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慈濟月刊第607期
2017-06-25
  靜思晨語
  社論
  心靈交流道
  無盡藏
  主題報導
  特別報導
  純素生活誌
  親師生‧坦白話
  大地保母‧新北市
  慈善臺灣‧石門
  同個屋簷下
  慈善國際‧宏都拉斯
  慈善國際‧菲律賓
  慈善國際‧印尼
  晶瑩童心‧印尼
  健康百寶箱
  志工人物誌‧臺南
  阿板薰法香
  真情映像
  百川歸海
  衲履足跡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月刊 / 第607期
  十二至十三日 菩薩心靈境界

5/12-13《農四月‧十七至十八》 

【靜思小語】行法、傳法,精進不懈;堅定、甘願,心不散亂。

 

護理精神

 

臺中慈院吳東芸副護理長,原本讀醫務管理學系,在二○○三年SARS疫情爆發期間,感受到社會大眾惶惶不安,也看見醫療人員犧牲奉獻的精神,觸發她想要救人的使命感,決定報考護理系。

她打工存補習費,一年後考上護理系。她比同學年長幾歲,也比別人認真,以第一名成績畢業;在臺中慈院服務八年來,對待患者溫柔又有耐心,總是將病患的需求擺在第一位,始終沒有忘記當護理師的初衷,恆持志向在崗位上付出。

十二日是國際護師節,早會時,上人感恩護理師以崇高的精神投入護理工作,「他們救人的愛心殷切,在醫院裏面對著生病、受傷或身體潰爛、臭穢不堪的患者,毫不畏懼,溫柔療護,就如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,是眾生的依靠。這分愛純潔而崇高,令人敬愛、佩服。」

大愛新聞近期間製作「守護天使」系列報導,受訪者之一吳東芸副護理長,即使看見臺灣護理荒,知道工作負擔沈重,仍然無所畏懼,堅持投入。上人讚歎:「為別人而付出、為工作而生活,是最有價值的人生。她為了要服務人群而選擇工作,將生命運用在為人群付出,再辛苦也甘願,這分護理精神很難得。」

上人說,每位護理人員的身影,都有很值得報導的故事;希望社會大眾能見證與體會他們的辛苦,給予感恩與尊重。

 

歡喜布施

 

以往緬甸慈濟人都在仰光舉辦浴佛典禮,今年首次下鄉帶動居民參與;當地農民曾獲得慈濟致贈稻種,也響應慈濟「竹筒歲月」,存米撲滿助人;志工在這幾個村落當中,選擇位處中央的瑞那滾村空地布置場地,從學校借來課桌椅作為浴佛臺,在周遭大樹掛上海報,將簡單的場地化為莊嚴的浴佛殿堂。

四十多位志工引領四百多位居民浴佛、繞佛繞法;令人感動的是,村民帶著他們積存一段時間的米撲滿來到會場,無分年齡長幼,大家歡喜、虔誠地布施,要出一分力量救濟比自己更困苦的人。

十三日晨語,上人有感而發談到:「他們生活很貧困,仍然樂於付出,只要自己有飯可吃,人人都有飯吃。我們修學佛法,也要抱持相同的精神,自己有法可修,也要讓人人有法可修。」

浴佛前一天布置完畢,志工在半小時外的村落就地過夜,翌日清晨騎著摩托車回浴佛場地,甘願忍受種種不方便,誠懇邀請居民參與,「志工的心堅定、寂靜而不散亂,行法、傳法,精進不懈,這就是菩薩的心靈境界。」

上人談及佛誕節、母親節與全球慈濟日「三節合一」的意義,是為了引領大眾感念佛恩、父母恩和眾生恩。百善孝為先,能夠敬愛、孝養父母,方能將這分愛推己及人,與人和睦相處;有孝道、有善行,才能造就祥和的社會。也要感恩士農工商、各行各業的貢獻,才能成就平安、不虞匱乏的生活。

 

演繹弘法

 

許亞芬師姊前來,與上人談述對歌仔戲的看法;上人肯定師姊將歌仔戲深度化,演出內心戲,將心理語言表達出來。

上人說,佛法也是「心理法」,需要藉由形相表達出來,才能讓人有感受、有體會;大愛臺「菩提禪心」節目用歌仔戲演繹佛教故事,也是在弘法。「演繹」是對於曾經存在過的人與事加以揣摩、用心詮釋,與一般認為的「演戲」不同。

「我們要將佛法的精神,用歌仔戲的形相呈現,讓大家了解人物故事、歷史事蹟,等於在溯源。」上人也感恩「菩提禪心」節目團隊,拍出精緻、真善美的高僧典範故事。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