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慈濟月刊第600期
2016-11-25
  靜思晨語
  社論
  心靈交流道
  無盡藏
  主題報導
  大地保母
  特別報導
  助人線上
  高雄志工人物誌
  書摘
  同個屋簷下
  寰宇慈濟
  慈善國際‧印尼
  靜思精舍生活禪
  健康百寶箱
  聞法札記
  生命的禮物
  百川歸海
  衲履足跡
  真情映像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月刊 / 第600期
  不再讓家人流淚
撰文‧鄭雅嬬 攝影‧顏霖沼

 

重返昔日藏匿吸毒處所,鐘烱元若有所思來回尋梭,像是正與過往幽魂凝望對話。往事並未久遠,然也漸湮於荒漫之中。

一旦染毒,你會六親不認,
毒癮像萬隻螞蟻在身上咬,承受不了;
人家笑我沒用啦,是吃藥的,
差不多三天好光景而已;
但我堅持到現在,會持續下去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——鐘烱元

午後的高雄豔陽正烈,熱氣蒸騰、汽機車川流不息的大馬路旁,想消暑的客人陸續地來到鐘烱元的豆花店喝涼飲、吃甜品。三年來,豆花店兩旁的商家不停更迭,然而他的店經過數個寒暑仍屹立不搖。

店內牆壁上貼著獎狀和寫有祝賀語的紙條,桌面還有數張剪貼護貝起來的媒體報導──這不是豆花店獲獎的獎狀,也不是推薦豆花的美食新聞。

而是鐘烱元六度進出監獄後,以更生人的身分進校園與學生分享人生故事的感謝狀,還有記錄他在回歸社會後,重新做人的點滴歷程。

鐘元現在頻繁地跟著慈濟高雄反毒團隊走進校園現身說法,希望讓學生遠離毒品誘惑;他的努力與用心受到校方頒獎肯定。

 

走錯路,回頭太難

 

現年四十三歲的鐘烱元,從十七歲到三十九歲,進出監獄共六次。在國中時期是愛玩不愛讀書的學生,好奇的跟人學抽菸、吃檳榔,打架鬥狠,經常被學校記過處分。

升上高中後開始碰毒品,青春歲月自此變了調。未成年的他,吸毒被警察抓到,被判保護管束,進入少年監獄,期間總共在兩間學校來回轉學六次,高中讀五年才畢業。他並沒有因為入獄而學到教訓,仍舊偷取家中值錢的東西變賣,持續地買毒。

退伍不久,他從事開板車的工作,日夜顛倒,有次要開夜車北上送貨,途中為了提神而吸毒,反而精神恍惚,在山上翻車。目不識丁的母親接獲消息,心急如焚地隻身北上,一路靠著問路找到醫院。

大難不死的他並未記取教訓,還是受毒癮所控制;二十六歲結婚後,育有一雙子女,但婚姻僅維持七年。他從未盡到做父親的責任,孩子交由雙親幫忙撫養,兒女從不喊他一聲爸爸,甚至因他而在學校飽受異樣眼光。

深似黑洞的毒癮噬去他的良心,月入三十萬仍入不敷出,他偷走母親的積蓄,變賣房子、車子等值錢的東西,還變本加厲染上一級毒品海洛因,最後禁不住藥頭的遊說,走上販毒這條險路。

「二十多年來,哥哥從不跟我說話,家人也已經絕望。」他始終記得,傷心的媽媽雖然萬念俱灰,還是放不下他,瞞著家人來探監,給他零用錢,以淚洗面。

看著白髮蒼蒼的母親,他不是沒想過洗心革面,重新做人。「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,結果那家公司有個阿婆是我的鄰居,她向老闆說了我的吸毒前科,工作就沒了。正途走不下去,我只好再走回頭路。」這次服刑長達兩年八個月。

六度進出監獄後,鐘元經營豆花店,賺錢比起過去辛苦,卻覺得分外踏實。他與同是更生人的慈濟志工相知相惜相互勉勵,也曾在大愛劇場「等待天光」中客串演出獄中生活

監獄門外,等待的人

鐘烱元最後一次入獄是在屏東監獄,家人已經絕望不再探監。當時他因緣際會參加慈濟每週一次在獄中舉辦的《法譬如水:慈悲三昧水懺講記》讀書會,開始認識慈濟志工蔡美惠和徐雲彩等人。

獄中長日漫漫,起初他只是抱著打混心態而來。「我特別喜歡聽美惠老師分享佛法故事,她說的內容我都聽得進去,慢慢地我開始明白因緣果報的觀念。」有次,他獲知媽媽住院接受手術治療,赫然意識到媽媽已經不像往常那般健康。

「我在獄中什麼都做不了,美惠老師就建議我茹素,將功德迴向給媽媽,結果媽媽的身體真的開始好轉。」鐘烱元在讀書會期間學習到靜思語「行善行孝不能等」,聽師兄姊分享:「世上沒有壞人,只有做錯事的人。」他開始懺悔往昔過錯。

但是鐘烱元內心仍有存疑,「我們沒有血緣關係,我又是一個前科這麼多的人,慈濟怎麼可能接受我?」

直到二○一三年,他服刑期滿,從屏東監獄出獄那天,看見高雄慈濟志工楊九如在大門口迎接,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,他才相信志工的真情相待。

