凝駐美好記憶 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社區照護
撰文‧楊舜斌 攝影‧顏霖沼
 |
八十多歲的簡阿嬤,中度失智,
經常忘記周遭的人事物,
但某些記憶,彷彿鐫刻在身體細胞裏,
在某些情境中自然閃現。
在大林慈院失智症中心的社工師及臨床心理師的鼓勵下,
阿嬤挪出老裁縫車,俐落地將布摺疊縫合,
宛如回到當年那個有過許多學生的裁縫師傅。
當天阿嬤沒有完成任何作品,
但即使如此,也不能放棄希望,要一起留住瞬間。
|
臺灣六十五歲以上人口,平均每十二人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;
而到了八十歲,每五人就有一人得病;失智症已成為高齡社會全民課題。
找不到路回家、喊不出家人的名字、不知今夕何夕……病人失去記憶,家屬承受失落。
如何預防與應對,我們準備好了嗎?
前一秒鐘你還嚷嚷著:「我喜歡喝這碗湯,幫我打包回家。」但下一秒,你發現自己坐在一臺車上,手裏拿著一袋不曉得是什麼的湯湯水水,好奇地問隔壁的乘客:「這是什麼,我怎麼會有這東西?」
無法連貫的記憶,甚至短暫到難以形容;只是走出門口、上個車子,記憶就已被洗了牌,甚至連看圖照抄自己的名字,都無法做到……
幻想、健忘重複循環
失智者家屬難為
「有時候我出去工作,她會在家裏偷煮飯,一天就煮了三大鍋;偶爾還會藏起來,直到發臭了,我們才發現。」家住雲林縣北港鎮的黃燕飛,母親已是中度失智,雖然如此,但外出行動、與人溝通,看起來都很正常;如果沒有仔細觀察,可能很難發現她已有失智症狀。真正會發現問題的,只有朝夕相處的家人。
黃燕飛無奈地說,有次堂弟氣呼呼地對他說,你怎麼不給媽媽吃飯?問清楚後才發現,原來是媽媽跑去向堂弟告狀,已經三天沒有吃東西,快餓死了。
母親其實是吃過飯,卻忘記了,經常無限制地進食,家人只好在用餐後把食物藏起來。母親也曾一天餵食家裏飼養的狗二十多次,讓三隻狗兒差點撐死。
談起母親罹患失智症後的改變,黃燕飛表示,一開始只是覺得母親怎麼總是問:「吃飽沒?」不然就是偷偷說某某人好像偷了她的私房錢。但如果仔細比對推敲,就會知道這根本是無稽之談。然後慢慢地演變成自言自語,甚至對著家人口出穢言。
「幸好我媽擔心家裏遭小偷,所以不會亂跑。」黃燕飛慶幸,母親雖然幻想很嚴重,但至少不用擔心她走失。這家人的遭遇不是個案,而是全世界失智症患者及家屬的縮影。
左為正常人大腦,右為失智症患者大腦。透過腦部斷層掃描圖,可以發現失智症患者的腦部萎縮,多處空洞,導致記憶不連貫甚至消失。
(圖片提供/大林慈濟醫院)
失智症候群
進行中的世界大事
失智症,已經不是罕見名詞,大多數人能信手拈來一些常見症狀,像是迷路、忘記時間等等。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(ADI)在二○一五年發布的報告,全球失智人口已有四千六百多萬人,平均每三秒新增一名失智症患者;預估在二○五○年,失智人數將高達一億三千萬人。
這些人數,等於一個日本的人口,或是五點六倍的臺灣人口;更令人擔心的是,這個疾病難以治癒;從一九○六年被發現至今,醫界仍無法找出特效藥,僅能靠加速神經傳導的藥物,讓早期失智的症狀較不明顯,但本質上還是持續的退化。
失智症雖然不會直接導致死亡,卻會讓患者的生活品質、免疫系統、運動能力等各方面下降,間接造成死亡;在美國,甚至將失智症類型中比例最高的阿茲海默症,列為十大死因第六名,可見其危害。
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患者,平均餘命統計為八至十年;如何在這期間內將失智的危害降到最低,保有他們正常的生活能力,將病程濃縮至最後半年才發作,一直是全世界在努力的目標。
認識失智症
失智症主要分為退化性與血管性兩類。退化性失智症,以阿茲海默症(Alzheimer's disease)最為普遍,主因是腦細胞有不正常蛋白質的堆積,侵犯海馬迴、額葉或顳葉等區域,造成正常細胞消失。
血管性失智症,則是如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,腦部血液循環不良造成腦細胞死亡;如果針對疾病治療,有較大的進步空間。
