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慈濟月刊第577期
2014-12-24
  靜思晨語
  社論
  心靈交流道
  無盡藏
  主題報導
  大地保母
  助人線上
  人間問路
  慈善臺灣.大愛園區課輔班
  特別報導
  發現歡喜.美國
  見證人生真善美
  生命的禮物
  人醫之愛
  百川歸海
  衲履足跡
  阿板薰法香
  攝影筆記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月刊 / 第577期
  在杉林 伴孩子走上平坦路
◎撰文‧鄭雅嬬 攝影‧林炎煌

群山圍繞的杉林大愛園區教育資源較都市少,園區居民主動成立課後輔導班,陪伴下課後需要課業指導和心靈照顧的孩子。

山的那邊,是家鄉,
莫拉克風災後五年過去,他們在杉林大愛園區落地生根;
生活中種種考驗依舊,
但唯有投資教育,最能看到甜美成果,
由園區居民成立的課輔班,
正在和孩子們一起種下對這個家園和對未來的期待。

 

時序入冬氣候轉冷,杉林大愛園區傍晚的課輔班卻暑氣翻騰,近二十位孩子齊聚一室,每個人的身體都像小火爐般,將教室的溫度烘得十分暖和。

在課堂上,孩子既合作又叛逆,一會兒因為功課困擾,熱切地呼喚老師請求指點,一會兒嬉笑跑跳玩耍,喧嘩聲彷彿夏蟬齊鳴,老師需要提高分貝才能繼續課程。

然而對這群眼睛充滿渴望且精力充沛的孩子而言,有課輔班的日子就像蟄伏在地的蟬遇到了夏天,生活充滿著生機和盼望。

張湘雯、盧豐明及陳麗惠每週一到週五陪伴孩子完成學校作業,也提供多元學習內容,活潑好動的孩子練習書法後開始靜下心,在課業上能夠有效的吸收和學習。

暗夜,孤獨小身影

二○○九年,莫拉克颱風重創高雄山區那瑪夏、桃源、甲仙及六龜鄉等地,許多居民舉家倉皇逃離,課輔班的老師陳麗惠、張湘雯和盧豐明也是受災者之一。

「我來自六龜,住處附近都發生走山的狀況,我們的房子前面、後面都是傾斜的,然後房子從中間整個裂開來。」長年住在山上的張湘雯說,早期許多人一窩蜂嚮往山居生活,如今山上的生態變了;她和先生盧豐明正視到這個狀況,災後與親人遷居至杉林區大愛園區,重新落地生根。

在杉林區土生土長的陳麗惠,和先生接連遭遇過不少重大天災,「九二一的時候我們住在臺中,也是受災戶之一;回到高雄又連續兩年遇到了卡玫基和莫拉克颱風,也都造成大大小小的損失。」

抱著隨遇而安的想法,陳麗惠將每一次的受災和遷徙都當作是歸零,「也因為這樣我才能在園區陪伴課輔班的孩子。」

住進園區後,陳麗惠觀察到一些問題,諸如:七歲左右的孩子走在路上,汽車駕駛對他按了一聲喇叭,他馬上回罵對方;八歲的孩子,缺乏家人照顧,身上有異味,在學校被同學排擠;有些孩子說話不離髒字;晚上十一、二點仍可看見孩子在路邊遊蕩……

他們許多來自單親、隔代教養、外籍配偶、中低收入等家庭背景,風災後與家人過著一段流離失所的日子,若再遇上家庭的功能失靈,就容易養成鬆散的生活態度。

張湘雯和陳麗惠過去皆曾在國小擔任志工媽媽和課輔老師,她們認為這樣的狀況,雖非園區特有,但相當需要關注,張湘雯解釋:「就像園區裏,有經濟能力、對孩子的教育有想法的家長,也會像都市的家長將孩子送去補習或是請家教。園區特殊的地方在於,風災的因緣聚集比較多相對弱勢的家庭,這些問題聚在一起,看起來就顯得很大、很多。所以成立課輔班就很重要。」

