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慈濟月刊第600期
2016-11-25
  靜思晨語
  社論
  心靈交流道
  無盡藏
  主題報導
  大地保母
  特別報導
  助人線上
  高雄志工人物誌
  書摘
  同個屋簷下
  寰宇慈濟
  慈善國際‧印尼
  靜思精舍生活禪
  健康百寶箱
  聞法札記
  生命的禮物
  百川歸海
  衲履足跡
  真情映像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月刊 / 第600期
  阿嬤的想望 臺南 ‧ 仁德區
撰文‧方玉葉 攝影‧郭美秀

 

阿嬤艱苦扶養四個孩子長大,
原本以為苦盡甘來,沒想到老來喪子;
她不曾向人喊痛,但兩個孫女感同身受,
認真學習、自動自發,不讓阿嬤操心。

距離新芽獎學金頒獎典禮仍有半個月,臺南仁德區陳麗祝師姊和幾位訪視志工,專程到中洲里案家拜訪,邀請獲得「學習領域獎」的小淨、小萍姊妹來領獎。

陳麗祝很讚歎這一對孝順的姊妹。她回想二○○九年莫拉克風災後,有人向慈濟提報,住在鐵道邊的一戶人家淹水,住著三位嬤孫仔和身體不適的長子;當時姊姊才上國小六年級、妹妹剛上四年級,她們的阿嬤到附近工業區回收資源,每天早出晚歸很辛苦,要把二兒子往生後留下來的這對孫女養育長大。

從那一天訪視後,志工每個月會前往她們家探視;八年來,彼此非常熟悉,每次見面像朋友般聊聊生活瑣事,也讓阿嬤的「心苦」,有了透氣的窗口。麗祝說:「兩姊妹一直很乖,會幫阿嬤做家事、整理回收物。阿嬤年輕時很苦,老來又喪子,傷心鬱悶很長一段時間;現在兩個孫女已經上高中職,阿嬤漸漸展開笑顏。」

拚老命 堪得住

「我嘸想望啥,只希望他們乖乖大漢、認真讀冊就好啦!」阿嬤含辛茹苦養大兩個孫女,沒有什麼要求,只求一家人平安度日。和志工談話時,看見有人載塑膠袋來,丟進了牆內,阿嬤說,最近回收的價錢跌很多,「大家都撿其他卡有價錢的,但我什麼都撿……」

阿嬤說,先前發生車禍,被撞到的右邊肩膀還在痛。「有去找醫師看嗎?」「有喔,半年還是在痛。」她又摸了一下膝蓋,最近兩隻腳也不太舒服,「走起路來飛飛浮浮的。」她邊說邊指著前方一條約有一丈半長的四角方形廢鐵條給志工看,「那一支鐵,我用摩托車拖回來的。」

志工睜大眼睛,心疼這位已經七十多歲、身材瘦小的老人,每天清晨三點出門去工業區,在工廠清理出來的廢棄物堆中,找尋她要的「黃金」,載回來養活生病的長子和孫女們。

「說我早,還有一位八十歲的比我卡早去撿。因為兩點多,垃圾車就開始來收垃圾,如果等到天亮才去,整個工業區的垃圾都被載光了,還能撿到什麼東西。就是要拚早拚晚的,有時候會撿到晚上九點多才進門。」

阿嬤有一臺電動三輪車,有時候也騎摩托車出門撿回收,後面綁拖著一臺推車,超載著物資回家,再載去賣給回收場。志工關心問著:「為什麼不請回收商來載?」阿嬤說:「自己載去賣,價錢多一點,就能多存給家人生活的費用。」

阿嬤的回收車,不只載著一家的溫飽,也載著姊妹倆長大。下課回到家,姊姊放下書包,立刻餵貓餵狗,再把阿嬤載回來的整車回收物卸下來。姊姊在忙了,妹妹也過來幫忙,這是兩姊妹的默契;然後,再各自去整理屋子和洗衣服,晚餐後輪流拖地、洗碗。姊姊說:「平常阿伯會煮晚餐,我做完家事,先去睡覺,清晨三點起來念書;妹妹則是拚到午夜才上床。」

平常假日,別人家孩子的休閒生活也許很精彩,但姊妹倆知道家中的環境必須與阿嬤勤儉過日,書讀累了,就用少許零用錢去買拼圖或紙雕工藝品來當娛樂,卻從中做出美輪美奐的藝術作品,也做出興趣和歡喜。

 

姊妹倆和七十多歲的阿嬤一起整理回收物。

 
清寒路 相依偎

阿嬤把自己這一生的艱苦故事,說給志工聽。

「我是做人家的媳婦仔(童養媳)的。結婚後,人家是嫁尪,我是賺錢給他花。像牛一樣,什麼都做:削甘蔗、擺麵攤、做小工,一天二十四小時像陀螺,但錢都沒看到,不但被拿光還負債,常被揍,到最後連丈夫都給人家了。」

聽到阿嬤傾訴的聲音變調了,姊姊趕緊將衛生紙遞過來,讓阿嬤擦去這一生乖舛命運,和十幾年來為照顧她們姊妹,吃盡千辛與萬苦汨出的苦澀淚水。路燈斜射過來的燈光,照到阿嬤還餘留著溼潤的眼角,淺笑續說著這一生遇人不淑的命運。

阿嬤育有兩男兩女,女兒外出工作與結婚;長子在二十一歲生病,四處求醫甚至問神拜佛,花光了錢,病情都沒有起色;次子的媳婦生下兩個女兒就離家,阿嬤透早出門撿回收物,但還是一個小時回家一次餵小孫女喝奶。如此勤儉累積加上借錢,才能買了一塊地蓋房子,不用再到處租屋。

本來以為苦盡甘來,沒想到老來更煎熬。次子認真上班,「但他生病了,怕我煩惱都沒說,有一天打電話回來說:『我很不舒服……』送他去醫院時,血滲透了床單,真的很心痛。」兒子瞞著病情,不敢告訴苦了一輩子的娘親;出院後急著工作攢錢,因為他們的房子遭人貸款,法院要來查封拍賣才知道自己原來已經負債。

兒子從發病到往生,只有短短十八天,讓阿嬤傷心欲絕,但想到兩個孫女和體弱的長子,她咬緊牙根,彎下腰撿回收,努力鞏固一個溫暖的家;默默承受命運安排,不向人訴苦。幸而,兩個女兒很相挺,日子才過得下去。

長期陪伴她們的陳麗祝和蔡林梅香說:「當時兩姊妹年紀小,雖沒能有充足的物質生活,但知道要認真讀書,讓阿嬤不用煩惱和擔心。」姊姊會當小媽媽管妹妹,兩人偶爾口角,但都是她們成長過程中的插曲,一家人相依偎,單純過日。

姊妹倆奮發向上,用優異成績回報阿嬤養育恩情;也各有專長,計畫大學之路。志工協助提報申請「新芽獎學金」的「學習領域獎」,鼓勵她們的學業表現;阿嬤則期待她們將來有能力了,把得到的愛心再去幫助別人。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