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慈濟月刊第577期
2014-12-24
  靜思晨語
  社論
  心靈交流道
  無盡藏
  主題報導
  大地保母
  助人線上
  人間問路
  慈善臺灣.大愛園區課輔班
  特別報導
  發現歡喜.美國
  見證人生真善美
  生命的禮物
  人醫之愛
  百川歸海
  衲履足跡
  阿板薰法香
  攝影筆記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月刊 / 第577期
  豐濱海岸線上 慈濟媽媽吳玉鶴
◎撰文‧黃秀花 攝影‧許榮輝

人生歷程:1948年出生,1993年受證慈濟委員

訪視資歷:18年

訪視祕訣:對於隔代教養或失去父母的孩子,雖然我們再怎麼努力,都無法取代「親情」,但愛的撫慰和關懷,仍會產生一股力量,陪伴孩子們有信心繼續走下去。

志工心得:案主會年邁、孩子會長大,我們也會年華漸衰,但只要用心投入,就會烙下永恆。

 

正對廣闊大海的陳家,祖孫三人相依為命,本來這一家還有爺爺、爸爸和媽媽,但自從男主人車禍往生後,女主人也到臺北工作,從此一去不回頭。兩個稚齡小姊妹癡癡地巴望媽媽有天能歸來,然一天等過一天,始終不見她的蹤影。

一直到農曆年前,媳婦打來電話,阿嬤叫她回來吃團圓飯,電話那一頭卻支吾以對;在旁邊的兩姊妹聽到了,猶懷抱一絲希望。除夕當天,她們倆搬著小板凳坐在外頭,等到天黑仍不見媽媽歸來,又過了一天,仍不見她出現,兩人開始悲傷啜泣……

那是十年前的某日,花蓮慈濟志工吳玉鶴行經豐濱村訪視,來到陳家時,在外頭曬豆子的阿嬤聊起這段往事。她很心疼兩位孫女年幼就沒父母,只能藉畫圖來表達思念,女孩們說:「媽媽是不是不要我們了?」這些話語令人心酸,讓跟隨訪視志工而來的大男人曾金財,忍不住跑到大樹下痛哭!

此時此景,很難教人不觸動,這也就是為何吳玉鶴能持續耕耘豐濱訪視十三載,每月她都要撥空去給這些失親的孩子摟抱,問他們過得好不好?功課跟不跟得上?生活有無問題?

從鹽寮、水璉、磯崎、新社、豐濱、港口到靜浦,跨越的村落不多,卻綿延整個臺十一線花蓮段海岸線,總長度約八十公里,循著山勢蜿蜒而行,近乎從臺北到竹南距離,一趟車程來回逾三個小時,若無堅強的毅力,哪可能不中斷?

豐濱海岸線風景如畫、美不勝收,然因產業不興,青壯人口遠離,以致產生很多隔代教養甚至喪親者,破碎家庭是這幅山海美景的一道嘆息。

小姊妹觸動菩薩心

豐濱鄉位於花蓮縣東海岸南段,北鄰壽豐鄉,東濱太平洋,西接鳳林、光復、瑞穗、玉里等鄉鎮,往南是臺東縣長濱鄉;豐濱鄉為花蓮縣人口最少鄉鎮,僅約五千多人;日治時期,稱為「新社庄」,戰後因與臺中新社鄉同名,而改稱之。

地理位置面海靠山,前有浩瀚太平洋,後有海岸山脈,風景秀麗,傳統以阿美、噶瑪蘭及撒奇萊等原住民為主,農、漁業是經濟來源,近年來觀光業大興,前來花蓮旅遊者少有人漏掉此景點,不論開車或騎車,奔馳在一邊是山、一邊是海的開闊公路上,望著海面波光粼粼,實為一大暢快!

然而,住於此地的居民,卻難有閒情逸致,他們多半謀生不易、經濟能力不佳,青壯人口近一點就往花蓮市區跑、遠一點則乾脆到西部去發展,留下的多是老弱婦孺,隔代教養或喪父喪母者不在少數。

吳玉鶴於二○○一年接任慈濟花蓮縣區委員組長,開始與這一條線產生聯結。這十三年來她每月固定有一日早出晚歸訪貧,通常清晨六點出門,帶滿一天食糧,然後一路開拔到最遠的靜浦,從遠處倒著看個案,等全數都看完,回到家常已傍晚六、七點了。

她初接觸豐濱村陳家,姊姊小敏剛讀國小、妹妹小婷尚未入學,兩姊妹看起來雖活潑,卻潛藏著說不出的哀愁,令人很想將她們擁入懷中,好好慰撫一番。

「我師兄就是被她們倆度進來的。」吳玉鶴說,一開始丈夫曾金財因不忍她長途開車太勞累,才充當司機,載著一群人去訪視;但親睹悲況後,他比誰都還要心軟,之後竟主動催促:「你何時再去豐濱看個案?」吳玉鶴暗自歡喜,丈夫終於願意踏進慈濟。

