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雲的每分每秒
撰文‧黃筱哲、蔡瑜璇 攝影‧黃筱哲
臺南市 蘇玉雲

下午的陽光毒辣,尤其是在八月酷暑,攝氏三十多度的炎熱高溫直叫人吃不消。在臺南頂美環保站只見一人忙進忙出,一會兒搬玻璃瓶分類,一會兒將塑膠袋晾乾,接著拿起掃把打掃環境,儘管汗水早已溼透上衣,她似乎沒有打算停歇。
她就是人稱「阿雲」的蘇玉雲師姊,不到一米五的嬌小身軀,做起事來相當俐落,待人也很親切。不論您在哪個時段走進環保站,玉雲師姊總像螞蟻雄兵一樣來回搬運、整理。更令人佩服的是師姊每天清晨三點就出門收回收物,直到晚上七點多才離開環保站,一天有四分之三的時間都在做環保,相當勤勞精進。
十多年前,師姊因家庭問題而陷入苦境,在先生及志工楊桂花師姊的鼓勵下,開啟了做環保的因緣,也逐漸解開心結,讓她體悟到人生要把握機會做有意義的事。
投入環保後,師姊因長年搬運重物,再加上骨質疏鬆而導致脊椎日漸彎曲,但是她的體內卻有著一股堅強堪忍的力量,令人尊敬。那微駝身軀與任勞身影早已是眾人心中的「阿雲形象」。
親像阿母任勞怨
今年六十一歲的玉雲師姊,接下環保幹事的重任已有七年多。環保幹事主要負責推廣環保教育,統籌規畫環保站的大小事。在旁人眼裏這是一份既沒有薪水,又勞心勞力的苦差事,師姊卻甘願承擔,身先士卒。
當環保車將各定點的回收物送至環保站,一袋袋混雜各類的回收物,需交由環保志工再進一步做細項分類。玉雲師姊為了讓每天到來的環保志工有舒適的環境可工作,每天下午她要先將環境打掃一番,並將回收物資做初步的歸類,甚至還得要張羅環保志工的早餐、點心、茶水,盡可能地照顧每位志工的身與心。世界上有一種工作是每日超時加班,沒有升等加給,卻仍毫無怨言——那就是母親。玉雲師姊正是以母親的心,全然的布施,做在最前線,守到最後面。
即使是母親,面對日復一日擺在眼前的家事也會有疲倦的時候,更何況玉雲師姊一人身兼數職,幾乎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沒得休息,就連農曆大年初一也得到環保站,有時累到回家走上樓梯的力氣都沒有,或者全身筋骨痠到無法伸展時,就得靠消炎藥才能繼續做下去。
從半暝做到天亮
三、四年前,玉雲師姊觀察到在返家的路上有許多海產店、碳烤店、酒店及PUB等場所,這些店家常有許多空玻璃瓶卻無人回收,於是師姊興起回收玻璃瓶的念頭,一一詢問店家得到認同後才開始回收。
凌晨兩、三點是玉雲師姊一日的開始,此時她已經起床,騎著一輛五十西西的機車從家裏出發,穿梭在闃黑的街道。由於玻璃瓶笨重,體積龐大,往往收一店家的空酒瓶就使機車滿載,所以師姊得先一一載到臨時集中點,稍晚再由師兄開環保車一併載回環保站。從黑夜到黎明破曉,十多趟的來回搬運,我們一次的跟拍經驗就覺得十分辛苦,卻是師姊每天的固定行程。我們不禁問師姊,都不會累嗎?如果遇到颳風下雨時怎麼辦?師姊的回答,令我們大為意外,她說:「除非是機車被強風吹到無法騎,才會暫停。」
在做回收的過程中,空氣中不時散發出濃烈刺鼻的酒臭味,只見師姊徒手撿拾酒瓶。師姊說因長年做環保,她手掌的皮早已磨得又薄又細,只要稍微用力磨擦就很容易脫皮,而脫皮後就會磨到肉,因此會非常疼痛。我們聽了很心疼,她卻開玩笑地說:「像冬天乾燥,我雙手的皮都來不及長出來用了!」
作夥來回收酒瓶
在臺南頂美環保站,還可以見到幾位師兄主動分擔回收玻璃瓶的重擔,他們之中有老闆、警政退休,以及過去沈迷於酒精等不同職業背景的人,無不是被玉雲師姊犧牲奉獻的精神所感動,因而投入環保的行列。
玉雲師姊很感恩現在每天凌晨固定有師兄開著環保車,從不同路線回收玻璃瓶,讓她減輕不少壓力。待曙光乍現之際,就是各自回到環保站的時刻。將滿載的玻璃瓶卸下之後,緊接著另一組志工,得將一袋袋的空酒瓶依照不同顏色進行分類,玻璃瓶在陽光照射下閃爍著不同光彩,正是所有志工的心血結晶。其實玻璃瓶的回收並不被人看好,因為回收變賣後的價格低廉,廠商回收的意願低,所以這些不要的玻璃瓶自然被視為垃圾丟棄,殊不知送至垃圾場焚燒,將會影響焚化爐的壽命。光是在頂美環保站裏,平均一天回收的空酒瓶就高達一噸至二噸之重,換算下來一天大約將近四千支的空酒瓶被丟棄,可想而知全臺灣加起來的廢棄酒瓶數量何其驚人!

感恩貴人來相挺
其實幾年下來,玉雲師姊的壓力並未減少過,天天十幾小時如此勞動,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再怎麼有心,難免也會遇到身心疲勞的時候,師姊總是咬著牙根撐過去。雖然目前的人力仍然吃緊,但玉雲師姊只要想到有人願意共同承擔,而不是只有她一人孤軍奮鬥時,就會比較有動力繼續做下去。
那天與師姊聊到過程的甘苦與辛酸時,她笑著說:「自從承擔環保至今,彷彿老了幾十歲。以前自己都是愁眉苦臉,但只要想到要接引更多志工,就會開始轉念要面帶微笑。為了一件好事,我要堅持一生!」看似輕鬆的一段話,卻透露出背後的艱辛難耐,若不是具有超凡的意志與堅定的心念,一般人還真不容易做到!在此以最誠摯的心感恩環保志工蘇玉雲師姊的無私付出,真是以身作則的人品典範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