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慈濟月刊第600期
2016-11-25
  靜思晨語
  社論
  心靈交流道
  無盡藏
  主題報導
  大地保母
  特別報導
  助人線上
  高雄志工人物誌
  書摘
  同個屋簷下
  寰宇慈濟
  慈善國際‧印尼
  靜思精舍生活禪
  健康百寶箱
  聞法札記
  生命的禮物
  百川歸海
  衲履足跡
  真情映像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月刊 / 第600期
  隱藏的實存
撰文‧林美容(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)

儒家說「良知、良能」;道家說「道」;
佛家說「佛性」;耶穌教說「愛」……
這些都是人人本具,卻隱而不顯的生命實存。
能加以妙用的人,往往也就體現了生命的光輝。

 

許多人從小就對生命懷抱著終極探究的意趣,生命從何處來?又將往何處去?

生命存在的意義,有些人在古聖先賢的哲語裏找到答案;有些人在現實人生的折衝當中領悟生命的道理。年輕的時候,很容易在古聖先賢的話語找到生命的指引和方向;年紀漸增,方曉生命的基調與路徑大半是天定,或是前定,小部分才是人生旅程中,自我與這些個天定或前定衝撞的結果。

哲學家是對生命及其現象進行專業思考的人。「我思故我在」的存在哲學,當屬哲學家的宣稱;對大多數的人而言,「活到死、做到死」說不定才是生命的情狀。人們身口意的造作與作工有很強的慣性,哲學家只不過大半以意為前導,而一般人只不過比較服從身體的慣性。

細思起來,身、口、意不只是煩惱的淵藪,也常是牢籠與桎梏。意識型態很容易成為意底牢結;身體的慣性,常常讓人過於放縱或懈怠,要不就把自己綁得太緊;而自己嘴巴說出來的話,先衝撞到的總是自己。

這樣的身、口、意自然作不得我們生命的憑依,但是我們可以逆向操作──立功、立言、立德。但是什麼東西在指引人們趨向超越性的正向發展呢?

儒家說是良知、良能;道家說是「道」;佛家說是「佛性」;耶穌教說是「愛」……這些都是人人本具,卻隱而不顯的生命實存。而發現並理解其奧妙與奧祕,並加以妙用的人,往往也就體現了生命的光輝。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