楊九如陪同他先後到屏東靜思堂和高雄靜思堂,在諸多志工的見證下,長跪在佛菩薩面前發願痛改前非。

同是更生人、如今在開豆花店的楊九如,深知更生人重返社會的不易,積極地在鐘烱元位於橋頭的老家附近,尋覓適合開豆花店的店面,先簽好合約,又買下相關設備,再帶他來看環境,告訴他:「以後就作夥做豆花。」

「他怕我找不到工作又走回頭路,自掏腰包幾十萬幫我開店,他說錢的事不要擔心,以後生意做起來,再按月還錢給他。」有時當月生意特別好,楊九如也不跟鐘烱元多收,要他老老實實的慢慢賺慢慢還。

深受毒癮控制無法自拔的日子裏,鐘烱元在一次開板模車送貨途中,依賴毒品強打精神,卻導致精神恍惚發生車禍翻覆,險些喪命。(相片提供/鐘烱元)

 

賣豆花,或賺大條的?

親人原本都抱持著半信半疑的觀望態度,後來店內生意忙不過來,姊姊也主動來支援,哥哥幫他付清楊九如代墊的開店基金,爸媽和孩子午後或放學後也會到店內;豆花店成為家以外一家人團聚的地方。

未料,當時豆花店隔壁有間檳榔攤,表面上是賣檳榔,私下卻在交易毒品,鐘烱元做生意時經常可以看到他們在買賣毒品,「我心裏其實有點不平衡,毒品每一筆交易額可能有上萬,但是我豆花一碗賣二十五元,一天要舀幾碗才賺得到?」

偶爾也有過去的「同學」回來找他一起去「賺大條」的,然而他隨即轉念,出獄時發願守好本分,不離正軌,「我寧可一瓢一瓢的舀豆花,甜湯一碗一碗賺,人生簡單比較快樂。」久而久之,「同學」不來找他了,隔壁的毒窟也在警方接獲檢舉後,被取締清掃。

三年來,鐘烱元每天利用豆花店開張前,到住家附近的慈濟環保站參與資源回收,他深刻地體會到,「能夠彎得下腰做環保,做其他事就不怕被打敗。」

他賣豆花維持生計之外,也堅持將自身故事分享給更多人,把握時間與高雄慈濟反毒團隊進入校園宣導,並且到監獄與受刑人分享自己由迷轉悟的故事。

他回想一開始說起往事時,講得零零落落,一方面是記憶力因為碰毒過後而退化,另一方面則是「覺得見笑,不光彩的事歹勢說。」

「但是多講幾遍後,就比較平常心,把握每次懺悔的機會;而且一定會提到慈濟和慈濟人,因為這是我改變的起點。」

這段時間,他接受媒體採訪和拍攝的邀約,總計不下十次。儘管每次媒體訪問或監獄分享,難免會被詢問同樣的問題,或是遇到類似的流程,他總不嫌煩地一說再說,「在監獄裏繞了一圈,現在出來了,我要不斷地說自己過去的故事,每說一次就是一次懺悔。」

幾個月前,豆花店附近的派出所警員主動跟他下訂單,請他固定送甜品飲料過去。「原來有個警察在我去學校反毒時聽過我的故事,或許有在觀察我,幾次下來互動得很好,他們就很支持我。」

鐘烱元是家中老么,母親特別疼愛,雖然痛心他誤入歧途,卻從未放棄他;終於等到兒子重生向善,她的喜悅溢於言表。(左圖相片提供/鐘烱元)

為家人,回頭不遲      

鐘烱元出獄不久,當時就讀國一的女兒,錄了一段影片替他加油打氣:「爸爸繼續加油!我和弟弟都會支持你。」他很欣慰孩子在「爸爸」這個角色缺席的日子裏,都很上進自愛,不用他擔心。

今年初,鐘烱元順利受證為慈誠隊員,楊九如、徐雲彩、蔡美惠等陪伴過他的慈濟志工皆到場祝賀。楊九如說:「烱元給我的感覺是,他答應我的事都有做到,我們就只是陪在身邊,改變真的要靠自己。」

鐘烱元出獄當天,楊九如陪著回老家,「他的爸媽原本要請我喝茶,我當時就把杯子交給烱元,請他跪著向爸媽懺悔、奉茶。」後來,鐘烱元每晚侍奉父母喝茶,久而久之,兒子也開始效法,主動向他和阿公、阿嬤奉茶。

鐘烱元說,自己走正途最大的動力是為了家人,「做慈濟以後,我的家人都會理我,重新享受天倫之樂。」哥哥開始跟他說話,孩子接納他,父母也不再為他流淚。

他將以自己的故事為例,告訴獄所內那些離家愈來愈遠的「浪子」,「行善行孝不能等,家人和志工永遠都是支持的力量。」

今年一月,鐘烱元在高雄靜思堂受證為慈誠隊員,親朋好友前來祝賀;他感謝這些出現在生命裏的貴人,也期許自己成為其他受刑人和更生人的貴人。

 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