藥。我第一次遇到這樣的用藥指示,再次確認詢問:可以等下排住院等候時再服用嗎?藥師很堅定的重複一次:現在馬上吃藥!換我緊張了,就在他聆聽用藥諮詢時,張羅飲水讓他服藥。
兩天後,在慈院參加完早課,來到地下一樓用早餐時,看到那位先生也在等著買餐點。他推著點滴架,神情有點憔悴,我穿著便服,掙扎著該不該去問候一聲,新手志工的分寸拿捏是門學問,只好默默祝福他安心療養早日康復。
穿著志工背心,最常被民眾問到的就是哪一診在哪兒;當我站在自動報到機前服務時,會主動引導各科診間方向;此外也要細心觀察,從民眾張望的眼神、狐疑的表情,看出可能需要幫忙或是諮詢;發現診間護理師往我這看時,也要機靈地向前聽候差遣。其實每個助人的因緣都在眼前,就看自己能不能掌握住。
另一方面,我也想自己還年輕,不要讓資深志工太勞累,所以跑來跑去的工作就主動承擔;也因為如此,我從地下一樓到最高十六樓的醫師辦公室,連院長室都去過了。
為了方便我們這些上班族,應運而生的「日間志工」,早上七點報到一直到下午四點半收工,時間不長,但是站了一整天腿脹腳痛時,分秒都是煎熬。一次巧遇姑姑來看診,她拉著我坐下來閒聊幾句,分享志工經驗,雖然只坐了幾分鐘,再站回崗位時,腳部的痠累竟然像被放大似的。
第一次穿護士鞋站那麼久,疼痛不適一一浮現;我想,在未來的日子裏,一定要跟護士鞋變好朋友。也或許是心境的調整,找到調配體力的方法,後來幾次志工行,不適感就沒有這麼強烈;而且,能夠感受到腳痛、能夠穿梭服務他人,這都是福報啊!
從醫療志工工作中,學到量額溫、量血壓、查詢自動報到機等技巧,內容不艱難,但考驗的是體力與耐心。有句話說,換個工作就是休息,雖然當志工並不輕鬆,但是有機會就要把握,也期待從一次次的志工經驗中,自我修練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