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些年 我們一起讀慈濟月刊
◎撰文‧程美玉、呂美力、林明今
 |
慈濟橙縣聯絡處讀書會二○○四年成立初期,大夥圍著由小方桌拼成的臨時會議桌,研讀和討論《慈濟月刊》內的精釆故事。(攝影/林明今) |
就像小小火柴,
點燃它,溫暖光芒會照亮周遭,
美國加州橙縣聯絡處「慈濟月刊讀書會」,
每月相聚,
讀一篇又一篇真實人生故事、上人法語,
彼此擦亮的火花,
觸動更多共鳴、改變,
十年了,同學相約:
「下個月,老時間、老地點,讓我們繼續讀下去吧!」
哇! 這些照片什麼時候拍的?好棒喔!」
「 你以前怎麼那麼瘦?」
「 瞧,那時好年輕,現在滿頭白髮了! 」
二○一四年十月一日早上,美國南加州橙縣聯絡處十分熱鬧,許多久未出席的「慈濟月刊讀書會」成員,紛紛排除萬難「回娘家」,熱情的擁抱和問好,此起彼落。在讀書會十周年慶當日,現場的電視大螢幕放出十年來的回顧照片,在輕柔的背景音樂襯托下,每張照片一拋出,就彷如一朵在夜空裏爆射開來的燦爛煙花,讓前來參與盛會的學員們,驚呼連連,歡呼不已。
十年了,我們這一班,同窗十年了!每月一次的讀書會,從寥寥數人開始,邊讀邊改進、邊讀邊整隊,沒有轟轟烈烈的聲勢,卻一路如此,涓涓滴滴、細水長流。
走進故事的感動
猶記得二○○四年秋末,在一次偶然閒聊中,資深志工蔡慮喜提議,要在橙縣辦一個「慈濟月刊讀書會」。
「什麼,要我當召集人?可是,我從來都沒參加過讀書會……」林瓊芬笑瞇了眼回憶著,儘管當初只是個新進志工,一點經驗都沒有,「也不知哪來的勇氣,就這麼不知天高地厚,傻傻地承擔起這個任務;幸好有慮喜師姊、慧萍師姊、婉珍師姊及其他資深師兄姊,一路陪伴指導和護持,才讓這個讀書會慢慢成形,穩定進步。」
從剛開始的四、五人,成長到後來一、二十人,每月第一個週四上午,大夥兒圍著由三張小方桌拼成的臨時會議桌,在短短一個半鐘頭內,認真研讀和討論月刊及靜思人文書籍 。
《慈濟月刊》內的真實人生故事,感動眾人最深。林瓊芬回憶,有一回學員們讀到一篇「放下 療傷止痛」,講述一個家庭的父親,在四十五年前,被凶手無端加害致死,全家人心靈受到嚴重創傷,必須長期服用精神科藥物才能入眠。相似的暴行發生在二○○七年臺灣的社會,一位深受學子愛戴的臺大副教授,在上班途中,無端遭到一名甫假釋出獄的煙毒犯攻擊致死,身為慈濟志工的家屬張美瑛老師在萬般哀慟之下,卻選擇原諒。
「看到美瑛老師對加害者的寬容,他們也決定寬恕對方。一家人觀想——時光倒流至原點,當年的加害者來到面前,請觀世音菩薩為證,由母親先開口,一句句的『我願意原諒你』伴隨淚水而出,似乎也將內心潛藏的痛釋放出來。面對著空椅子,張芬芳與手足也說出多年來內心的恐懼與困擾,願意放下並原諒對方當年的犯錯……」一段段接力讀著,座中學員皆因不捨受害家屬的悲痛與寬大胸懷而感動落淚。
忽然間,有人大喊:「老鼠!有老鼠!」眾人隨著手指的方向望去,有人開始尖叫,更多人是破涕為笑,望著彼此臉上來不及擦乾的淚痕,大夥兒又哭又笑。
「就在這樣的真情流露中,每個人漸漸能拋開羞澀和拘謹,敞開心胸,真誠地分享內心的感受;多次下來,學員間的情感、信任與默契漸漸培養建立起來。」事隔多年,林瓊芬回想起當日情景,仍然歷歷在目;而這也成為讀書會十年來,學員間最難忘的共同回憶。
 |
讀書會規模逐年成長,同學們依舊圍攏共讀月刊,新舊成員分享真實經歷,讀書會也可以用「聽」的。(攝影/林德旺) |
借鏡彼此的人生
每月一次的讀書會,不僅有證嚴上人的法語滋潤和真實人生故事的激勵,更是學員們一吐心事,交換生活經驗的絕佳機會。「每個月來參加一次,我就好像從內到外,徹底清洗過一遍,減少了很多煩惱。」「我也是,每個月都要來充電一次!」多位學員異口同聲分享著相同的感受。