當時,志工們與阿嬤談話,兩姊妹就睜著大大的眼睛躲在門邊聽,十分清純可愛;後來又見她們所畫圖像,裏頭有爸爸、媽媽,讓志工們看了好心疼。

小小年紀就缺父母呵護,讓吳玉鶴夫婦十分惦記;那年年底儘管工作忙碌,曾金財仍不忘叮嚀妻子:「明天就要圍爐了,你趕快去準備兩個紅包。」

吳玉鶴當然明白丈夫在想什麼,她回說:「早就準備好了!」於是,夫妻又結伴跑了一趟豐濱,送給姊妹倆一人一個紅包;她們開心的表情,至今猶令吳玉鶴難忘:「兩姊妹好乖,問著阿嬤可不可以自己保管,因為她們想用來買文具用品。」

十年過去了,這對姊妹花已長成少女,一個剛考上慈濟技術學院,另一位也升讀農校,為了上學方便,平日一個住校、一個借住在花蓮姑姑家,假日才返回探看祖母。

吳玉鶴仍沒停下關心,她趁開學之初,前往慈技去探問小敏的懿德媽媽是誰,請她們以後多關照孩子,又跑了一趟農校,得知小婷一切無虞,這才放心。

性情直率的吳玉鶴,因緣牽成嫁給後山老實男,結婚時兩人已年逾三十,算是婚後才開始談戀愛,卻愈過愈甜蜜。(相片提供/吳玉鶴)

吳玉鶴說,她是在先生曾金財做了慈濟後,才重新又認識了他,原來男人心也很柔軟、也會掉淚;夫妻倆有了共同關懷對象,話題總聊不完。

 

直率女遇上老實男

論起豐濱這一長線,令人唏噓的個案真是多,要關懷的觸角也很廣,這在吳玉鶴的人生經驗中,是不曾有過的。

自小生長於經商家庭,吳玉鶴排行老么,備受兄姊們疼愛,物質生活也不欠缺,一路念到高職畢業;父母在她二十多歲時先後辭世,她在臺北當會計,老闆待她好,壓力不大,無憂無慮,生活中似乎一切都很美好。

若說人生有意外插曲,就要從她快滿三十歲談起。本來年輕女孩,到了適婚年齡,總會有人好心介紹對象,吳玉鶴也不例外,多年來兄嫂和同學幫她物色的對象不少,其中不乏捧鐵飯碗的老師、公職人員等等,各方面條件都不錯,可她卻偏偏選上了遠在後山的老實男!

她在一家配送瓦斯管公司上班,老闆不在時,派報人員就會向擔任會計的她收取報費;她看對方四處送報很辛苦,常倒水出來招待。三年後,那人對她提起,想介紹大舅子給她;吳玉鶴不以為意,當作多認識一位朋友,也就應允了。

男方本在臺北鐵工廠工作,是很搶手的師傅,薪水待遇極高,但為了照顧年邁父母,不惜放下重金,返回花蓮老家從事大理石加工業。他們初次見面,就在他妹婿家中,吳玉鶴對他第一眼的感覺,不算喜歡也不排斥。

之後,兩人靠電話聯繫,羞怯又不擅言語的他,每次打來僅寒暄幾句,不懂談情說愛;碰到假日,有時他會搭火車上來找她,她知道他家境不好,總是找便宜的學生餐館用餐,之後兩人又到不用花錢的新公園散步;交往了一年多,他幾次約她去花蓮玩,她卻遲遲未行動,猶豫著兩人是否要繼續走下去。

就因有次,他來找吳玉鶴,預買了兩張電影票,不意誤把早場當成上午場,到了戲院門口已散場;既然電影看不成,她就帶他繞著西門町走,走到萬年商場時,正巧店家剛開門營業,她提議進去逛逛,他卻呆頭呆腦地說:「你進去看就好,我在外面等。」

當下,她心想:我又不要你付錢,只是隨意走走而已。之後她還是隨他走去新公園,走著走著,覺得很無趣,就故意對他說:「我下午跟同學還有約,想先離開!」他竟也沒挽留,兩人就分開了。

身為慈濟資深委員的媳婦,吳玉鶴從與婆婆陳玉蘭(右三)的互動中獲得了很多薰陶,敬佩她為人處世的風範及勇猛精進做慈濟之心。(相片提供/吳玉鶴)

家有資深慈濟人

這一分手相隔快一年,男方雖仍久久來個電話,可吳玉鶴心已冷卻,若非他那位慈祥的老媽媽特地從花蓮跑來臺北找她,可能已沒了轉圜。在此之前,她也偶爾聽他妹妹提起,哥哥因她未赴花蓮,有點心生挫折、無心工作;不過,最終感動她的還是他那位老母親,家裏那麼窮,居然還捨得買兩張機票招待她去玩,那種真誠足以融化了她的心。

吳玉鶴找了大嫂作陪,真的走了一趟花蓮。而男方的用意,也是想讓她了解他們的家境,若不嫌棄,再繼續;若不願意,就此作罷。

論及婚事時,吳玉鶴問他:「婚後是男主外、女主內嗎?」他很認真答覆:「若兩人都有上班,家事要一起做;若你沒上班,當然家內事就由你來做。」再來,男方要求婚後跟父母同住,這對有傳統孝親觀念的吳玉鶴,自然覺得天經地義,本來長子就應奉養父母。吳玉鶴是基督徒,與男方家庭信仰不同,他也承諾她只要負責煮,拜拜的事他們會自己來。

