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慈濟月刊第607期
2017-06-25
  靜思晨語
  社論
  心靈交流道
  無盡藏
  主題報導
  特別報導
  純素生活誌
  親師生‧坦白話
  大地保母‧新北市
  慈善臺灣‧石門
  同個屋簷下
  慈善國際‧宏都拉斯
  慈善國際‧菲律賓
  慈善國際‧印尼
  晶瑩童心‧印尼
  健康百寶箱
  志工人物誌‧臺南
  阿板薰法香
  真情映像
  百川歸海
  衲履足跡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月刊 / 第607期
  一個銅板的旅程
撰文‧Khusnul Khotimah、陳俐媛 翻譯‧李佳芸、陳龍仔

慈濟竹筒歲月,
蘊含著人人能以小錢行大善的精神;
每個硬幣歷經無數雙手傳遞,
讓點滴匯聚成江河,流注到需要的人身邊——

印尼雅加達慈濟志業園區志工室,每週二、五都會響起硬幣叮叮噹噹的聲音。十幾位志工專心地統計從「竹筒歲月」活動中募得的硬幣、紙鈔。在扶助有需要的人之前,這沈甸甸的愛心,需要透過志工歷經幾個階段的處理。

一百元印尼盾,約新臺幣二角六分;望著五張桌子上滿滿的硬幣,志工邱鈺婷說:「硬幣先分類,一百、兩百、五百、一千及鄰國的錢幣。」

不只是印尼人民參加「竹筒歲月」,居住在印尼的外國人,也常將他們國家的錢幣化為愛心投入功德海,常見的外幣包括馬來西亞、菲律賓、日本、臺灣、中國大陸、印度、阿拉伯、澳洲等。

當格朗的斯特拉達‧瑪麗亞初中(Strada Santa Maria)的學生平日以竹筒存善款,並定期參加「竹筒回娘家」活動。

(攝影/Khusnul Khotimah)

大家口中的「阿嬤」志工黃瑞花,準備好各國硬幣樣本,並按圖分類,便於志工對照,「這樣他們會更清楚眼前的錢幣是哪個國家的,不用一個一個問。」

一九六六年起源於臺灣的慈濟竹筒歲月,從證嚴上人呼籲三十位家庭主婦日存五毛錢行善開始,至今已傳遍五十六個國家,幫助無數窮苦人。在印尼,竹筒傳遞到各省學校、工廠、公司、購物中心、銀行、政府部門及民眾的手上;他們在參與慈濟活動時領到竹筒,志工每三個月會舉辦「竹筒回娘家」。

受助到助人,人人可行善

銀行員工親自前來慈濟會所收取愛心硬幣,印尼銀行(Bank Indonesia)員工希爾米(Hilmi Zamzani)一開始很吃驚,因為阿嬤與志工們搬出裝滿零錢的袋子,錢幣多是舊錢,從五角、一元、五元、一百元印尼盾到其他國舊紙幣都有;當知道這些都是人們的愛心付出時,她更驚訝了!

志工珍惜每一分善款,細細點收與整理。

(攝影/Anand Yahya)

金光銀行員工丁娜(Dina Fitria)說明,善款存入銀行後,還有一件事情要解決,就是把損壞或無效的錢幣帶到印尼銀行交換。阿嬤表示:「人們付出這些善款,透過慈濟助人,所以每一分錢都要珍惜,才能幫助更多人。」

慈善志業,是慈濟的根。竹筒歲月所匯聚的愛心,用於援助貧苦人家的醫療費用、生活費、助學金、住屋援建、學校援建及災難救助。

慈善志業的原則是「直接、重點、務實」,在每項援助之前,志工先訪視,了解個案的情況,再評估如何援助。印尼分會慈善組組長黃奕芬說明,每個月提供的援助費用不定;例如當地學費是每三個月付一次,逢七月開學時費用會更高一些,當月獎助學金甚至能達到幾億印尼盾;在醫療扶助方面,最大的費用是資助貧困的癌症病患就醫。

她說明:「會眾經常問到,現在不是已經有社會保障管理機構了嗎?其實不是每個人都會申請社會保障,而且治療病情是不能等的;此外,有些意外狀況,也是社會保障無法承擔的。」

瘦弱的照顧戶阿良,去年歷經了五階段、三十次化療。原本在雅加達馬腰蘭區(Kemayoran)當司機的他,二○一五年一月開始出現症狀,兩個月後手術確診為腸癌,由社會保障管理機構支付醫療費用;但他術後無法工作,只能靠教堂的朋友接濟生活費用。

朋友向慈濟提報他的困境,志工經常關懷,提供醫藥費、交通費、生活費及購置紙尿布的費用,這些援助讓他能安心地治療。「在醫院做化療時,慈濟志工來陪伴,非常關心我;化療後我身體虛弱,走路不穩,志工還體貼地帶來枴杖。」去年二月,阿良拿到一個慈濟竹筒,半年後他將竹筒裏的善款捐出,付出的歡喜讓他露出燦爛笑容,「以後如果能正常的走路、身體健康了,我會報恩,幫忙需要幫助的人。」

布施不是有錢人的專利

在印尼,有幾十萬慈濟會員讓愛心細水長流,匯聚成助人的大力量。魯迪(Rudy Haryanto)從二○一四年開始投竹筒,在慈濟椰風新村環保站擔任保安工作的他認為,成為慈濟會員去幫助人,不限於富有的人,而是富有愛心的人。「對我而言,修行的方法之一就是,雖然自己不是有錢人,還是願意與大家分享。」

印尼慈濟分會同仁玉莉(Yuli Simorangkir)及安德雷(Andre Zulman),經常陪伴志工舉辦竹筒歲月認養及竹筒回娘家活動,玉莉發現會眾付出助人的意識愈來愈高,「連學生都有關心彼此的心,用零用錢來幫助別人。」

位於當格朗的達摩布德拉學校(Dharma Putra),學生克芝雅(Kezia Octavia)說:「我每天有一萬印尼盾(約新臺幣二十七元)零用錢,我節省這些花用,時常投入五千、兩千印尼盾到竹筒中。」

學生絲西莉亞(Cecilia Ang)說,沒想到短短幾個月竹筒快存滿了。「大多是硬幣,有多少就投多少,不知不覺地就能幫助別人。」數百位學生自動自發、長長久久凝聚點滴愛心,再細微的付出,也能為自己及受惠者帶來祝福!

社區照顧戶關懷、助學金補助、貧苦居民扶困建屋、地震急難發放……印尼慈濟志工將慈善志業的根深植,援助經費取於當地、用於當地。

(右圖攝影/Metta Wulandari     左圖攝影/Juliana Santy)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