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慈濟月刊第577期
2014-12-24
  靜思晨語
  社論
  心靈交流道
  無盡藏
  主題報導
  大地保母
  助人線上
  人間問路
  慈善臺灣.大愛園區課輔班
  特別報導
  發現歡喜.美國
  見證人生真善美
  生命的禮物
  人醫之愛
  百川歸海
  衲履足跡
  阿板薰法香
  攝影筆記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月刊 / 第577期
  一日至二日 以和供養,以善互動

11-1~2《農閏九月‧初九至初十》

【靜思小語】會合最誠懇的心、最無染的情,同做人間善事。

心正道正,真實路

位在中南半島的柬埔寨,一九七○年到九○年陷入長年內戰,百姓生活困苦;一九九一年敵對雙方簽署和平協定後,民眾才暫得喘息。然而一九九四年七月至九月澇旱接踵而至,發生三十年來最嚴重天災,二十萬人無家可歸。

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九日,由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王端正領隊的慈濟勘災小組,首度踏上柬國土地,緊急採購二十部大型抽水馬達及一萬公升柴、機油,供農民搶救稻作;兩個月內致贈重災區超過十八萬受災民眾大米、穀種、抽水機紓困。從此牽繫起慈濟援助柬埔寨的因緣。

由於柬國主要河流湄公河連年氾濫成災,慈濟一九九四至一九九七年連續三年間八度伸援,百餘名志工足跡遍及十餘省重災區,致贈米糧、稻種、衣物、抽水機、發電機以及防水布等,援助近百萬人;並援建實居省啟華小學、中文小學(原名:公主華僑小學)兩所學校、捐贈金邊全民醫院配備完善的救護車。之後因柬埔寨政局動盪,不得不中斷援助行動。

柬埔寨聯華學校陳秀華校長、陳楊英先生等人來訪。談及這段往事,陳校長回憶,當年她在復課未久的華校任教,和幾位中、柬語都通的老師取得家長同意暫時停課,和華僑陳楊英等人一起為慈濟賑災團翻譯,也因此跟著志工搭直升機深入災區;其中馬德旺省是赤棉游擊隊和政府軍頻繁交火的戰場,遍布地雷,在軍警以裝甲車護衛下進入發放,遠方不時傳來炮火聲……

這群來自臺灣的慈濟志工不畏險阻,堅持為受災民眾付出,讓陳秀華深感佩服,也留下深刻印象。今年七月,慈濟人來到柬埔寨聯華學校時,陳秀華校長一見穿著藍天白雲制服的志工,迭聲喊著「慈濟!慈濟!」上前與志工寒暄;當年一同踏上馬德旺省災區的志工陳金發,馬上認出了時任翻譯的陳秀華。

陳校長說,二○○四年底印度洋大海嘯、二○○八年四川大地震等重大災難,她在新聞媒體看到慈濟賑災的消息,就會告訴學生:這個「慈濟」二十年前也曾經來幫助過柬埔寨。

上人感嘆,政治動盪讓慈濟在柬埔寨的賑災濟貧中斷;勉在座者要把握因緣行善。

「『德不孤,必有鄰』,只要心正、做對的事情,必定有貴人相助。」上人表示,觀念正確、步步踏實,會合眾力一起做人間善事,慈善工作才能永續。

滌除習氣,結好緣

「自投入師門,『為佛教、為眾生』六字,我終身奉行;再多困難都要克服、再重的擔子都要挑。哪怕年事已高、身體愈來愈不好,還是把握時間,努力傳法。」

與馬來西亞志工談話,上人感嘆,凡夫為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五大病所纏繞,習性累積而掩覆本覺。

「如同刀不能斷水,每一位慈濟人永遠都是靜思法脈弟子、慈濟宗門人,要落實佛陀教法,以善互動。師父對大家無所求,唯願人人『以和供養』,彼此合和互協,會合最誠懇的心、最無染的情,在人間推動靜思法脈、慈濟宗門,就是對師父最大的供養。」

近來常聽慈濟人分享,過去彼此之間難免有磨擦,因「薰法香」而能自我警惕,很快調整心念。上人教眾:「修行無他,唯有改變習氣。習氣一改,心寬念純、心胸開闊,即能在人間造福;多造福、多結好緣,即是福慧雙修。」

少欲知足,最平安

為期三天的「全球實業家靜思生活營」,有臺灣、美國、馬來西亞、新加坡、中國大陸、印尼、菲律賓、澳洲、柬埔寨、緬甸、越南、香港等十二個國家地區、逾六百位實業家參與。

二日圓緣,上人開示,全球慈濟人走過八十多個國家地區賑災,皆是出於「不忍眾生受苦難」的無私大愛;也隨著救助苦難的因緣,不斷啟發愛心。

「慈濟人把握『時間』,將大愛普及更寬廣的『空間』,所踏過的土地步步生蓮——不僅淨化人心,且牽起愛與善的長情,帶動更多人共同為苦難『人間』付出。」

一位經營海產店的學員,在會中發心要轉葷為素。上人肯定,推動素食不只為了宗教信仰、尊重生命,也為了減緩迫在眉睫的環境問題。

「全球天災愈益頻繁、劇烈,推究其因,是人類欲念造作,不斷破壞環境、耗竭資源。期待人人改變飲食習慣,尊重生命、素食護生;這分虔誠心,就是敬天愛地的具體落實。」

人心不平,戰禍難止。上人感嘆敘利亞內戰已使得逾三百萬難民流浪他國,處境悲慘。「欲求平安,須調和人心;人心有愛,化解敵對、仇恨,社會即能平安祥和。」

上人期待人人調伏心念,啟發愛心。「社會上願意付出的人愈多、愈多苦難人得到救助,就能減少衝突對立;人心少欲知足,生活節約儉樸,減輕對大地的破壞,即能讓天地人間都平安。」

 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