兩人在一九七八年元旦結婚,當時吳玉鶴已滿三十歲,他大她三歲,就此共組家庭開拓人生。然而,考驗也接踵來至,吳玉鶴婚後當全職家庭主婦,照顧公婆、料理家務,都很能勝任。婆婆的身體不好,三天兩頭生病,她常載她去看醫生;為了幫吃素的婆婆補充營養,補品再貴她都捨得買;更把婆婆的醫藥費擺在第一,就算沒錢也會去借來給她用。

婆媳兩人相處融洽,只是吳玉鶴頗感好奇,為何婆婆的身體欠安,還堅持每天做早晚課,又見她常出去收善款;每遇證嚴上人要出門訪貧,她就拚命吃藥,把自己身體調養好,就怕跟不到;靜思精舍要打佛七,她前半個月就開始整理包包……這些行徑看在做媳婦的眼裏,覺得不可思議。

尤其她還聽鄰人講,婆婆每次去打佛七,都不吃不睡。她想:「怎麼可能?我每次載她看病回來,吃過藥後一定倒頭大睡,三餐也很準時,食欲好的話可吃下兩、三碗飯,不吃不睡如何撐得過?」

雖然心中納悶,吳玉鶴卻未多加過問,只是看著婆婆隨著病況加劇,似乎愈勤於出門募款,為了不讓兒子擔心,她總找來結拜姊妹的女兒康昭子同行,後來才知她是想傳承,預計往生後,將收善款的棒子交給康昭子承接,所以才急於帶她去認識會員。

三十多年前師徒情

自嫁來曾家,吳玉鶴曾經歷過婆婆三次病重住院,第一次她剛好懷著老大,去醫院做產檢時,順便把婆婆帶去做全身健康檢查;這才知她有肺結核,難怪之前曾吐血幾次,那次住院就被隔離了半個月,狀況穩定後才出院返家。

第二次是上人剛好來訪,見她病重臥床不起,上人於是和弟子一起將她送醫,並由跟隨前去的靜慈師姊先代繳保證金八千元,後來吳玉鶴才把那筆錢還給靜慈。吳玉鶴當時雖知慈濟是慈善團體,卻不懂真正意涵;也深感病痛加貧窮真的很苦,若沒錢繳保證金就無法住院,亦得不到很好的醫治。

婆婆即使走路已搖搖欲墜,還要出門做慈濟,勸募、訪貧,或者到仁愛街慈濟義診所幫忙打掃、包藥。吳玉鶴照顧兩個稚子,忙於家務,分身乏術,無法跟隨婆婆外出;婆婆也體諒媳婦家事繁重,又是基督徒,沒敢叫她接棒,這都是吳玉鶴事後回想起,才覺得婆婆的寬容與偉大。

而上人與婆婆的師徒情,吳玉鶴也是若干年後,才從早年常開車載上人出門訪貧的林瑛琚師兄口中探知。「有次上人去看個案,看完後已接近中午,上人竟還叫我繞到你們家,就是想去探望你婆婆,他知道弟子生病了,很不放心!」

他又繼續說:「去到你們家時,又飢又渴,卻只有一把高腳椅和兩個矮板凳可坐。」這使吳玉鶴憶起,婆婆的房間很小又昏暗,但在那斗室內,她竟能挪出空間,擺放一臺舊時賣嬰兒餅乾的鈴鼓仔車當神桌,每天拜經念佛;即便身體不適,喘得嚴重,一口氣都快上不來,嘴唇和臉也腫脹發紅,她仍然跪著倚靠在桌邊,認真念佛,虔誠的程度令吳玉鶴感動也佩服啊!

婆婆最後一次住院,是她天命將絕之時,留著一口氣送回家中才往生。當吳玉鶴跪下幫她穿衣服,聽到旁邊的靜恆和靜慇師姊喊著:「阿蘭師姊,你媳婦要幫你穿衣服,你手要放軟一點!」很神奇的,婆婆原本僵硬的手,突然變軟,衣服也順利穿上。

穿好衣服後,她記得幫婆婆擦過兩、三次淚水,那兩行眼淚,至今仍深印其心,代表婆婆心願未了,就要跟上人和塵緣同修姊妹訣別。這還是吳玉鶴在加入慈濟後,讀到《慈濟叮嚀語》第四冊,其中一段婆婆陳玉蘭對上人說:「師父啊,我是看不到醫院了!」才深切感受到,婆婆有多麼渴望花蓮慈濟醫院早日落成,雖然她已用不到了,卻還是希望為建院盡心盡力。

單親媽媽獨力扶養四個子女,十分辛勞;吳玉鶴每回前往探視,總不忘給予加油打氣,並會將當地社區志工引入關懷,讓彼此相熟,進而相互扶助。

追隨婆婆走慈濟路

在吳玉鶴的婆婆往生後,康昭子雖然嫁至花蓮市區,但每月仍回北濱娘家收善款,有時會員不在家,她就要連跑好幾趟;基於地利之便,吳玉鶴自告奮勇幫忙收款,但因未深入了解慈濟,碰到人家質疑,她回答不出來,久而久之就產生挫折感,乾脆對康昭子說:不想再收了!