靜態課程之後,張湘雯(左一)帶著孩子到球場運動,藉由奔跑、打球、流汗消耗旺盛的精力,平衡身心有益健康。

破冰,親師生溝通

二○一○年起,莫拉克受災鄉親陸續入住大愛園區永久屋,產業、文化、生活重建等需求逐一產生,於是民間組織「杉林八八重建協會」每年提出培力就業計畫向政府申請經費資源,協助各項重建。

二○一一年協會成立了「大愛課輔班」,讓有心加入課輔的師資,既可以陪伴園區內需要照顧的孩子,還能有一份收入補貼生活。張湘雯和陳麗惠即在此時加入課輔班的行列。

園區內共有一千零六戶,她們為了招生,盡可能一家家去按門鈴通知家長,請他們讓孩子來免費的課輔班。當時住戶之間彼此不相熟,家長普遍也不明白成立課輔班的用意,大多抱持著冷漠或觀望的態度。

即使參加了也抱有不信任的想法,有的家長下課時間一到直接就將孩子帶走,不跟老師招呼一聲;有的家長在教室外東張西望,觀察老師如何上課;也有家長脾氣火爆,老師成了受氣的對象……

張湘雯可以理解這些家長的反應,「以前在山上住戶少,左鄰右舍都認識,我剛開始住進園區也很不習慣,心會慌,也會在意現實面的經濟壓力。」她耐住性子一次次跟家長解釋課輔班的內容,直到他們願意聆聽,並且放心地將孩子送來上課。

課輔班的孩子,年紀普遍介於七歲到十歲之間,對於五年前那場引發全臺關注的災難,大多沒有印象;有印象的,則是童言童語的說:「我有搭過直升機!」

來自越南的阮燕英原本與先生住在六龜的新開部落,風災致使部落幾近全毀,如今大雨的日子她還是會想起怵目驚心的那一日。舉家逃出來以後,他們接連在外租屋,就讀國小的女兒因此頻頻轉學,直到住進大愛園區,終於有歸屬感。

她白天在園區附近的農場工作,既忙又累,對於孩子功課上的提問經常無能為力,「老師來到家裏邀孩子去上課,還騎車來載,我看得很感動!女兒喜歡去上課,功課也有進步,後來我就讓兒子也跟著參加。」

「課輔班全盛期,學生數量曾經超過五十位,加上我和麗惠五位老師,經常一起設計課程,討論怎麼讓孩子學得開心又有收穫。」張湘雯回憶過去與老師們彼此激盪課程的那股熱情,神情十分開心。

然而二○一三年底計畫申請未過,老師因為經濟考量都離開了,課輔班面臨告終。「我覺得課輔班就這樣結束太可惜了,所以晚上還是繼續陪這些孩子。」儘管少了課輔班的收入,張湘雯調整心態當作在做志工,靠著白天在園區八八工坊的手工收入省吃儉用,生活也算過得去;陳麗惠和盧豐明後來也加入課輔志工的行列。

二○一四年六月慈濟基金會設立「大愛園區課後伴讀計畫」專案,補助陳麗惠、張湘雯和盧豐明三位老師續辦每週一到週五的夜間課後輔導,不僅減緩他們的經濟壓力,也讓課輔班得以邁向第五年。

如今,杉林大愛園區內超商、學校、教會、消防局、活動中心等生活機能齊全,居民逐漸發展出居住樣貌。

 

耐心,願從零教起

相較於都市的國小學生放學後可能去補習班或上才藝課,園區內民族大愛國小的孩子,放學後三五成群或跑步或騎單車奔馳,體力揮霍得不夠,就到籃球場打球,全身大汗淋漓才算過癮。

