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慈濟月刊第607期
2017-06-25
  靜思晨語
  社論
  心靈交流道
  無盡藏
  主題報導
  特別報導
  純素生活誌
  親師生‧坦白話
  大地保母‧新北市
  慈善臺灣‧石門
  同個屋簷下
  慈善國際‧宏都拉斯
  慈善國際‧菲律賓
  慈善國際‧印尼
  晶瑩童心‧印尼
  健康百寶箱
  志工人物誌‧臺南
  阿板薰法香
  真情映像
  百川歸海
  衲履足跡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月刊 / 第607期
  老來是寶

近年來,由於臺灣步入高齡化社會,老年議題開始引起廣泛的討論;政府規畫的未來十年長照服務計畫也於今年啟動。面對少子化與人口老化的強烈對比,國人需在心態和生活方式上有所因應。

在傳統社會中,長輩在家庭和聚落中受到尊重,他們被視為智慧的象徵,是文化的傳承者。在以農業或手工製造業的年代,他們的閱歷提供後輩生活與就業的依循,代代擔任薪傳指導的角色。

然而,自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擴張後,「生產力」被重新定義為身體勞動與專業知識的能力,當體力隨著年老而退化,當心力趕不上新知的成長,「老年」也與「失去生產力」畫上等號。特別是現代的衛生與醫療改善,人的壽命延長,也形成「老人是社會問題」的負面印象。

然而,如證嚴上人提醒大眾:「老來是寶!」長者可以發揮無上的生命良能。他們在青壯時期為社會貢獻,建立家庭,養育子女成為日後社會的中堅分子。自職場退休,完成家庭責任後,人生進入黃金年代,有閒暇從事自我成長,或投入志工行列,以豐富的處世經驗和智慧為社會服務。

本期的主題報導中,幾位七十歲以上的長者,不論年輕時是否組織家庭,他們自在度日,體認出豁達的生命信念,有的也培養對藝術創作的興趣,昇華心靈境界;更在做志工的過程中散播溫暖,陪伴照顧社會上的弱勢無依者。

銀髮族更是慈濟環保志工的主力,他們每天到社區裏的環保站做回收分類,身心專注的勞動不僅維持活力,精神輕安,也為環境帶來清淨的生機,緩解臺灣在經濟高度開發後的垃圾問題。

在報導中,透過學者的視野可知,長輩們藉由志工服務,免除因為年老而被社會排斥的失落感,減少身心退化的威脅,也展現長者社會參與豐富多元的面貌,其中依然躍動生命智慧的傳承,令人感動。

如報導中的貞霞師姊所指,人生到老,真正的「依靠」何在。即把握當下,持續付出己能,持續在故里發光,在故里安然老去,寫下時代變遷下「老來是寶」的雋永篇章。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