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慈濟月刊第577期
2014-12-24
  靜思晨語
  社論
  心靈交流道
  無盡藏
  主題報導
  大地保母
  助人線上
  人間問路
  慈善臺灣.大愛園區課輔班
  特別報導
  發現歡喜.美國
  見證人生真善美
  生命的禮物
  人醫之愛
  百川歸海
  衲履足跡
  阿板薰法香
  攝影筆記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月刊 / 第577期
  以自己為改變的媒介

值此歲末,回顧這一年,我們的生存環境出現不少新的警訊,需要每一個人認真看待,以自己為改變的媒介,建立節欲知足的新生活方式。

根據聯合國氣象組織的統計,這一年是世界氣溫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。「溫室效應」造成酷熱和酷寒的極端氣候,今年的冬天特別寒冷,北國多處已連月被冰雪籠罩,連四季如春的臺灣也感受到一波波寒流的威力,同時又面臨十年未見的大旱考驗。

在本月於祕魯舉辦的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次締約方大會」中,專家再度提出呼籲,為避免地球持續加溫受毀,資源也因過度開發而枯竭,人人都須改變生活中的行為習慣。

這些觀念已提倡多時,目前需要的是如何落實。與會的慈濟志工分享長期推動的環保工作經驗,以及天災後「安身」與「安心」的照顧模式,並強調「道德飲食」的必要──以素食來減碳,以「八分飽」的「兩分餘」,轉為助人的資源。

慈濟的模式是人人反求諸己,在證嚴上人「與地球共生息」、「疼惜大地」的號召下,許多志工不但力行儉樸生活,也持續投入資源回收工作,他們是令人禮敬讚歎的無名英雄。

例如,嘉義的劉吳金枝從養女到雜貨店與碾米廠媳婦,一生勤勉持家,更積極服務人群,不只捐錢助學、濟貧、建設慈濟醫院,也參與醫院志工、義診、環保等活動,同時盡心奉侍罹患失智症的公公。她年過八十,步履穩健,讓人難以看出膝蓋因長年勞動的磨損,早已不堪負荷,換成了人工關節。

梅山的環保志工李劉識,每天清晨四點就出門撿拾回收物,拿著手電筒照路。她就地取材,以葛藤串住鐵罐、塑膠瓶帶著走,山間小路中,叮叮噹噹的聲音伴她前行,一趟路來回需四小時。後來搬到山下居住,她仍繼續回收資源。投入環保十餘年,年逾八旬的她說:「如果大地不平安,人哪能平安?」

這些「老菩薩」說出的簡單道理,因其行動而深刻有力,足以為他人的典範。他們克勤克儉,但精神富足,反觀在當今的消費年代中,許多人往往受無窮的欲望鉤牽,喜新厭舊,始終覺得有所匱乏。

慈濟歲末祝福感恩會正在全臺各地舉行,今年以「誠之情誼人間祥兆,教之慇實造福富足」為主題,祝福人人以自己為改變的媒介,以誠、以情相互關懷,致社會於祥和;同時相互鼓勵,惜福造福,心淨知足,方得喜樂。

 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