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慧養德,再創輝煌
◎撰文.袁瑤瑤 攝影.阮義忠
薪火相傳
跟阮師兄在大陸各大城市講座、開工作坊已近月,無法於歲末祝福隨侍上人左右,只能藉回憶上個月慈濟教育志業二十五周年聯合校慶,以解思鄉之情。
活動於二○一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正式揭開序幕,花蓮慈濟大學、技術學院、慈濟中小學、臺南慈濟中小學都卯足了勁兒籌備慶典,就是遠從泰國歸來的清邁慈濟學校師生,也帶回了豐盛的教育成果。二十五年來,慈濟教育體系培養出的孩子,已有一萬七千多名在社會服務,回到志業體工作的也不在少數。為了感謝師長們的犧牲奉獻,同學代表以奉茶方式感恩所有長輩,師長們則以代表傳承的竹筒回贈,期許他們勇於承擔。
「二十五周年,超過九千個日子,大家頭髮都慢慢白了,但回憶起來還是甜蜜的。」王端正副總執行長感恩、感嘆,當年財難、師難,學生要來很難,所有硬體軟體設施都很難,但由於諸位老師願意放棄西部的優厚條件來到花蓮,慈濟的教育志業才因而得以成就。
「莊子說『指窮於為薪,火傳也,不知其盡也』。柴火會燒完,但火一直傳下去,不會有盡,意即『薪火相傳』。慈濟的共同校訓是上人親自定的『慈悲喜捨』,校長、師長們熱情地把那把火傳到年輕人身上,今天已見到了成效!」王副總指出,上回評鑑,委員們認為慈濟的人文教育做得非常好;因為我們不是喊口號,而是將其落實在生活中。
「理想必須堅持,堅持必須付出,沒有付出,嚐不到甜美的果實。要怎麼收穫,先那麼栽,我們現在已開始嚐到甜美的果實,但要永不間斷、薪火相傳。」
修慧養德,再創輝煌
十一月二十三日,在慈濟大學人文社會學院舉辦「修慧養德,再創輝煌——慈濟教育志業聯合校慶嘉年華會」,前往人社院的遊覽車,早上七點一過即陸續發車。抵達現場,只見熱鬧滾滾,迎面而來的一位師兄笑得合不攏嘴:「我第一次碰到這麼多慈濟人,到處滿滿是!」
活動九點開始,慈濟護專第一屆的五位校友掌旗進場,包括慈濟大學、慈濟技術學院、慈濟大學附屬高級中學、臺南慈濟中學及海外希望工程、慈誠懿德會,與各慈濟志業體代表依序進場,每隊都有別緻的隊呼、口號,現場一片喜氣,熱鬧無比!
園遊會有上百個攤位,除了推廣素食也落實環保概念,大家自備餐具,力行節能減碳。校園裏摩肩擦踵,正式開賣沒多久,有的攤位已銷售一空,臺南古早米糕那一站更是始終都在排長龍。
大家互通有無,許多師姊買了一大堆食物,見人就分享。我的票券根本用不了,實際買的只有一杯顏色像紅寶石的精舍洛神花茶,其他入肚的酸菜紅燒麵、煎餃、素丸、滷豆乾、客家綠豆糕、紅豆酥餅都是法親們請客。搭火車回臺北時,手提袋還裝著吃不完的五穀粽、水晶粽。
大家共聚一堂,正是為了回首來時路。一九八七年,為了培育優良護理人才,同時解決東部地區原住民少女升學就業問題,上人於慈濟醫院啟業次年即推動設立護理專科學校。二十五年前,第一屆入學的慈濟護專(慈濟技術學院的前身)新生只有一百零七人,但專程前來花蓮參加開學典禮的來賓卻高達兩萬。這些學生不辱使命,直到今日仍有六成人才堅守在護理工作的第一線。
含品,有德,融法
十一月二十二日,來自世界各國及大陸的貴賓都蒞臨參與了慶典大會,豐富的節目包括泰國清邁慈濟中學表演的善惡拉拔之舞。最讓大家驚歎的,當然就是慈濟教育志業體一千七百位師生演繹的《無量義經》。
「我在五樓,居高臨下看整個景,真的很感恩,感恩大愛臺、營建處,還有志工菩薩們,好幾天來,都一直為了如何來布置,用什麼樣的燈光,並將整個舞臺延伸到外面,花盡心思而且也用體力。燈光不簡單!還有動畫,宇宙空間的星球星光,從二十公尺的高處灑下來,整個舞臺,菩提大道直,天與地聯合在一起,這實在是歎為觀止!真的很用心!」
為讓慈濟教育「含品、有德、融法」,證嚴上人以《無量義經》為靜思法脈的核心,將佛經與教育相契合;《無量義經》共分為三品,每一品都直指慈濟教育的內涵||〈說法品〉意涵有教無類、因材施教的道理;〈德行品〉對應專業教育、服務教育及生活教育;〈功德品〉則意指品格教育、人文教育的重要。
近兩千人的演繹,能夠如此整齊有序,一定讓來賓們印象極為深刻。說實在的,看排演時我還捏了一把冷汗。幾乎每次都有不盡完善之處,沒想到正式上場,卻是所有瑕疵都不見了!慈濟人最令人感動之處,便是那了不得的榮譽感。無論之前有多累、多麼容易忘記細節,在上臺的那一刻都會有如神助,自動呈現出最佳效果。平常也許看不出,但關鍵時刻就會知道有多厲害!
愛的能量在付出
「二十五年前的這個時候,第一個教育志業完成,是護理學校,也就是現在的技術學院,那個時候楊思標教授是臺大醫院院長,剛退休就來擔任第一屆的校長,所以我非常感恩。」
上人由慈小的孩子們牽著入場,在開示時話說從頭,回憶拜託張芙美校長承接護專時,期待校內要茹素、學生們要穿制服。在二十多年前,要茹素談何容易?而且,其他大專院校早就不穿制服了。可是張芙美校長仍然表示,既然決定要來就任,有困難就要克服。
老人家細數,南非的孩子十年前就回來過,有兩位如今在慈大很認真地學中文,希望回到當地後能帶動、啟發出人人心中的蓮花。而泰北,將近二十年前,王副總去看了一片土地,站在一棵小樹下打電話回來。「那棵小樹,就是現在泰國慈濟學校前的那一棵很壯的大樹。這次有四十位學生回來,中文講得很好,跟我沒有隔閡,每一位都教得這樣尊師重道、有規矩。」
「回想過去,每分每秒都是愛的能量在付出,」上人語重心長:「說來好像輕描淡寫,但步步都有很感人的故事,有為慈濟付出的血淚史。期待我們的教育志業要多傳授慈濟的舊法新知,為時代作見證,為人類寫歷史,為慈濟寫大藏經。」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