月刊裏無常的人生故事,不僅能觸動每個人的內心深處,更激發學員之間分享彼此的生命經歷。
「一場車禍,把我送進醫院徹頭徹尾檢查,才意外發現身體內長了顆瘤,先生那陣子對我的關心和照顧,讓我很感動,也深深體會到,夫妻才是一輩子可以相互扶持的老伴;兒女各自成家立業而離開,我們更應該善待、珍惜另一半,不要動不動就生氣吵架。證嚴法師不是說過,夫妻之間不要比誰怕誰,要比誰更愛誰。」與先生常常為了小事而吵嘴的珍妮(化名),有一天真心的反省和分享,不僅讓大家刮目相看,也提醒了眾人及時自省,珍惜夫妻的緣分。
「我不要讀書!」十年前第一次踏進橙縣聯絡處的志工黃莉莉,坦白地直接拒絕讀書會邀約。當時六十多歲、剛從職場退休的她,因為偶得一本慈濟小冊子,循線找上門來,卻只想當志工。
黃莉莉說得一口流利的英文和廣東話,中文卻只能勉強說上幾句,只有少數幾個人聽得懂。雖然她總是說:「我不愛讀書。」但除了生病無法前來,她一直保持著高出席率,認真「聽」讀書會,一聽就十年。十年下來,不僅已如願從志工變成慈濟委員,更成為最受大家歡迎的開心果。
她單純的個性、直爽又真性情的發言,每次都把大夥兒逗得哈哈大笑。「在這裏,我學到很多東西,還結交到很多好朋友,收穫真的很多。不過,十年來我一直不懂,為什麼你們都沒有學會我的廣東話,還讓我的中文變得很好!」黃莉莉在讀書會十周年當日的分享,依然把大家逗得捧腹大笑。
六年前,第一次勉為其難來參加讀書會時,正是年輕的百麗(化名)人生最低潮的時候——失婚成為單親,獨力撫養兩個孩子。百麗的媽媽多次鼓勵她到慈濟會所走走,志工蔡慮喜和許碧玲也不斷打電話關懷,並介紹她參加讀書會。
「很慶幸我有來,因為那一次,我就被感動了。月刊內上人的開示,給了我很大的支持力量,尤其是那些真實的人生故事更鼓舞了我,讓我看見自己並不是最失意無助的人,我仍然有娘家做最堅強的後盾。而且來這裏認識了這麼多親切善良的師姊,不斷關心我、鼓勵我,感覺好溫暖!」
如今她已走過人生低谷,把孩子照顧得很好,自己也有奮鬥的人生目標。閃著一對慧黠的雙眼,爽朗笑容不時掛在臉上,她的堅強和真誠的分享,感動了每個人,贏得最熱烈的掌聲和祝福。
個性樸實、待人和善的一位學員也在十周年當日分享:「雖然我沒有每次都來,但是心中一直記得,讀書會裏多次讀到上人的開示:『教養子女,要有智慧,不要太操心,要多祝福。』這些話真的救了我的心!」
原來,她的女兒從小就很貼心,成年後認識了一位非常優秀正派的男朋友,論及婚嫁時,男方要求結婚後,一起回男方的母國定居。想到必須和女兒分隔那麼遠,就讓她的心非常糾結、難過、無法接受。之後每次女兒談起男友的事,她的心情就會起伏很大,母女關係變得有些緊張。
終於有一天,她想通了,為什麼不照上人的話去做?於是她改變自己,放下擔心和操心,凡事多祝福女兒和她男友。女兒婚後十分幸福快樂,和女婿不時對她噓寒問暖,非常孝順。「我很安慰、很歡喜。上人的教導,真的太有用了!」她開心地說。
鍛鍊從容的心境
儘管學員之間感情深厚,天下終究沒有不散的筵席。悠悠十年裏,當大家讀著月刊內變化莫測的人生故事時,本身也無可避免地經歷著現實人生裏的種種無常。
有些學員把孩子送進大學後,就回臺定居,孝養在臺的父母或公婆;有些因為工作關係,遷往外州居住;有些升格為祖父母,留在家裏幫忙看顧孫輩;有些人則是生病了,必須在家調養。甚者,更有多位學員遭逢痛失親人的椎心之痛而暫時缺席……
無常,像一波波的海浪,無預警地沖擊著學員們,也考驗著每一個人平日的所學所讀,當自己從臺下的觀眾,變成生老病死劇場裏的主角或配角時,又該如何在人生舞臺上,呈現不失常的演出?
