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慈濟月刊第607期
2017-06-25
  靜思晨語
  社論
  心靈交流道
  無盡藏
  主題報導
  特別報導
  純素生活誌
  親師生‧坦白話
  大地保母‧新北市
  慈善臺灣‧石門
  同個屋簷下
  慈善國際‧宏都拉斯
  慈善國際‧菲律賓
  慈善國際‧印尼
  晶瑩童心‧印尼
  健康百寶箱
  志工人物誌‧臺南
  阿板薰法香
  真情映像
  百川歸海
  衲履足跡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月刊 / 第607期
  二十七至二十八日 修練圓滿人格

5/27-28《農五月‧初二至初三》

【靜思小語】將自己的人格磨練得圓滿,才有辦法帶動人、度化人。

 

成就眾生

 

二十七日晨語時間,上人解說「教」、「理」、「行」、「果」四法,三世諸佛依此修行,斷除一切障礙,得證菩提,並依此四法引導眾生出離生死輪迴。

「教法」是三世諸佛所說,破無明煩惱之法。上人表示,眾生煩惱多,因此不斷造業、受苦,學佛者不捨眾生受苦難,不斷施教,直到眾生心地清淨,才能覺悟宇宙萬物之法。

「理法」即教法所詮釋之義理。法門無量,學無止境,知曉一切教法所詮釋的道理,才能善用教法,教人破除種種無明煩惱。

「行法」是依理而行的戒、定、慧。上人強調,佛法並非學問而已,知理要能行,在力行的過程中,持戒、定、慧「三無漏學」,守戒則不犯錯,心無愧疚就能定,心定自然智慧生。

教、理、行都能落實,就能得圓滿之「果」。上人說,為了救度眾生而投入人間,行種種有為法;內心以無為法的佛法真理去除顛倒雜念,平等視眾生而不起分別心,付出無所求而輕安自在,「六度萬行」圓滿,才會圓滿成佛的品格。

上人教大家開闊胸襟、廣納一切;接引人、成就人,其實是成就自己── 會合大眾的心力,才能達成救度眾生的心願。

有時困難與阻礙不是來自他人,而是自己的心沒有調整好:嫉恚、懈怠、諂曲,都是要不得的心態,「有缺角的杯子,只要轉一個角度,整個杯口看來還是圓的。若一直放大、批評別人的缺點,只是突顯自己的嫉妒心。」

上人叮嚀大家,菩薩道上修行,要「念茲在茲」,謹慎守護身、口、意不偏差,時刻不離學法行道的大慈大悲、大誓願與道心。

 

磨練人格

 

委內瑞拉社會動盪不安,經濟崩潰,慈濟志工吳冉云所經營的超市,雖然也曾經遭遇搶劫,還是堅持不漲價,憑良心做生意,讓貧困人也買得起糧食與民生物資。她秉持慈濟精神,長年累月救濟貧病,得到當地居民的敬佩與護持,進入治安惡劣的區域訪視時,甚至員警會主動陪伴與保護。

「她自力更生、就地取材做慈濟,也感恩許多人響應資源回收,凝聚濟貧的力量。她心胸開闊、不居功,因此得到人人的敬愛以及警察的護持。」早會時,上人表示,成就圓滿功德的大愛能量,即是來自許多人的真誠愛心與付出。

「修行就是為了圓滿人格──藉事修心,借重濁氣重重的人間,將自己的人格磨練得圓滿,才有辦法帶動人、度化人。」上人勉眾自淨己心,即能力行、帶動佛法的正道。

 

法的滋味

 

德師父、洪靜原老師、何日生師兄及同仁,前來呈報靜思人文出版《法華經‧序品》之編輯排版。

上人強調,經典講述的書籍出版,編輯方向應以簡明實用為主,行文要能感動人,讓讀者體會到法的滋味,進而落實於生活。

上人說:「晨語講述《法華經》,所用的標題是『靜思法髓妙蓮華』,就是希望將《法華經》與現在的社會生態結合起來,將道與路連結起來,讓現代人能夠體會經典道理。法之妙,是妙在有理,而且道理是扎實的,可以腳踏實地去走。」

根據宗教處統計,目前每天全球有五千多人透過網路視訊同步聆聽晨語;海內外許多志工回到精舍時,也會分享聞法的法喜,以及如何把法用在心裏、用在日常生活、用在人與人之間。

上人提到莫三比克浴佛,本土志工演繹《法華經》譬喻故事,都掌握到道理與精髓;他們透過慈濟人講解佛法,真正投入去做,體會更深刻,這就是「法髓」入心。人的生命有限,但是慧命種子萌發、延續生生世世,就是法髓的良能。

上人鼓勵同仁們:「將經文解說內容編輯成冊,是要鋪一條路給人走。讓現在與未來的人活用,法脈才能綿長永續。」

 

穩定社會

 

與財團法人志玄文教基金會董事會董事們談話,上人叮嚀,慈濟社會推廣教育所開設的課程,不是教人學才藝而已,而是生活中能實用的法。例如各地社教中心都有「蕙質蘭心」課程,讓學員了解如何持家、理家,懂得過生活;課程所傳達的倫理道德觀念,就是增進家庭情感、提升生活品質的關鍵要素。

「社會推廣教育,讓女子具有蕙質蘭心、溫柔婉約氣質,成為家庭中的好太太、好媳婦、好媽媽,穩定家庭的倫理秩序;也讓家人覺得太太、媽媽改變了,家庭氣氛變得和樂,就達到慈濟教育的目標。」

「如果還有因緣,更進一步教導大家,不只關心自己的家庭,還要照顧好社會,促進鄰里間和睦,讓社會祥和平安。」

上人表示,辦理社會推廣教育的志玄基金會,是取《無量義經》「靜寂清澄,志玄虛漠,守之不動,億百千劫」的經文意義而設立,要發揮這分精神力量。「品格、道德教育最重要,無論社會環境如何變化,慈濟方向不變,合和互協,共同前進,精神不能鬆懈。」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