兩種失智症類型,比例約占六比三,剩下的一成則是外傷、營養失調、新陳代謝異常等因素引發。
|
雲嘉老化嚴重
大林慈院成立失智症中心
二○一六年六月,內政部公布全臺人口老化指數統計,嘉義縣再度奪冠,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輩,占全縣人口數百分之十七,遠高於全國平均值,雲林縣則次之。根據嘉義大林慈濟醫院的統計,就診病患高達四成是六十五歲以上長者。而老人愈多,代表潛在的失智症患者也多。
二○一一年,甫接任大林慈院神經內科主任的曹汶龍,看到門診為數眾多的失智長者,很多都是很嚴重了才來就醫,家屬也已束手無策。曹汶龍說明,失智症和年老退化不同,失智症患者除了記憶力退化,還會有認知功能退化、空間感退化、運動能力退化、社交功能退化。舉例來說,老化可能會忘記某事,但事後會回想起來,但失智是完全忘記自己曾說、曾做的事;因此患者常常會聽不懂別人的話,甚至個性像是變了一個人。
失智症不可治癒,但是可早期發現,向健保局申請用藥,病人生活品質會比較好。曹汶龍深感失智症在雲嘉地區是個必須被正視的問題,大林慈院失智症中心二○一二年九月於焉成立,並開設失智症特別門診;成員包括曹汶龍,及個案管理師劉秋滿和臨床心理師許秋田。
為了找出社區潛在的失智症患者,掌握治療良機,曹汶龍和許秋田經常到社區拜會鄉、鎮長,期待爭取公部門的協助,深入社區活動進行篩檢。
團隊同時也與慈濟志工密切合作,在雲林、嘉義、臺南、高雄等地舉辦「失智症關懷志工培訓課程」,指導種子志工認識及使用「AD︱8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」,能隨時在社區活動中為民眾進行簡單篩檢,鼓勵極早期失智症患者及時接受治療。
在曹汶龍的積極推動下,二○一三年與嘉義縣衛生局合作,將AD︱8篩檢納入各鄉鎮的複合式篩檢項目之一。
曹汶龍表示,以往失智症病人被家屬帶到醫院時,從門診、臨床心理師進行認知測驗、電腦斷層與抽血檢查,再經過健保局審核使用藥物資格,跑完流程往往得歷經數月,進出醫院不下五次,讓許多症狀還不明顯的早期失智症病人卻步,不願就醫。
為了改善這個問題,失智症中心設置如同VIP通道的檢查模式,可銜接社區篩檢,讓失智症病人及時診斷、早期治療。
同時將臨床心理師帶到第一線,當進入社區做失智篩檢時,立即替異常的長者做檢測;如果確認有認知功能障礙,再透過家訪讓家屬了解,並聯絡失智症中心排檢;當病人第一次到醫院,馬上接受電腦斷層與抽血等檢查,第二次到院即可取藥,大幅縮短就醫繁瑣的過程。
|
大林慈院失智症中心門診,曹汶龍主任(右)和來看診的長者親切打成一片,年紀相仿的他傾身靠近,傾聽病患與家屬每個問題。
|
藥物治療的同時
在彼此生命中作伴
大林慈院失智症中心也推動病友會暨家屬支持團體,包括醫師、護理師、營養師、物理治療師、社工、志工等成員。
劉秋滿原本在病房擔任護理師,認為自己照顧老人家的經驗十分豐富,然而真正進入到失智領域,才發覺沒這麼容易。「長輩都不睡覺要怎麼辦?」面對家屬的提問,劉秋滿直覺回答:「是不是白天睡太多?」她後來才明白這是失智者退化的過程,而這種「精神行為症」正是令家屬負擔最大的地方。
「正確的做法,是增加病人白天的活動量,並且加上抗神經疾病的藥物。」劉秋滿如今能輕鬆回應家屬的各種問題;但她說,其實同理心和傾聽反而比較重要,因為提供了方法,醫師也開了藥,但現實有很多情況是醫院無法介入的,適當地傾聽家屬吐吐苦水,反而是對他們最好的幫忙。家屬支持團體活動中,彼此交流照護經驗,相互扶持,也是種喘息。
家訪也是失智症中心的另一特色,這是不計時間成本的關懷。每週四,是社工師張益榕固定的家訪時間,她習慣每次去拜訪兩戶人家,一新一舊,新案是確認他們是否需要進一步治療,舊案則是關心他們在家裏的活動情況,生活起居是否有困難。不少失智長輩並未與子女同住,而是由外籍看護照顧,更需要社工師關注。
|
每週四下午,失智症中心社工師張益榕家訪;雖然一趟只拜訪兩戶人家,但往往耗時許久,因為每次的訪視都像是第一次,畢竟失智症患者難以維持記憶。
|
張益榕分享,家訪讓她真正知道對方的需求。有次來到一位中度失智的阿嬤家裏拜訪,聊天時,她發現阿嬤以前是一位裁縫高手,講著講著,阿嬤把她當成客人了,要幫忙她選衣服;她就順著話,陪伴阿嬤回憶那個她最輝煌的時候;雖然這個夢在阿嬤想畫設計圖時終止了,因為阿嬤發現自己畫不出來……
