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到老年,一個人住 單獨 不孤獨
撰文‧李委煌 攝影‧黃筱哲
 |
九十三歲的吳大友,一個人住在臺北市大同區出租套房中。臺灣「獨居戶」人口激增,已超越兩、三人以上的家庭型態,而獨居戶中又有五分之一是銀髮者。
|
人孑然出生, 也獨自離開,
在人口高度老化和獨居戶數量高升的臺灣社會,
如何 「單獨」 好好生活, 已是多數人的現實課題。
根據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資料預測,二○二五年、也就是八年後,臺灣高齡人口將占總人口的五分之一;而這個老人數字比例,正是世界衛生組織(WHO)所定義下的「超高齡社會」(super aged society)。
今年初,臺灣的高齡人口首度超越幼年人口,「老化指數」破百。臺灣人口老化速度,堪稱世界第一,未來不用十年,年輕人可能會明顯發現,身旁長輩愈來愈多;尤其高齡化、少子化兩頭跑的傾向,更拉大了兩邊人口數差距。
除了高齡化趨勢飛快,臺灣的「獨居戶」(one-person household)也超越了所謂的「家庭戶」(family household),占了全臺總戶數的三分之一,一人生活成為當前家戶型態的「主流」;也因此近年來「一人戶經濟」崛起,個人式的消費市場趨向愈加明顯,而傳統所謂的「家庭」定義與內涵,恐怕也得重新詮釋。
 |
今年二月,臺灣超過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首次超過十四歲以下的幼年人口,人口老化指數突破一百。如何準備老後的人生,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課題。
|
若將上述這兩個社會現象連結,「既是高齡又獨居」的比例,甚至占了獨居戶中的五分之一!也就是說,平均每五戶一人居住的家庭裏,就有一戶是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輩。
臺灣獨居戶的成長跟高齡化一樣快,堪稱是迥異過往獨居概念的「新獨居時代」。如何「單獨」好好生活,已是未來多數人的現實課題。
儲蓄「人際關係」
獨居式的生活,已非年輕人所特有,愈來愈多中老年人因各種理由而獨居;不婚、喪偶、離婚、子女分家或無法撫養,是臺灣長輩獨居的四大主因。
現代社會崇尚年輕美好,對於年老的印象,似乎容易與造成負擔、沒有貢獻等負面形容連結,更別說長輩又加上獨居,讓人不免聯想老來晚景淒涼;殊不知這也是種成見。

慈濟志工五十年來陪伴過數十萬臺灣弱勢家庭,這些接受政府、民間社會福利照顧的家戶,僅有一部分是獨居長輩,足見「弱勢」和這些背景並無直接相關。
無論是基於什麼原因成為獨居戶,都不該被刻意浪漫美化或標籤醜化,一個人的生活,就跟一個家庭一般,都有許多問題需要去準備與面對。獨居戶的生活,尤其是長輩,未必跟「孤獨」畫上等號,因為一個單獨(alone)的獨居者,不代表就要活得孤獨(lonely)。
「單獨」這個字詞是美的,即是人單獨地出生,同樣也單獨地離開,它是人客觀的存在本質;但「孤獨」這詞卻是種不足或欠缺,一種主觀的負面心情,一種不圓滿的形容。
日本作家藤田孝典在《下流老人》書中,說明收入極低、沒有足夠的存款、沒有親友可以依賴的長輩,就容易陷入老後崩壞的境遇。他進一步建議,若不想落入老後貧窮的處境,就需要儲蓄「金錢」與「人際關係」,而後者的貧窮比金錢的不足,恐怕更容易讓人淪為下流老人。
每個人都難以離群索居,若不願與人互動甚至足不出戶,那獨居者就真成了人際疏離的「繭居族」了。
無論是否獨居,長輩透過參與志工組織、信仰團體或社區學習機構等,都能激化生活動力與熱情,也彷彿「融入另一個大家庭」。
 |
獨居長輩容易因為健康惡化等狀態陷落困境,慈濟志工長期關懷,適時補足社會福利所需。
|
慈濟志工中,不乏高齡者或是獨居長輩,且並非都是身體健康、經濟無虞的老年人,但投身社會服務讓早已退休甚或獨居的他們,與服務對象或志工組織產生了人際關係的連結;老年生活變得有意義、有勁而熱情,彷彿是生命的第二春。
他們翻轉「風中殘燭」的眼光,成了另類的「上流老人」──願把握身體能勞動,並珍惜可服務付出的機會,創造出「老有所用」的價值及社會。
常說「高齡化」衍生社會問題,但證嚴上人常提及,並非是老人有問題,而是社會觀念的錯誤;老人家身心健康,還能提振力量付出,不但不是負擔,而是可以藉由「社會參與」而成為社會的寶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