此時丈夫的事業也出現危機,那是婆婆過世後一年,一九八一年臺美斷交沒多久,他所經營的大理石加工廠接不到國外訂單,又被人倒債,貨物交出後拿到票據,卻兌換不到現金。

她難過地想:「我這麼認真幫丈夫打拚,選石頭、載貨、交貨、收帳款等,無一樣不是從不會學到會,卻換來這種結果。」長期負重搬運石頭,壓迫神經,她常感腰骨痠痛,腳膝蓋無力,不太能走,還曾昏倒三次,體重暴瘦到不足五十公斤。

過沒幾年,他們又被倒債一百多萬。「我們早早起床,不停趕工,常常做到天亮,如此拚命,卻還是發生這種事!」這一次她心冷了,也為著債務問題,夫妻間迭有爭吵,讓她感到心力交瘁。

同學邀她去泰國旅遊散心,沒想到剛到泰國那一晚,她就夢見了婆婆。場景是她煮好早餐,繞去婆婆的房間探看,婆婆也已起床,要走過來用膳,兩人就這樣擦身而過。

如此夢境,不正是婆婆生前天天發生的嗎?醒來後,吳玉鶴嚇了一跳:「婆婆都已往生七年了,我怎麼還會夢見她!」

旅遊回臺後,康昭子竟對她說,當晚也夢到了她的婆婆,一個要往花蓮市區走、一個要走回北濱,就在花崗國中附近相遇,兩人還打了招呼。「阿姨,你要回去了嗎?」「對啊,你不是要跟我媳婦講,叫她繼續收善款,還不趕快去!」而且她婆婆重複講了三遍。

康昭子說起這段夢境,是那樣活靈活現;這件事是有點玄,也激起吳玉鶴想接近慈濟,她跑去靜思精舍請購了一本《慈濟叮嚀語》,當晚忙完家事,開始展讀,看到凌晨一、兩點仍意猶未盡,直至四點才闔上書本,因若未及時補眠,一早就爬不起來為家人準備早餐。

從書中,她找到了答案,為何自己不快樂、常跟丈夫吵架,原因就在過不了關卡,被無明所牽絆,遇問題總責怪別人,一副理直氣壯;有了這番省思後,她就知道要調和聲色,並發願追隨婆婆走慈濟路,從一九九三年加入後,就一路做到現在。

看著小貞從稚孩一天天成長,到如今已升上國一,是亭亭玉立的少女了,吳玉鶴滿懷喜悅,也感覺一路陪伴的心血沒有白費。

助人者胸襟開闊

吳玉鶴的訪視經驗,是一點一滴從資深委員簡美月組長身上學到的,看著她在跟個案互動時,即使對方喝到酩酊大醉、醉倒路邊,她也不會責備,只會耐心勸導;那種對受助者的尊重,以及本身所散發出來的修養,是吳玉鶴望塵莫及的。

從社工師與個案對話中,她也了解到如何評估,包括家族成員結構、經濟面、身體狀況等,這都不是僅上委員培訓課即可學得,需有長期跟隨訪視的歷程,方能一步一步累積功力。

而今,她亦已是一名資深者,更願責無旁貸傳授後進技巧;跑了豐濱這麼多年,她不斷帶領新發意志工一同前往,也善於發掘當地的社區志工,請他們就近協助;並且還洽詢學校師長幫忙,畢竟有在地力量支持,會讓關懷更有效率且徹底。

住在港口村的阿超,就是由校方提報過來。他讀港口國小四年級時,因為一週沒去上學,校長前去查看,才知他的老榮民父親被詐騙集團騙走兩百萬,母親是阿美族原住民,有點智能障礙;家中出了大事,父親癱軟在床、母親也無心打理,孩子已好多天沒有吃飯,眼眶凹陷黑紫,很沒精神。

吳玉鶴初遇這孩子,覺得他雖有父母,家庭功能卻不健全。她看著阿超的父親面容憔悴、衣衫襤褸,似已好久都沒洗澡了,便請丈夫曾金財帶著阿超一起幫父親沐浴,幾次教導後,阿超也學會了,之後就由他來幫七十多歲老父料理生活。

有一次訪視時,吳玉鶴發現阿超的母親奄奄一息地躺在床上,趕緊通知村長、派出所員警送她到醫院,結果查出是腎臟發炎,動了手術,又因精神疾病住院一陣子才返家。

每逢颱風警報,吳玉鶴總是擔心他們一家安危,打電話拜託校長前往探視;有次校長發現他家冰箱已無食物,便帶著阿超去採買,才讓他們不致餓肚子。對於阿超,她更用心灌溉,安排他來參加慈濟暑期營隊,與其他年齡相仿的孩子一起活動;在生活、為人處事上也善加引導,她送給阿超一本《靜思語》,他用心看,還擺在書桌最醒目處;對於自個兒房間,也整理得很乾淨,當他邀請吳玉鶴入內參觀時,她忍不住要豎起大拇指!

