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慈濟月刊第607期
2017-06-25
  靜思晨語
  社論
  心靈交流道
  無盡藏
  主題報導
  特別報導
  純素生活誌
  親師生‧坦白話
  大地保母‧新北市
  慈善臺灣‧石門
  同個屋簷下
  慈善國際‧宏都拉斯
  慈善國際‧菲律賓
  慈善國際‧印尼
  晶瑩童心‧印尼
  健康百寶箱
  志工人物誌‧臺南
  阿板薰法香
  真情映像
  百川歸海
  衲履足跡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月刊 / 第607期
  安住蝸室 天地寬

 

吳大友
93歲 ╱1925年出生         
經濟來源:
政府補助、打零工

 「我覺得我過得很好。」吳大友心靈樂觀,日曆上豐富的活動記號更說明他熱衷參與社會服務的歡喜。

吳大友每天清晨四點半起床,
天氣好時, 出門當志工或打工,
否則就在屋裏讀報、
聽歌或整理房間;
每天晚上八點多躺下,
五分鐘就入睡。
吳大友說, 老人不要想太多,
若一直擔心自己老了,
就會愈想愈怨嘆。

將近七坪的小套房,屋內物品像是計畫性地各就其位—— 冬衣外套一件件疊吊於床邊白牆,各式背包一個個安掛在旁,即便拉開書桌一格格抽屜,小小的隱密空間裏,雜物依舊整齊置放,要找個小電池也不是難事。

另一面牆上懸有多個置物層架,也是屋主尋來材料、拿起工具自行裝釘的。架上有一個小盒,裏面放了許多摺妥的塑膠袋,方便外出時隨手攜帶使用,落實資源回收的環保理念;幾處方便使用的電線插頭、燈座位置等,也都是屋主自己調整裝設。

一個抬腿,他迅速地跨上床板,俐落地在層架上翻找物品或衣物;屋內再高的東西雜項,都是他親手整理或放置,而且清清楚楚記得收納位置。

仔細看看,置物架子下還裝了滾輪,方便推動挪移;而塞滿雜物的紙箱上覆了片木板,又成為可置物的桌面;房內的牆面與空間,幾乎被使用得淋漓盡致;有時大樓紗窗損壞,管理員或住戶還會請他幫忙修理……

任誰都不會想到,這位像是「生活智慧王」的屋主,竟是位九十三歲的獨居老人。

活到老動到老

吳大友年逾九旬,出入仍以機車代步,且手機也是「吃到飽」方案,方便他隨時上網。有需要時,他會戴上老花眼鏡,用手機和朋友使用通訊軟體聊天,也懂得利用電腦網路就醫掛號、訂購車票或看新聞、聽音樂,生活完全沒跟時代脫節。

長年關懷吳大友的慈濟志工黃敏燕,驚訝地在一旁咋舌弄眉;因為七十六歲的她是八個孫子的阿嬤,卻比這位九旬長者更不懂使用網路。

每天固定閱讀兩份報紙,偶爾也看網路新聞,吳大友清楚社會時事,也知道從今年起,七十五歲以上的機車騎士,需另進行考試才能延續駕照。他準時收看證嚴上人開示節目,八年前他即受證為慈誠隊員,法號「濟友」。

清晨四點半起床已是多年習慣,天氣好時,他會出門走走,或去當志工,或去打工掙錢,否則他就在屋裏讀報、聽歌或整理房間,生活一點都不無聊。

他沒有午睡習慣,每天晚上八點多躺下,五分鐘就沈沈入睡,「我內心沒想什麼,四大皆空。」志工黃敏燕一旁聽聞,又感到很不好意思,因為她經常睡不好。

臺灣社會高齡化步伐快速,吳大友認為,老人不要想太多,「若一直想自己老了,就會愈想愈怨嘆,愈想愈生病。」他相信如果心態負面,日子就真的會過得不好。

生命貴人出現

連續二十多年,吳大友都在廣告公司打工,發發傳單或在路邊舉廣告牌,賺些生活零用金;雇主體諒他年高九十,不再讓他舉牌,但他每週六日依舊騎機車巡視,負責了解各路口舉牌者出勤狀況,一天下來也有八百元收入。

吳大友耳聰目明像是老頑童,常上網看新聞或聽音樂。幾年前、八十多歲,他會去街邊發傳單、舉廣告牌,設法自力更生。

老人家生活簡約,麵條加顆蛋是一餐,一條土司也能填飽幾頓,即使外出工作也拿保溫盒自備餐食,生活花費實在不多。

除了擔任慈濟志工外,他也經常到交通隊義務幫忙文書歸檔,生活算是忙碌,也有不少朋友,難怪他牆上行事曆滿滿行程:打工、志工、回診……一點都不像這年紀的節奏。他雖然每天服用心臟、腎臟、泌尿道等藥物,但也算是比多數老人都還健康了。

