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慈濟月刊第607期
2017-06-25
  靜思晨語
  社論
  心靈交流道
  無盡藏
  主題報導
  特別報導
  純素生活誌
  親師生‧坦白話
  大地保母‧新北市
  慈善臺灣‧石門
  同個屋簷下
  慈善國際‧宏都拉斯
  慈善國際‧菲律賓
  慈善國際‧印尼
  晶瑩童心‧印尼
  健康百寶箱
  志工人物誌‧臺南
  阿板薰法香
  真情映像
  百川歸海
  衲履足跡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月刊 / 第607期
  陰晴圓缺 都是美

 

張遠鎮
76歲    1942年出生
喪偶、獨居
經濟來源:教職退休金

在裙上自畫荷花,藉一杯茶與逝去的先生心靈對話,頂樓加蓋的小天地,是張遠鎮心靈飛翔的大世界。

 

眼前花草、 耳畔鳥鳴,
心靈敏銳的張遠鎮,
常常感受到生活之美;
摯親的往生、 重病的考驗,
雖然痛苦, 但她知道那是愛……

臺北住宅頂樓的花臺空間,一花一世界,一畫一如來;這處十坪大的私密基地,隨處可見盆栽、油畫,是張遠鎮的獨居小天地,也是她心靈專屬的大世界。

七十六歲的她,五年前喪偶後獨居,儘管一對兒媳就住樓下,但她堅持要自己生活;「彼此有點空間,反而不易摩擦。」

每天上午,端著咖啡及早餐,在這處私密天地裏,對著先生的相片家常對話,「那一小時,我覺得特別幸福。」一個人喃喃自語,這近乎生活儀式的晨間片刻,是張遠鎮最享受的單獨時光。

欣賞生活美好小事

母親和她都是音樂老師,女兒僑居維也納,張遠鎮也教孫女彈鋼琴,「我們四代人都學習音樂。」她笑說,自己的弟弟學畫,外公則是雕塑家,廣義來談,家族五代人都喜愛藝術。

一代代的耳濡目染,數十年的音樂薰習,五十五歲開始學畫的張遠鎮說,她這一生最在乎的就是「美」;當然,這並非狹隘的彈樂器或懂畫技,而是擁有心靈的敏感與欣賞的眼光。

例如,花臺上的盆栽,「明天,也許枝上就長出草莓了。」她強調,「然後,今天它是橘色,明天就變成紅色。」生活之美,天地大美,她覺得好美,但似乎多數人都視而不見。

若說畢卡索的畫很美,那為何許多人看不懂?「那麼,小鳥的啁啾聲,你覺得好聽嗎?」她認為,用心去感受就是,美並不需要分析思考。

音樂科班出身的張遠鎮,從臺北市南門國中第一屆音樂班開始,就熱衷投入教學工作;如今年近五十的音樂界中堅分子,許多人都曾是她的學生。回憶當年,「帶學生出國表演,就像帶兵打仗,場場焦慮緊張。」有人臨演前發燒,有人則是找不到樂譜……她還曾經一年舉辦二十八場音樂會,長時間處在高度壓力下,或許影響了健康。

四十三歲,張遠鎮罹患乳癌三期;「看到家人和醫師談話的神情,我知道自己恐怕活不久了。」被推進手術房那刻,「感覺就像是要上斷頭臺。」她想到小兒子才讀國三,該怎麼辦呢?十年後,又發現子宮癌細胞……

她學習氣功調理健康,如今七十六歲的她沒有一般老年人腰背、膝蓋、肩頸痠痛問題,在參與慈濟志工活動時,也經常受邀與人分享養生之道。

經歷大病,能活到所謂老年,她時時抱著感恩心,「多活的三十二年,每天都像是賺來的!」她發現用珍惜的心態生活,就不容易有苦惱。

放輕鬆就是保健

張遠鎮在臺上講話時,聽來中氣十足,久久也不會嗓啞,加上肢體表情豐富,時而開朗大笑,因此常有人對她說:「你一點都不像七十幾歲的老人哩!」她笑笑反問:「那你感覺七十幾歲的老人,應該是什麼模樣呢?」

她經常上網找尋資料,製作圖文與音樂並茂的電子檔簡報片,以吸引聽眾注意力;參與志工服務,讓她一直保持著學習;反觀她的老朋友們,幾乎沒人使用電腦網路。

慈濟教師聯誼會志工張遠鎮,學習氣功三十多年,樂於受邀與社區人士分享抗癌經驗及養生之道。

她一點都不覺得自己老,因為所謂的老人問題,有時是「對號入座」,「是自己心態造成的。」她以為,年齡不是問題,皮膚皺紋也不是問題,心態健康就年輕,自己可以選擇如何過日子,「不要只是因為年齡大了,就暴露出老人的問題。」