為了讓這家人住得更舒適些,吳玉鶴發動當地志工,結合花蓮前去的二十幾位志工,共同將他們家打掃一遍,水管該換的、屋子有裂縫,全都修繕過,並送上全新棉被及好幾套衣物。原本不信任外人的阿超父親,在換上新衣、頭髮被修剪過後,居然咧嘴大笑,頻頻說著:「我真沒想到天底下還有這麼好的人!」

老父親在阿超高二時過世,如今他在新竹就讀大學三年級,課餘非常活躍,參加原民歌唱展現才藝;母親則住回娘家幫忙舅舅打理民宿,接手關懷的志工陳鳳珠,總不忘叮嚀她要按時服藥。吳玉鶴也關心著阿超,要把學業和品行顧好,有空就多回來看看母親和外婆。

不僅補助還要疼愛

住在靜浦的小貞一家,也讓吳玉鶴很掛心。原先,慈濟補助的是小貞伯父去世後所留下的三名子女,但每次去訪視都看到七個小娃娃跑來跑去,餐桌上除了一大鍋飯,就僅有一道菜湯;粗食淡飯,孩子們自不愛吃,反倒是吳玉鶴將所帶的飯糰、素粽遞上時,他們都狼吞虎嚥了起來,令人看了好難受。

負責看顧這七名孩子的是五十多歲祖母,長媳經常不在家,都跑去鄰居處喝酒,讓訪視團隊直搖頭,之後便決定把補助款轉給祖母。沒多久,長媳猝逝,她的三名子女未滿十八歲,便被縣政府社會處安置到臺東一家收容機構,剩下小貞四兄妹跟著阿嬤住。

小貞的父親在臺北從事木匠工作,出車禍後返回家鄉療養。吳玉鶴和志工們初見他時,他右腿還裹著石膏,整天都躲在屋內;志工從校方了解,才四歲讀幼兒園的小貞長了疥瘡,其他孩子害怕被傳染,都不願跟她玩,她被孤立了;而她的三個哥哥,分別也才十歲、八歲及六歲,都還很稚嫩。

面對這樣複雜又弱勢的家庭,吳玉鶴思考著,除了金錢補助,更重要的是生活教育。於是,她到四個孩子的學校跟師長溝通,傳達孩子真實的處境,年幼不懂得自理生活,還請老師們多付出愛心教導。

「一到學校,我們就會熱情抱抱孩子,聽他們訴說心情甚至撒撒嬌!」吳玉鶴說,這樣的擁抱除了給孩子傳送溫暖,也讓老師了解,就算孩子成績不好,還是有志工疼惜;也試著講出孩子的優點,比如會幫阿嬤洗碗等,讓老師能重新看待。

經由這樣的交流,老師確實會比較重視孩子。小貞上四年級時,吳玉鶴與志工們前往學校拜會,導師就反映她缺乏內衣褲更換;同行的志工陳鳳珠聽到了,立刻買了半打送過去,還附帶買了可愛的髮夾,把她當成自個女兒般疼惜;吳玉鶴則請導師多關心在家排行最幼的小貞,因她從小欠缺母愛角色陪伴,更需要有人呵護。

從小貞四歲起就一路陪伴到她上國一,三個哥哥也分讀大二、高二及國三,吳玉鶴和訪視團隊十年來付出的心血不少,也等同是他們的另一種父母。她關懷的重點,品德第一、課業為次,在每一個成長階段,都有他們深深的著痕,導引孩子建立正確的人生觀,將來有一技之長可養活自己、孝敬長輩,又可奉獻社會。

二○一四年中秋節前夕去送禮品時,聽到孩子們的父親脖子長瘤,訪視團隊一方面奔波為他繳費重新申辦健保卡,同時馬上將他送至花蓮慈院開刀治療。很欣慰的是,在病房內,他們瞧見讀大學的老大照料著父親,老三也來輪替;老二則因祖母生病住到臺北姑姑家中,於是返回靜浦老家去陪么妹小貞……目睹一家人那麼和樂,手足間又能互助,訪視團隊可是比什麼都還要高興。

新學期伊始,他們又關切起孩子註冊和生活費問題,特別是隻身遠赴臺南讀大學的老大,吳玉鶴得知他每月花在伙食及日常開銷僅三千元,為了節省開支,早餐常沒吃,於是又增加兩千元補助;至於其他孩子的學校都在花蓮,志工團隊可常前往探視,隨時能幫上忙。

名副其實「孩子王」

豐濱線沿途風景如畫、山海壯闊秀麗,但每次帶隊去訪視,吳玉鶴行前必做叮嚀,上車後又滔滔不絕,不斷傳授訪視技巧,再美的景色,她也無暇過目更無心賞玩,一心一意就想趕快奔赴案家去探視,接著又要趕往學校去跟師長們做交流,真可謂馬不停蹄。

而經多年努力付出,她最有成就感的莫過於看到自己陪伴扶助的孩子,個個已長成,曾經那個鼻涕直流、滿臉髒兮兮的小孩,現在已變得相貌堂堂、斯斯文文;又如總哭著臉想找媽媽的那對小姊妹,也已亭亭玉立、變成美少女了,這一分成長的喜悅,她分享到了,也感到很安慰。

然一群孩子拉拔長大,又會有新的一群等著去陪伴,吳玉鶴的腳步還是沒法停歇,這也好,保持旺盛的行動力,代表自己還年輕。年已六十五歲、可領敬老津貼的吳玉鶴,是祖母等級了,猶能在與眾多孩子互動中,獲得信任和擁戴,還真可說是名副其實的「孩子王」啊!

 

Q&A跨越代溝

用「關心」取代「責備」,用「同理」包容「變異」,
就能開啟溝通的大門。

問:您所關懷的對象許多為隔代教養,經濟補助不見得能彌補孩子們失落的親情,這部分如何做比較好?

