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三日至十四日 消弭苦難源頭

11-13~14《農閏九月‧二十一至二十二》
【靜思小語】人心貪欲不斷,世間苦難不止。
傳播良善聲音
慈濟人所說的「甘願做,歡喜受」,經常被誤用為「歡喜做,甘願受」。與知名媒體人李濤先生談話,上人說明,雖然只是字句排列組合不同,但是意義截然不同。
「慈濟人認定『對的事,做就對了』,為利益大眾而無私付出;即使做得辛苦,但是心甘情願,把『辛苦』當成『幸福』。圓滿善事後,輕安歡喜的心靈感受,就是『美滿』。所以說『甘願做,歡喜受』。」
反之,只憑個人好惡恣意「歡喜做」,造作惡業後必然承受惡果,就要「甘願受」;是樂極生悲,也是自作自得。
上人感嘆,媒體為求收視率,放大少數人的呼喊,影響民眾不明就裏而聞聲起舞。「一人吐虛,萬人傳實」,將為社會帶來亂象。
「媒體傳播迅速,應負起『報真導正』、穩定社會人心的責任。」上人指出,現在人喜好批判,善的聲音發不出來,這是很令人擔心的現象。「大愛臺在這股社會風氣中,要堅持傳遞清流、擴大觀眾視野。」
慈濟走過近五十年歲月,從克難邁出慈善腳步之始,就受到質疑——自己都吃不飽了,怎麼有能力救人?「為了救助苦難、淨化人心,即使關關難過卻關關過,終於逐步開創四大志業。如今,大眾只看到成果,以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,以最高標準評判慈濟。其中艱辛,實難為外人道。」
上人感嘆,現代人從網路、媒體接收各種資訊,受五花八門的影音刺激,聽不進道理,慣性接收負面渲染的訊息,以致心靈偏差,習於抱怨、謾罵。
「負面心聲共振,如同詛咒般,對臺灣社會有害無益。」上人嘆言,臺灣是四面環海的小島,如大海上的一艘小船,禁不起波盪。
「要看到臺灣社會的希望曙光,媒體非常重要!期待媒體能用心傳播愛與善,穩定社會人心。」
惜福才能造福
「全球天災人禍頻傳,淨化人心,不能再等!」十四日早會,上人談及敘利亞難民的苦境,感嘆五濁惡世多苦難,少數人心起無明,就能翻天覆地。
「苦,來自於一念心——心起無明,複製煩惱,層層覆蓋清淨心。少數人貪著名利,不擇手段奪取、與人對立,衍生動亂紛爭。」
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,全球每年約有十三億噸食物被浪費掉,其中二到四成農產品只因賣相不佳,就被丟棄。上人嘆言,全球七十億人口中有八億人處於飢餓狀態,身處平安富裕地的人們,實在不能如此浪費。
「浪費就是折福,惜福才能造福。富而有餘要多付出,只要人人平日節省點滴,這八億飢餓人口都能得救。」
人心貪欲不斷,世間苦難不止;唯有淨化人心,才能徹底消弭苦難源頭。上人期待更多人有志一同,把握因緣行善造福,啟發更多人的善念,一起為苦難眾生拔除身心之苦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