「我曾懷疑做這工作究竟能看到什麼,這些老人家真的有希望嗎?」張益榕說,後來她體認到,也許不能改變一直下滑的記憶,但能夠做的就是去愛他們。
建構防護網
從醫院走入社區
從門診、病友會、成立失智症中心,再到社區篩檢,團隊還出版失智刊物供家屬參考;但執行成效最令人驚豔的,是社區「記憶保養班」的成立。
二○一四年七月,政府正視長照問題,衛生福利部於全臺開設二十二個長照樂智社區服務據點,大林慈院失智症中心在眾多醫院中脫穎而出,取得嘉義縣唯一的名額,在溪口鄉游東村成立「樂智學堂」,每週兩堂課,提供長者認知訓練、體適能帶動等有助於延緩失智的課程;在眾人的努力下,甫成立一年就被評定為特優據點。
 |
在記憶保養班的一角,臨床心理師仔細地替長者進行智能測驗,評估病情。
|
失智症中心接著在嘉義縣民雄鄉大崎村、三興村及慈濟臺南佳里聯絡處成立「記憶保養班」;二○一五年十月,又新增梅山鄉、慈濟北港聯絡處、佳里區漳洲里三個據點,並接著在溪口鄉溪東村成立「老玩童健腦長壽訓練班」。二○一六年年初,在高雄慈濟人醫會的協助下,於高雄靜思堂與高雄楠梓區開課;至今全臺已有十個記憶保養據點。
每個據點平均有二十多位失智長者,總共有兩百多名學員;這也象徵著兩百個家庭的維繫,因為很多家屬的辛苦一直沒有被看見。黃燕飛的母親,後來也成為記憶保養班的學員,從一開始得用拐騙的方式,到現在樂於參加課程。黃燕飛說,母親最大的改變就是重新出現的笑容,而家人對於疾病進程也更為了解,遇到狀況時不會無所適從,甚至可以事前準備,也比較能調整自己的心態。
為臺灣失智症長輩
|
失智症中心的社工師,不時穿梭在每位阿公阿嬤身邊,像孫女一樣撒嬌,刺激老人家的反應。
|
勾勒完整照顧模式
從週一到週六,大林慈院失智症團隊幾乎都在社區奔波,鮮少有時間休息,尤其是在高雄記憶保養班成立初期,曹汶龍與許秋田常常開車南下替志工上課,回程時兩人往往累到打瞌睡。
所幸在慈濟基金會補助下,失智症中心二○一六年申請到五個人力,有社工師、臨床心理師、護理師、行政人員,可以深入社區經營。最重要還有位專職司機,可以載著他們走入偏鄉家訪,再也不用擔心忙碌一整天後的交通問題。
「希望深耕這十個據點。」曹汶龍說,如同慈濟的國際賑災原則,失智症中心與社區的合作也是把握「重點、直接、尊重」,更重要的是「永續」,每個據點都有他們各自的特色與志工團隊,而非醫院單方面來推動;期待他們能成為避風港,讓長者進步,讓家屬紓壓,在這邊只有歡笑的記憶。
失智症早期徵兆
‧記憶力減退影響生活
‧計畫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
‧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
‧對時間地點感覺混淆
‧難以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之關係
‧言語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
‧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回頭尋找的能力
‧判斷力變差或減弱
‧從職場與社交活動中退出
‧情緒和個性改變
民眾可上網使用「AD-8 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」(註)檢測,如有就醫需求可掛號「神經內科」或「精神科」門診
註:所謂「AD-8」,AD是Alzhemer's Dementia阿茲海默症的簡寫,8是8個日常生活的認知功能。(資料來自社團法人臺灣失智症協會)

|
照顧者腦筋急轉彎
對於失智症患者來說,「沒有退步就是進步」;
對於照顧者而言,也是「腦筋急轉彎」的訓練,
不要總想著他為何都沒有變得更好,
因為失去的不會回來,更重要的是,留住他還有的功能。
 |
 |
 |
 |
 |
 |
 |
 |

小洋想了一個辦法,在所有插頭貼上「媽媽不要把我拔掉喔」貼紙
|
繪圖/大林慈濟醫院公共傳播室黃淑婷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