答:父母不在身邊或父母已離異的孩子,很需要愛和溫暖,所以每次我們一見面,就會給予擁抱;雖然我們再怎麼做,都無法取代天生俱來的「親情」,但有愛的撫慰和關懷,仍會產生一股力量,讓孩子有信心繼續走下去。

只是介入關懷,還需兩方面配合,一是家庭、一是學校,在家要導引孩子對阿公阿嬤盡孝,也要幫忙做家事;在學校,我們會跟老師互動,讓他們了解孩子的真實情形。

偏遠地區的學校,學生數通常不多,老師更能關照每一位,師生相處一天有八小時、一週有五天,只要有心,就能做更細膩的觀察和陪伴。我們這群志工再怎麼愛孩子,因路途遙遠,想要疼惜也沒法太密集,能打電話關心,卻不能長伴左右,所以很需要把老師納入團隊,大家有志一同、互通訊息,才能對孩子學習成長有更好輔助。

我們會專程到校,跟老師說「感恩」,表達「誠懇」和「尊重」。而隨著孩子成長,升學或就業問題更需雙方密切合作,找出孩子的性向,提供填選科系參考,這都有勞老師費心。結合各項資源,給予適切建議,是有必要的;畢竟,孩子的希望在教育。

身負隔代教養責任,年輕阿嬤其實與吳玉鶴年齡相當;女人總是特別懂女人,一見面話匣子就打開了,聽對方訴一訴苦、適時給予安慰,都會讓人更有勇氣走下去。

問:自己的教養經驗或志工經驗,是否能應用在慈善關懷上?如何和年輕人互動?

答:新世代的孩子需要「同理」和「接納」,所謂人不輕狂枉少年,孩子會有一段叛逆期,這可理解。如剛上大學的阿超,有次我們去家訪,他恰巧從新竹回來,我連喊他好幾聲,他都躲在房內不敢出來。

我們跟他母親和阿嬤聊了好一會兒,才見他怯生生地拖著步伐出現,原來他把頭髮染成了金黃色,見到我們很難為情,坐在椅子上也顯不安。

對於他的行徑,我不去看怪異處,而是肯定他願意回鄉探望長輩,誇他很有「孝心」;接著,又對他說:「我女兒讀大學時也曾把頭髮染成銀白色!」此話一出,就代表已接受他的變化,見他鬆了一口氣,我也覺得心安。像他這樣的年輕人,受潮流影響想去嘗鮮、改變造型,無可厚非,重要的要顧好自己的行為,心不要跟著迷亂。

跟年輕人相處,主要把握一個重點,用「關心」取代「責備」、用「同理」包容「變異」,當他覺得受到尊重和理解,就會對大人解除心防,覺得你是可以溝通的,彼此相處就不會有距離。

最怕的是孩子因擔心被責罵,不敢吐實,像我女兒念大學時,有次從臺中一路騎機車回花蓮;當要返回,丈夫送她去搭車,她假裝進了火車站,事實上卻是騎機車繞了大半個臺灣回學校。她兩年後才對我們提起這事,也幸好她一路平安。

年輕的生命總想做些「瘋狂」舉動,與其一味禁止,倒不如用疏導方式,跟他交心、同理其想法,事情處理起來就比較圓融和圓滿。

問:陪伴家庭破碎的孩子是否更要花心思?對於心性不穩、行為乖迕的孩子,如何將之導向正軌?

答:缺乏父母疼愛的孩子,很可能會用叛逆行為來表現,期待的是被關切和重視,這樣的情結在我關懷的個案中可見。阿強在童年時父親有暴力傾向,母親受不了而求去,他從小就懷恨父親,讀國中住校時,他晚上常跑出去遛達,甚至夜不歸宿,學校也難以管教,只好送往中輟學校。到了那兒,他依然沒收斂,常跟同學吵架,走路還會故意碰撞人,讓老師和同學們感到很苦惱。

訪視團隊介入關懷後,了解到他的身世背景,覺得非常心疼。這孩子會有異常舉動,無非是想引起人關心,於是我們用「讚美」和「傾聽」去對待,誇他長得很帥,也聽聽他講出心聲,每次去都提醒:「雖然你父母不在身邊,但阿公阿嬤和伯父伯母都很疼你,不能讓他們擔心喔!」

一方面用親情溫潤,另方面也鼓勵:「你體力旺盛,應該把它用在有益之事,讓大家看得見!」他真的聽進去了。成長中的孩子需要有模仿對象,他在家中欠缺這部分,我們就來彌補,所以每次去,我家師兄曾金財和年輕的李治平師兄都會特別與他交談,進行所謂「男人間」的對話。

經過一陣時日互動,他慢慢走向正軌,可能也不願讓我們失望,他很努力配合學校規定,終於從中輟回到了正規學校。國中畢業後,他升讀體育學校,加入划船校隊,出國比賽還得獎,漸漸就有自信心了。

對於這個孩子,我們還需多投入關心,因他心性還不算太穩,十六、七歲正是浮動期。我當然也明白,志工們多麼愛他,仍比不上親情力量,所以也試著尋找他父親的下落,總算皇天不負苦心人,找著了。雖然,他父親至今猶未與我們會面,但聽阿嬤說,兒子過年有回來;她住院時,他也有去照顧,平常也會寄錢回家及關心阿超和他妹妹,算是很大的進步。

我知道,短期內,要把這道親情裂痕修補回來,不太可能;但很高興的是,透過我們的努力,還是可看到成果展現。

 

Q&A孩子的希望在教育

上一代可能受環境影響,很難超脫或改變;
但寄望下一代的孩子,有耕耘就有希望。

 

問:東部個案背景有其特殊性,需要付諸長期心力與時間關懷;該如何恆持這分悲心,而不至於感覺疲憊或無力感?