她比喻,動物若非群居則易絕跡,人若不與群眾互動則會衰老,老人若不出門,骨骼肌肉都會退化。她忙於志工活動,覺得健康又幸福;也有許多機會與銀髮志工分享如何保健,她舉例提醒大家,學氣功貴在「放鬆」,而老年生活之道訣竅也在此,身心靈放鬆、不繃緊。

雖然志工行程緊湊,張遠鎮感覺自己身心愈來愈放鬆了。以前帶學生參加比賽,好強的她很在乎是否能奪冠;現在孫女考試七十分,她真心讚歎好棒……

跨越宗教的愛

一九四六年,身為官員的父親,帶著妻小從大陸來到臺灣,那年張遠鎮四歲。生活優渥,不知戰後疾苦的她,在同學家時接觸到貧苦人家主食蕃薯籤粥,「我覺得很好吃,羨慕得不得了!」返家後她還為此跟母親吵,「為什麼人家有、我們沒有?」

正因為人生順利,所以摯親的相繼往生,成為她最痛苦的經驗與記憶。二十歲仍是學生時,不到五十歲的父親癌病往生,家裏頓時少了最重要的支柱,張遠鎮帶著四個弟弟,第一次覺悟到人生原來不會都是順遂。

張遠鎮五十三歲時,母親有了失智傾向,她決定從學校提前退休專心照顧;十五年後,老人家在自己的懷裏往生。五年前、張遠鎮七十歲時,一百零五歲的婆婆與先生,在兩個月內相繼辭世……

先生離開後,張遠鎮獨居,太陽一下山,就莫名發抖;「每天昏昏沈沈,不知日子該怎麼過?」半年後,她騎踏車去市場買菜,在路上望見萬華靜思堂;「這裏何時冒出了這麼一棟雄偉的建築物?」

她好奇走進去,也被邀請參與大愛媽媽課程,她驚訝有那麼多「婆婆媽媽」熱於學習,而建築空間氣場氛圍也讓她感到舒適,她覺得有股「正能量」流淌其中,還莫名落下了淚……

「我是基督徒喔。」「不分宗教信仰,我們都歡迎!」「我不拿香的喔。」「沒問題,我們也不燒香的。」小學就受洗的張遠鎮是虔誠基督徒,在和志工簡短對話後,她很好奇這個團體的包容性;從那天起便加入慈濟志工,投入許多社會服務活動。

「幾個老朋友,磨個老半天。」好客的張遠鎮,在自家門上隨興塗鴨題字,掩不住她看待「老」字的率性與瀟灑。

她從小跟著母親上教堂,雖然不懂佛法,但對於證嚴上人一句句充滿生活智慧的靜思好話,入心且受用;對此她也感覺奇妙。如今她已是小學生口中的「大愛阿嬤」,常隨著志工走進校園,和孩子們分享這些好話。

在教會稱呼弟兄姊妹,在慈濟稱呼師兄師姊,過去很不習慣的「感恩」兩字,現在朗朗上口。她跟牧師分享,大愛或博愛都是一樣的,「我很欣賞這團體,跟著大家做社會服務很開心。」

張遠鎮上教會,也做慈濟志工,「彷彿是先生拉著我的手走進萬華靜思堂。」在喪偶後的老年生活,她得到許多生命功能的發揮空間,「老來還能這樣,好滿足啊!」

宗教聚會與志工生活,讓她沒有體會到獨居或老年的恐懼,即使是母親節也無法「陪」孩子用餐慶祝,因為當天是浴佛節,她已先答應慈濟志工要參與活動了。

張遠鎮感恩人生經歷,因為苦過、痛過後更能感受到美與愛,特別珍惜眼前生活所有。

年輕時擁有再多也不夠,老來反而覺得生活夠用就好;「並非手邊錢多,而是需求小了。」張遠鎮強調:「一個人若能『欣賞美』、『懂得愛』,人生就不會黑白。」反之,如果覺得凡事不美也不愛,又如何感受到愉快,「幸福,是要自己去找的。」

可以講究品味,但不是講求品牌,「即便是兩百九十元的衣服,也可以將它穿得很有氣質。」七十六歲的張遠鎮,老得有氣質、老得有品味,她的生命熱情,甚至活得比年輕人更年輕!

 

獨居生活術

學不厭倦

口述‧張遠鎮 整理‧李委煌

年紀大了,從職場退休後,我覺得有一件事很重要,就是要繼續學習、保持成長。

對於過去數十年來熟悉的事物,會很習慣地信手拈來,但如果多多去學習陌生的領域會更好,強化對未開發腦細胞的刺激。這種作法,對我個人而言很有效。

再來,我覺得要努力去做個不讓人討厭的老人,懂得「識相」、「知趣」,不要常嘮叼,或將「我都是為你好」掛在嘴邊,那樣只會變成煩人的碎碎念而已;與孩子們相處,有時不講話、靜默陪伴才是愛。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