傍晚六點多,課輔教室外停滿腳踏車,屋內傳出琅琅讀書聲。每天的課輔時間近三小時,孩子除了在這裏寫功課,週一到週五英文、書法、聽故事、看影片、做勞作等不同主題課程輪流上場,用動靜穿插的課程抓住孩子的注意力與好奇心,並且安排遊戲區「角落」,讓孩子累了可以去「充電」;而壓軸一定是孩子引頸盼望的點心時間與運動時間。

觀察課輔班的師生互動,很快便能發覺,老師們有默契的各司其職,做好角色扮演。

孩子喜歡找個性隨和的「麗麗老師」提問和聊天;有點害怕「湘湘老師」的嚴格,卻也享受她的關愛;喜歡「盧老師」的英文單字時間,因為意味著課程即將進尾聲,快要可以打籃球了。

陳麗惠的個性喜歡說笑又孩子氣,因此說學逗唱的課程多由她主持,因為與孩子互動沒有距離,經常可以和他們談心。家長陳小巧說:「我的女兒比較不講自己的心事,但是會跟麗惠說,有時候還要麗惠告訴我女兒的狀況,我才會比較了解。」

白天的工作是在民族大愛國小擔任課輔老師的陳麗惠,經常可以看到園區課輔班學生在學校的狀況,她注意到二年級的小信因為缺乏照顧,經常沒洗澡,在學校被同學排擠。

「在課輔班,我聞到他身上有異味,就會請他先回家洗澡再過來。有時候洗了澡但衣服卻沒洗,就要找幾件衣服讓他替換。」陳麗惠說。

有一次小信主動把自己洗得乾淨清爽,張湘雯用力的誇讚他一番:「我跟他說『哇!好香喔!這樣很帥。』當下他的表情有些害羞又有些開心。這個孩子需要多點鼓勵,下一次他就會表現得更好。」

二十多個孩子,各自帶著一部分原生家庭的模樣與問題。表面上注意力不集中、愛說髒話、愛捉弄別人、不受規範……究其原因是想要被看見,想要被愛。

張湘雯看似嚴格,事實上很願意花時間和孩子培養感情。「我不吝於跟孩子說愛,經常跟他們說『我愛你』,或是給予肢體的擁抱和牽手。孩子起初的反應會說:『好噁心喔!』後來,常常可以看到他們被誇獎以後,臉上出現沐浴在愛中的表情。」

張湘雯還擅長設計寓教於樂的遊戲,她帶著孩子玩「愛的按摩」,透過孩子互捏嘴皮的遊戲,讓他們降低說髒話的次數。

「孩子學得很快,我們給什麼,他們就全盤照收。」看到孩子的可塑性,張湘雯警惕自己要更謹言慎行。然而她坦言,有些孩子的家庭狀況複雜,在課輔班學的東西回到家可能還是會歸零,老師們能做的就是不斷地再從零教起,並且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愛。

 每週三下午,高雄教聯會志工帶來靜思語教學和影片賞析等課程,吸引孩子融入、積極發言;志工並於園區成立獨輪車社團,孩子克服困難騎上獨輪車,得到成就感與自信。(下圖攝影/朱立葦)

 

 

相信,孩子就做得到

除了夜間課後輔導,慈濟高雄教聯會團隊每週三下午亦前來舉辦課輔班,至今已逾五年。志工在課程中著重傳遞慈濟人文,不僅讓孩子獲得薰習,也間接影響張湘雯和陳麗惠在教育上的想法。

回想風災迄今志工的付出,張湘雯心裏很受感動,「他們大老遠過來,不只是來上課,竟然還幫我們打掃骯髒的廁所;還有志工為了提供飲料,光是要來園區,就至少轉乘三種交通工具才能到;來到教室還不能馬上上課,要到家裏一個一個把孩子帶來教室……」