慶幸的是,這些痛失親人的學員們,均能在短短數月後自動歸隊。「如果不是曾經在讀書會裏,讀過那麼多生老病死的故事,我絕對沒辦法這麼快走出來。」平時勇於發言、不吝分享心情的一位志工,走過哀慟之後,平靜訴說著內心的轉折──
「有一次讀書會分享上人的著作《生死皆自在》,我很慶幸當時聽到上人對於生死的詳盡開示,好像打了預防針,讓我在往後的日子裏,有更多的勇氣來面對生死。我也把這本好書介紹給許多親朋好友,每個人平時真的都應該先讀過它。」這位志工語重心長的分享,讓同學們更能深切地從彼此的生命裏,學習沈澱過的智慧和勇氣!
有時,參加的人數變少了,顯得有點冷清,蔡慮喜的一句「沒關係,人少好談心!」,像是仙女棒一樣,馬上點出一室溫馨談心的熱情和氣氛,學員們個個把握一吐為快的機會,盡情地發表意見和抒發內心的煩悶。
「今早我出門時還一肚子氣呢,現在感覺好多了。謝謝你提醒我『生氣是短暫的發瘋』。」「安啦、安啦!不比較、不計較!讀過都忘了嗎?」往往讀書會結束時,同學們個個幾乎都已經能夠放下壓在心中的大、小石頭,「心」輕如燕,無比輕鬆。人少,絕對不是問題!
轉動智慧的年輪
細心周到的志工程美玉,特地在回臺灣之前,寫下十年來她參加讀書會的感想。她說,「開卷有益」四個字是她對研讀《慈濟月刊》最直接的看法。
一個半小時的研讀,不可能一字不漏讀完整本月刊,但只要開卷,每篇內容都很感人,成功的典範不見得是那些豐功偉業的大企業家,更有許多平凡的市井小民或殘障的小人物,艱辛地扛起家計、孝順父母、回饋社會,非常激勵人心;如果不時去領略、去體會書中的一切,那麼一本《慈濟月刊》就是一部修身養性的經藏。來讀書會多聽聞、多討論,更可集思廣益,書中每篇故事都值得去學習。
十年來共一百二十期月刊,橙縣聯絡處的讀書會幾乎沒有間斷過地閱讀。「瓊芬師姊對於每篇故事動人的情節,都事先用心地做了筆記摘錄下來,上課時再提出來與大家分享,或徵求大家的寶貴意見,讓每個人自由發表感想,上課的氣氛經常很熱烈,很少有人從頭到尾默默不語。」
熱烈的掌聲中,學員一個接一個上臺分享十年來的讀書心得,歡喜說不盡、感恩道不完……
「感恩上人的諄諄教誨和開示,讓我們增長智慧,不會虛度人生!」
「我要感恩月刊內,所有真實人生故事裏的人物,勇敢現身說法,做我們人生的借鏡和鼓勵!」
「我要感恩這個讀書會,讓我變得比較能夠正向思考!」
「我也要感恩讀書會,讓我養成利用瑣碎時間讀書的好習慣!」
「讓我們一同來感恩,這十年來所有參加過這個讀書會的同學們,是大家持久的參與,熱忱的分享和護持,才讓這個讀書會從一株小小幼苗,茁壯成十年大樹。不論此時此刻您身在何處,這棵大樹的年輪裏,將會永遠烙印著您那認真和熱誠的身影!」林瓊芬誠心地帶領學員們相互感恩,更提醒大家:「同學們,下個月,老時間、老地點,讓我們繼續讀下去!」
 |
《慈濟月刊》宛如一部部真實人間大藏經,十年來、一百二十本,橙縣聯絡處讀書會幾乎沒有間斷過閱讀。(攝影/林明今)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