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靈交流道
生生世世走慈濟路
以前,阿母總是說:「死後,如果不能脫離輪迴,我要出生當家禽、家畜,沒煩惱地被殺來吃,早死早投胎,不要當人來操煩。」追隨上人之後,阿母改變了輪迴觀:「我要快去快回,投胎來跟隨上人走在慈濟路上,做解救眾生的慈濟人,再苦也歡喜、快樂。」
我的阿母鄧琴,法號慮樂,在三十年前走上慈濟路,從一個生活艱辛、感受不到自我價值的家庭主婦,成為一個有能力分出買菜錢捐款、有機會施展能力做好事,被稱為菩薩的慈濟人。阿母對慈濟人生之註解是:「沒有踏上慈濟路的人,不知道路上的歡喜;沒有親身做慈濟事的人,不知道做的快樂。」
外人看來,慈濟路上真艱辛,慈濟人生真忙碌,慈濟人人扛責任。對我的阿母來說,慈濟路上艱辛但圓滿,慈濟人生忙碌但精彩,人人扛責任但有成就感。慈濟提供一個舞臺,讓阿母舞出三十年的精采。三十年來,劇碼不變,精彩的是阿母的心境、功力、國際觀、人生觀和輪迴觀的改變。
過去,阿母外出收善款時,往往會被孫女戲稱:「阿嬤幫神明收保護費,神明會保護繳錢和收錢的人。」阿母總是笑著回答:「是啊!這些保護費是有能力的人一起來保護有需求的人度過難關。」也因為阿母的熱忱與真誠,讓她勸募善款功力年年提升,會員從十幾人增加到兩百多人,並且從徒步在住家附近收善款,進展到掌握新北市公車路線到處收款。如今已八十四歲的阿母,即使穿戴著護腰和護膝,依舊在收善款的路上奔走。
在訪貧這一類勤務中,阿母接觸到比自己還艱辛的人,這樣的體驗轉變了阿母的心境:自己雖然比上不足,卻是比下有餘。自此阿母不再時時怨嘆以往的苦,嘆息自己出生歹命底,心也就不那麼苦了。
慈濟的國際賑災也讓阿母有了國際觀。師父的日日啟發以及志工走上街為國際賑災募款的活動,讓阿母知道提升臺灣國際形象的文化外交軟實力。阿母也能侃侃而談臺灣的能見度和國際間的相互扶持,她口中自己這隻井底之蛙,已經跳到地面見到廣闊的藍天。
忙碌的人生衍生出積極的人生觀,阿母常說如果不是慈濟,她一定早早地抑鬱而終。這樣精采的慈濟人生,難怪阿母想要快去快回,預約來生的慈濟路。
生老病死,無人能改變。我無法乞求菩薩讓年邁的阿母轉弱為強地繼續走在慈濟路。我也不好乞求菩薩「讓阿母回去,快快投胎再來奔馳於慈濟路」,但是我可以幫阿母一起祈求,預約來生有一條更寬廣的慈濟路。
嘉義 張芳琪
因緣具備,老實修行
多年前,曾讀過一篇印度哲學作品,將人生分為三個階段——第一是學習期、第二是組織家庭和建立事業、第三是精神與心靈的探討。這篇文章給了我很大的啟發,想著自己的人生已步入了第三階段,接下來的歲月是應該專注做好兩件事,就是學佛法和精進醫術。
可是到哪裏學佛法呢?尋尋覓覓好幾年,也曾參與一些佛學課程,但都未能成功。直到好友邀約我一同參加「晨鐘起,薰法香」,我並沒有答應,想到每天淩晨四點起床去薰法香,簡直就像件不可能的事!
然而,隔天凌晨我難以入眠,想到好友自個兒搭車到靜思堂去聞法,躺在床上的我懊悔著,過去我渴望學佛的一切因緣如今都已具備:論交通,不是個問題;論場地,有靜思堂這個優質的道場,更重要的是能同步恭聆上人的開示,那為什麼還不把握這因緣呢?於是通知好友,下回和她一同去薰法香!
開始薰法香的前兩週相當辛苦,聽不懂上人的閩南語,而到了下午常打瞌睡。就在自己努力調整生活作息時,接到了一個老朋友中風、情況不太樂觀的消息。這讓我再次體會人生無常,不知是明天先到還是無常先到,也警惕著我要把握因緣和時間,已無時間讓我懈怠、蹉跎了。
感恩法親們的助緣,有師兄、師姊翻譯閩南語,有法親及時分享當天記錄的開示內容,讓我受益良多。喜歡聞法後和師兄、師姊一起唱誦「祈禱」的那一刻,閉目聆聽由眾人內心唱出道氣十足的音律,總會感動。
所謂「薰」,是要時間潛移默化,聞法後更要思、要修;真正體會與徹底實踐法入心、法入行並不容易,這道路還很遙遠,無法一蹴即至,要老老實實地修行。
我告訴自己,聞法難,若有福分續聞上人的法,我的慧命肯定不一樣。有願有行,這世應該也無遺憾了。
新加坡 林麗芳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