兩年前,吳大友終於通過申請多年的低收入戶資格,低收補助加上房屋津貼,每月有一萬九千元穩定收入,讓他能安心支付房租、水電等固定開支,有時還能存一點錢,甚至有餘力資助經濟困難友人。

儘管有前妻及孩子,但多年來少有聯絡,且他們沒有能力奉養;也是因為這個緣故,低收資格才多年未能通過,此即所謂的「假性獨居老人」(註)。

在取得低收補助之前,吳大友有十年的生活費用,主要來自慈濟基金會的每月補助。

當年,吳大友路邊舉廣告牌,因營養不足、身體虛弱而中暑倒地;那時住在只有一坪多大小閣樓的他,因為有子女而無法通過低收入戶申請,於是社會局轉介尋求慈濟協助;志工親蒞評估後,每月提供他補助金,也經常帶著生活物資前往關懷。

不久,吳大友因為罹患肺結核住院,志工黃富美等人從入院到出院,不離不棄地陪伴著他,綿延月餘。「沒有慈濟人,我過不了這關,我一生都忘不了啊。」之後,老人家開始跟著志工做資源回收,參加活動,也捐款成為會員,更進一步投身志工培訓。

志工劉秀嬌回憶,當年病倒的吳大友,真是瘦弱得不成人形,從四十多公斤,陪伴到如今將近七十公斤。

從一個人到一家人

老年生活至此,吳大友坦言只有感恩;社會局在他房內裝置了一個緊急電話,只要按下鍵,就會有專人回應,好讓獨居長者的居家生活,能有更多的關心與保障;只是這緊急之鍵,他至今還不曾真正使用過。

志工劉秀嬌常打電話關心他,曾經去電幾次無人接聽,擔心地前往社區大樓櫃臺詢問,結果上樓敲門發現他生病虛弱,已許久未能好好進食……

對於「未來」,吳大友坦言沒有恐懼,因為「大體捐贈」是他對這身臭皮囊的期待與依歸;他認為「這一關」每人早晚都要面對,「到時也不必麻煩房東或里長來處理。」

老人家懇切說,他留了志工的電話號碼給大樓管理員,因為一切身後事,全權交給慈濟處理;「他們就是我的親人。」一生中歷經大風大浪,吳大友認為凡事看得開就好,「能有什麼了不起呢?當初我一個人來臺灣,老來反而有那麼多人關心……」

吳大友說,被診斷出罹患肺結核時,沒有嚇跑慈濟人,反而得到照顧,康復後他也培訓受證為慈濟人。

回憶江蘇老家的生活,父母經營布匹與餐飲生意,頗為優渥;無奈父親在戰亂中喪命,他被迫中斷學業,全校師生集體投入部隊。

母親將黃金縫入他的棉襖衣褲裏,他與老師同學搭船前往上海,不久後來到臺灣,那是一九四八年,他二十三歲。記憶中的母親容顏,就停駐在她五十多歲那年,此後不曾再有機會和母親說上話。

幾年後退伍,他在板橋及花蓮工作多年,返北開設廣告公司,也與友人在土城合資購地建房,甚至還當過鄉代表,一時之間頗為風光。

後來觸犯票據法,為脫產刻意跟太太離婚並過戶房子,不意事件後財產沒了,和前妻感情也淡了。無奈下,他隻身到臺北打工,隨後又經營自助餐生意,晚上睡在一坪多的狹窄閣樓……

九十餘載起起伏伏,吳大友淡然說,「攸攸人生,什麼才是保障?」他右太陽穴後的腦袋瓜上,有處被砲彈打到膠盔造成的傷口,儘管被大時代的無奈逼著往前走,卻也平安地活到了現在。

一般人常說老來「伴」,有人則是相互糾纏老來「絆」;老來獨居,吳大友的體會是婚姻與家庭都需用心經營,人生繞了一大圈,怎奈最終妻小都不在身旁。

人生無常,看得多了,即便生死也淡泊;人生,又要計較些什麼。他認為,「身心健康才最重要。」若失去健康,錢本身又有什麼用呢?

如今,租屋內的一點家當、如家人般的慈濟志工加上幾個朋友,就是他晚年生活的全部了;「很幸福!」因為此生雖無法圓滿小家庭,但老來卻有個關心他的幸福大家庭!

註:

「假性獨居」 的長輩, 因為名下有多名子女, 可能不符合中低收入戶等資格, 也領不到補助, 但這些長者因親子關係不好或子女經濟困難, 老來依舊無法得到妥善照顧。

獨居生活術

不求人、  勤勞動、  多動腦

口述‧吳大友 整理‧李委煌

長壽之道無他,簡單說,就是不要麻煩別人,凡事盡量自己來,不求人、多勞動、多動腦;即便老來獨居,也少外食;也不要胡思亂想、管人閒事或講人是非。

最重要的是,在有限的人生裏,尤其不要貪、瞋、癡,沒有太多欲望,每天就可睡得好。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