答:東部地區因地理環境狹長、偏遠,就業機會又不多,導致很多人離鄉背景,留下來者多是打零工,又因離婚率很高,家庭功能常顯不彰。

面對諸多背景複雜的案家,有時輔導起來很吃力,偏偏又看不到成效,長輩或許有其固定觀念,不易改變;但年輕一輩,沒責任感、逃避、自卑或墮落,也很常見,如何幫助他們提振起精神,找到奮鬥的目標很重要。

就如小貞的父親,幾度想去謀職,但是因為住得太偏遠,從靜浦騎車到花蓮工作要一個半小時,而若搭巴士來回一趟要花四百多元,根本存不了什麼錢;加上他又出過幾次車禍,身體狀況不佳,沒工作可做,鄰人就找他喝酒,變成惡性循環。最近他又生病住院,自己都顧不了,哪還能照顧孩子。

所幸,他的四位子女,經多年用心陪伴,總算是看到了成果,一個個從小學、國中、高中到大學,有的還憑著原住民特殊的體育專長保送升讀大學,這就是一種成長的喜悅,也讓我們很有成就感。

上一代可能受環境影響,很難超脫或改變,但寄望下一代的孩子,有耕耘就有希望。我從不以孩子將來賺多少錢或有多少成就來做評斷,只要行為端莊、堂堂正正、對社會有貢獻,我就認為是成功之人。

雖然在眾多的輔助過程中,有時會看到個案進步緩慢、甚至倒退,我也因此產生挫折和無力感。但每當我垂頭喪氣時,團隊成員就會提醒我曾有的悲心,以及不斷重複告訴我,當初就因看到我的那分勇猛,才讓他們走入慈濟,願意與我同行做訪視,我又有何懈怠之理由呢?

 

經歷過大半人生,前半段無憂無慮、嫁人後飽嚐經濟之苦,如今的吳玉鶴總算是覺悟了,把生命的精華用在投入個案關懷上,會讓生活過得更有意義。

問:慈濟慈善關懷,包括定期訪視、定期發放和歲末祝福圍爐,您覺得這些模式走來四、五十年,有哪些調整與不變的原則?

答:就制度面,上人當初會設這些訪視和發放規則,就是希望讓照顧戶有家的感覺。

早期歲末年終,上人會幫照顧戶準備新衣,請委員們做訪視時一一量尺寸,務使衣服穿在身上很合身,就是那分情,讓人感動;而今,經濟窮困者不見得沒衣服穿,他們只是窮,而非什麼都沒有。

時代和社會變遷下,價值觀或有不同,但不變的是,我們準備物資的用心,並沒有隨著時代推移而變質。每年冬令發放前,花蓮慈濟人還是會聚集到靜思精舍幫忙打包,協助常住師父準備圍爐食材,這分祝福的「誠」與「情」一直都存在著。

只是我所負責的豐濱線,因距離太遙遠,照顧戶和居關戶不便前往靜思精舍圍爐,我們除了郵匯生活補助金,更親自送去物資;抱一抱孩子,和老人家噓寒問暖,就像親人般,無話不談。真誠對待,他們一定感受得到;補助再多,也會有用完的時候,彼此真心付出過,情才會濃。

時間一年一年過去,案主會老、孩子會長大,我們也會年華漸衰,但走過的路、留下的腳印,永遠不會磨滅,只要用心投入,就會烙下永恆。

 

問:慈濟新芽獎學金是針對照顧戶及關懷戶的子女所設立的獎項,您覺得對孩子們或家長有哪些正面幫助?

答:慈濟的新芽獎學金包含孝悌、進步、才藝、潛能、學習力等五大類,不見得成績優秀才可申請,行為表現好、懂孝順、肯上進、有才藝,都值得被肯定;不過,最重要的還是「品行」,要達八十分以上,才符合資格。

小貞就是新芽獎學金的得主之一。她成績不算好,但很孝順阿嬤和父親,運動表現也傑出,就能接受表揚;再像就讀大學觀光學系的小茹,很有才華,能歌善舞,但去年實習時沒遵守學校規定,按時返校報到,操行成績被扣了很多分,不符條件;而這學期她記取教訓,凡事配合學校規矩,就能順利領到「才藝」項獎學金。

我覺得舉辦新芽獎學金的頒獎,對孩子們有「實質面」和「精神面」的鼓勵,能上臺領獎就是種光榮,代表值得大家效法;再者,有獎金補助,就能稍減家庭負擔,特別是家中孩子眾多者,多領一分獎金,就能少一分支出。

有時我看到單親的婦女,要扶養四個孩子,太辛苦了,單靠她一份薪水不夠,大一點的孩子會幫忙打工賺點零用金,但難免碰到考試或生病,所得就大打折扣,生活又出現緊迫。如果能夠靠自我表現來獲取獎學金,一來是鼓舞、二來也能開發潛能,並從中得到實質激勵。英雄不怕出身低,只要肯努力就有希望。

  

Q&A廣布菩薩網

人才足,在偏遠地區的關懷面才能深遠;
多給新進者機會,就是成就菩薩行最好的鼓勵。

 

問:資深志工有的是經驗,新進志工則熱忱十足,彼此如何協調關懷個案?

