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日 啟發自性寶藏

11-5《農閏九月‧十三》
【靜思小語】心富而有餘,即能利益他人。
說法無畏
《法華經‧信解品》中,窮子得到「一日之價」就心滿意足,而「於此大乘無有志求」。晨語時間,上人講解,修行不能獨善其身,必須兼利天下。
「佛陀四十幾年間觀機逗教,應機說法,直到即將入滅,還在殷殷叮嚀。相較於佛世,現今人口更多、觀念更加複雜,愈益脫離人生正軌;淨化人心,何其困難啊!要體念佛心,認知人人本具佛性,發大心、立大願行菩薩道,駕駛大白牛車,運載許多人一起到達目的地。」
眾生根機各不相同,如何使之接受善法?上人教導,菩薩教化眾生,有「總持一切善法不忘」、「盡知法樂,知眾生根欲性心」、「善能問答」、「能斷物疑」四種「說法無畏」。
「對於眾生的疑問,要用心回答、引導;即使面對不懷善意的批判質疑,也能善為應答,讓對方心服口服;進而斷除物欲、清除疑慮,不再輕易受境界影響而起心動念、造惡業。」
菩薩對眾說法無畏,即因其心無執著,付出無所求。上人進一步教導,心欲不除,就容易受到誘引;欲望永不滿足,永遠都在匱乏、貧窮的心理狀態。
「要了解自心、啟發自性。向內啟發自性寶藏,則慈悲、智慧取之不盡;自心富而有餘,即能以『四無畏』對眾說法,利益人群。」
上人指出,善惡禍福,都在人的一念心。「人心維持純真善良,天下平安;反之,心念雜亂偏向,天下災難隨之而起。」
向典範看齊
近日大陸媒體報導,一位瀋陽企業家何先生,找到在浙江經營麵館的戴女士,拿出一百萬元,要感恩二十年前和兩個四川朋友流落浙江時,戴女士幫助、鼓勵之恩。何先生表示,當年他十七歲,身無分文,流落街頭,戴女士在他最落魄時把他們帶回家,做飯給他們吃,還幫忙打聽工作機會,臨走時給每人十元作車資,鼓勵他們「可以沒有很多錢,但一定要做個好人」。他後來到瀋陽打工,闖出一番事業,念念不忘當年受助之恩。
戴女士婉謝了這一百萬謝禮,表示只要知道他過得好,比得到一百萬元更有價值。
早會時間,上人讚歎,單純的善心無法用金錢評量。「在別人最需要的時刻,及時幫助、解決困難,心無執著,付出無所求;而受助者能將恩情銘記於心,是最溫馨的互動。能以報恩之心,救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,在人間帶動互助互愛的善循環,就是對布施者最大的回報。」
緬甸農民烏丁屯,亦是受恩不忘報、化感恩心為回饋鄉里的實際行動。二○○八年納吉斯風災後,他受到慈濟幫助,決定日存一把米行善,現在已是慈濟培訓志工。
烏丁屯分享,自從領會慈濟精神而改變耕種方式——不灑農藥且對稻田說好話,稻作年年豐收;看到很多人比自己更窮苦,因而「見苦知福」,決定往後要捐出九畝田中的一畝田收成。他的善行感染了親友和其他農民,大家不僅不用農藥,也跟著日行一善。
「人生難免遭遇無常苦難事,純真善念能感化人、帶動人。愛的能量可以轉變人生。」上人以此說明,行善必須把握機會、付諸行動。
「付出,就是最寶貴的人性。期待大家向人間典範看齊,合和互協,以大智慧與大愛成就人間善事,帶動愛循環。」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