張湘雯有感,雖是受災的緣故住進由社會大眾捐款建蓋而成的永久屋,不該覺得他人的付出是理所當然,「後來我就主動幫忙清廁所、準備飲料,在上課前就將孩子帶到教室。」

因為看見志工的付出,張湘雯面對孩子的唱反調、鬧脾氣,又或是家長不分青紅皂白的指責,可以坦然地接受和轉念:「怕的是孩子不來,只要他們還願意來,就有教育的機會。所以當他們一喊無聊,我回家就會開始思考,怎樣可以讓課程有趣又不失教育意義。」

在每週志工的教導過程中,孩子耳濡目染背誦了靜思語,張湘雯將之運用在平日的夜間課輔中強化記憶,「現在我們每天上課都會唸靜思語,下課前他們都要說一句靜思語做為通關密語,才能出去玩。我還去跟師姊學手語,然後教孩子用手語比靜思語,他們也玩得不亦樂乎。」

每週日早上九點,陳麗惠會帶著自願擔任環保小尖兵的孩子,在園區內撿回收物,讓他們從中體會環保的概念。資源回收後,她再帶大家一起去吃早餐,情感和好觀念的建立就是從這些細微末節的事情逐一累積。

「他們很單純,撿回收的時間到,我請他們準備結束了,結果他們告訴我:『可是還有很多耶!』」陳麗惠認為不能因為孩子年紀小,而不讓他們有身體力行的機會,「撿到後來他們會開始問,為什麼那麼多垃圾?為什麼大家亂丟垃圾?這時候就可以機會教育了。」

二年級的弘安來課輔班已兩年多,他很喜歡到課輔班上課,理由很單純:「因為可以寫功課、學英文、玩遊戲,還有跟大家在一起。」

母親阮燕英認為弘安成長了許多,她細數生活中令她印象深刻的事:「我感冒的時候,他會用溼毛巾鋪在我的額頭,然後端水過來提醒我要吃藥了;我教他操作洗衣機以後,他就會主動幫忙洗衣服;姊姊把家事推給他做的時候,他都還是會做。」

課輔班有許多像弘安一樣得人疼的孩子,一路以來他們也的確備受疼愛,不僅有善心人士贊助獨輪車,還有人幫忙找師資捏陶土、玩樂器、教授舞蹈,暑假還能出門踏青郊遊,多元學習,玩得好快樂。

儘管在園區的生活已經習慣也安頓了,住戶還是會為了生計操心,陳麗惠坦言:「工作機會都是短期的,沒辦法有長遠的計畫,難免會慌。」遇上工作空窗期,張湘雯和陳麗惠就相約去做小工,到田裏幫忙採番茄,賺一些零用。

相較之下唯有投資孩子的教育,最能夠看到甜美的成果。回首四年多來在課輔班的耕耘漸有收穫,張湘雯露出笑顏:「山上的孩子不受拘束、創造力強,如果還能靜下來,一定會有很大的進步。靜思語和書法課程對他們幫助很大,現在我們有事都能夠坐下來好好商量。」

晚上九點,課輔班下課了,陳麗惠帶著倦容在球場邊看著孩子遊戲,等到他們甘願結束了,再道晚安。孩子精力無窮,三位年過半百的老師,經常要打起精神才能跟得上他們的腳步。

「活過五十歲了,我不想只是坐著等老,想要有所貢獻。」陳麗惠感性的自問,剩餘的時間還有幾年?能陪這些孩子多久?「真的都不知道,就是盡力。我只確定,我很喜歡陪這些孩子。」

張湘雯已將園區當作未來長住的家,「仔細想想,雖然我們曾經在風災中受到損傷,但是能夠平安地住進來,擁有一間房子,已經很幸運。能夠陪伴這些孩子是幸福的,也是我所能做到的回饋社會的方式。」

因為將園區當作「家」,身為「家」的一分子,他們決定透過及時付出,種下對這個家園和對未來的期待。

陳麗惠(左)、張湘雯(中)、盧豐明(右)三位老師儘管年過半百,因為對家園的期待,責無旁貸撐起每晚的課輔班,盼望從教育著手,讓園區下一代愈來愈好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