答:豐濱地區很多新進志工都很有心,他們在語言上能與在地人溝通,我們正可借重其長才與案家互動;這些新發芽的種子就住在社區,案家有任何問題可早一步去做關懷,那種鄰里互助之情會比外來者更加親切,如今我們已成功孵育出一位委員、四位慈誠及二十位環保志工,是當地很大的一股助力。

訪視不只要熱情,更要有智慧,需要長久累積經驗,才可能做出最適當的處置。故而,每當看完一戶個案,一上車我就會拋問題,詢問大家想法?看完所有個案後,又會舉辦座談,聽聽大家意見和分享心得;藉由這樣的交流,可相互激盪,同行社工也會提供建議,如此就能找出更好的補助方式。

同時,也讓新進者練習撰寫訪視紀錄,從中加深他們對案家處境的同理,從而生起一分慈悲和使命感。另外,我會早起「薰法香」,並常閱讀《慈濟月刊》、收看大愛臺,補充精神道糧,再傳達給新進志工共霑法喜。

有法有道,就不偏離常軌,我會適時把上人的法融入於訪視中,只要方向抓得準,中間看法稍有不同,都可取得很好的平衡點;多給新進者表現的機會,就是成就菩薩行最好的鼓勵。

真心期望慈濟的圓圈能愈擴愈大,有更多人投入,對偏遠的花東地區很重要,人才足,關懷面才能深遠。

 

問:如何把「司機」變成「師兄」?

答:不要以為男人的心腸硬邦邦,他們也有柔軟心。十年前,丈夫因胃出血住院,我陪在病床旁還忙著處理組內很多事,那時我身兼互愛組長,負責範圍涵括吉安、光復、豐濱、玉里,可說是大半個花蓮縣,區域很廣,每天有開不完的會,忙到不可開交;看著丈夫虛弱躺在床上,一度還發出病危通知,我心想,必須放掉一部分責任區給人接手了。

當我一邊規畫訪視區分配,一邊講這番話時,丈夫聽到了,就說:「你是當組長,要把近的分給別人,遠的還是要留著自己看!」聽他這麼說,我又言:「可是去豐濱一趟,我要開車、帶人又要問路,回來還要寫紀錄,很累!」沒想到,他竟回答:「沒人開車,我來幫你開好了!」

聽到丈夫發好願,我心中大喜,當他身體復原後,真的就甘願來當我的司機。這一當,就黏住了,我實在沒想到,他會被個案給度化,當聽到小敏和小婷兩姊妹癡癡地呆望母親回家,過年時也無人給紅包,他再也忍不住,一個大男人竟然號啕大哭!

其實,丈夫本來心就很軟,這可能也跟他的成長背景有關,小時候他家很窮,但再怎麼窮,都還有父母陪在身旁;但見那對姊妹,年紀那麼小就缺乏雙親呵護,只有阿公阿嬤作伴,後來阿公往生,祖孫三人住在寂寥的大海邊,更顯蒼涼。

而自從他來當司機,對個案愈深入就愈受感動,到後來也參加見習、培訓,一步步走進慈濟。所以,要啟發男人的善心善念,帶他去看個案就對了,男人有時基於面子,難講出感人之語,但當真正被觸動後,行動力可能比女人還要勇猛,也更精進!

 

問:經歷早年的苦日子、體會了婆媳與夫妻相處之道,在您心目中,什麼是真正的「幸福」?

答:以前負債雖然很苦,還好婆媳相處得很好,我看到婆婆很用心做慈濟,起初覺得好奇,明明一天到晚都在生病的人,一講到慈濟卻整個精神了起來,不論訪貧、勸募、到義診所幫忙,她都做得不亦樂乎。

直到我自己也深入慈濟理念,才明瞭婆婆的那分毅力從何而來,原來她是把「吃苦當吃補」,即使在病痛中,她也能從做中感受歡喜,她是真的把心融入佛法,去獲得精神的支柱,如此反而能忘了病痛。用佛法療癒心靈,讓我至為感佩!

而我們夫妻會有摩擦,也僅止於被倒債那一段時光;後來,我們倆都走入慈濟,我彷彿又重新認識他,原來他是如此易感又心軟,難怪當初他不願去討債,寧可自個過著苦日子,他的信念是工作再怎麼辛苦都無所謂,因為大家都是這麼在做,自己也就不覺得特別苦。

我是到現在才終於懂他!就因我出生商人家庭,日子過得還算不錯,未出嫁前,從不知什麼是「貧窮」;嫁給他後,飽嚐沒錢的滋味,幸經夫妻倆共同努力,也一一度過。如今,有點像倒吃甘蔗一樣,愈吃愈甘甜,這應該就是種「幸福」吧!

訪視路上有人同行,更能幫助自己保持精進不懈,吳玉鶴在豐濱線訪視十三年,帶出了不少新進志工,這一股新生力量,既像她的左右手,也像是提勵者,督促她不斷地往前。

 

 

 

 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