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慈濟月刊第600期
2016-11-25
  靜思晨語
  社論
  心靈交流道
  無盡藏
  主題報導
  大地保母
  特別報導
  助人線上
  高雄志工人物誌
  書摘
  同個屋簷下
  寰宇慈濟
  慈善國際‧印尼
  靜思精舍生活禪
  健康百寶箱
  聞法札記
  生命的禮物
  百川歸海
  衲履足跡
  真情映像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月刊 / 第600期
  三十至三十一日 慧命之源

10/30~31《農九月‧三十至十月‧初一》

【靜思小語】去除煩惱,得見自性;顯發智慧,通達萬理。

傳續法種

《法華經‧信解品》窮子喻──

窮子自小走失在外流浪、行乞,數十年後流浪到家鄉尋求生計,看見長者的大宅豪華富麗,卻不知道是自己的家,反而還自慚形穢、心生畏懼而欲逃離。

長者認出孩子,知道他早已習慣窮苦生活,一時無法接受事實,便教人扮成窮苦工人接近他,邀他一起到大宅做粗工。待窮子適應大宅內的勞動生活後,長者也穿著破衣接近,以長輩的身分循循善誘,引導窮子深入大宅處理工作,學習待人處事、開闊眼界,了解大宅裏的寶藏。

直到長者老邁時,深覺窮子已歷練成為承擔重任之人,便向大眾表示,窮子就是自己走失許久的孩子,並將家業付託。

桃竹、中彰投、宜花東培訓慈誠委員「尋根暨精神研習」圓緣,上人開示,佛陀以「窮子喻」指出,人人本具與佛同等的清淨智性,只是久受無明覆蔽,迷失本心而於六道中顛沛流離。「佛陀視眾生如自己的孩子,在自己老邁時,也欲將大宅裏的寶藏傳給我們。人生無常、生命有限,但是佛法永恆。接觸佛法、走入菩薩道,就要把握因緣,承擔起佛陀的囑託。」

慈濟以臺灣為起點,半世紀以來,已踏上九十幾個國家救助苦難,上人期勉,還有更多的國度,要由世世代代的慈濟人繼續付出。「現在是傳承法脈宗門的重要時刻。期待人人重視法、深入法,將法『化入骨髓』,身體力行傳承佛法。」

天災人禍並起,佛法描述的「壞劫」如今現前。天地不調,追根究柢為人心不調。「驚世的災難,要起警世的覺悟。大乘佛法是救世良方,持經入人群,教富濟貧、濟貧教富,廣播愛的種子,及時淨化人心,才能轉暴戾為祥和,讓世間平安和樂。」

上人重申「慈濟人間路,悲心菩提道,喜法入經藏,捨得能靜思;法脈傳慧命,宗門造福緣」,囑咐師兄師姊精進聞法並身體力行,在人群中發揮慈、悲、喜、捨四無量心,在生活中散發道香、德香,度化、接引眾生。

廣結善緣

知名作詞家莊奴老師十一日於重慶逝世,享壽九十五歲。為紀念莊奴老師一生用歌曲教化人心的奉獻,感念其創作四十多首慈濟歌曲,昨日於雙和靜思堂舉辦感恩追思音樂會。

上人與莊奴老師的家屬、學生談話時回憶,老師與慈濟結緣於三十周年前夕,當時老師來精舍參加志工早會,並將聽到的開示內容與志工分享化為歌詞,創作出志工們耳熟能詳的「竹筒歲月」、「想師豆」、「擁抱蒼生」等歌曲。

老師八十多歲參加培訓,九十歲受證慈誠,年年回精舍過年。上人感恩表示,老師與慈濟結下清淨的無上善緣,和海內外的法親牽繫了「覺有情」的菩薩長情。

上人勸慰家屬,老師此生踏實、圓滿,桃李滿天下。「他帶著身為慈濟人的使命,布善種子、廣結善緣,所說、所傳的都是慈濟法。相信他心無罣礙,也會乘願再來度化眾生,所以要歡喜祝福。」

法入心髓

與美國翻譯團隊談話,上人指出,佛法傳達「慈悲等觀」的精神,接受佛法教育,就能油然而生慈悲心,平等愛護、包容一切眾生。慈濟「四神湯」──知足、感恩、善解、包容,就是出於佛教的慈悲精神。

「人心『知足』,則惜福少欲、樂於分享,且付出無求,還『感恩』別人接受自己的幫助。能尊重、愛護人,就能寬諒與『包容』;遇到逆境、與人意見不合時,就懂得『善解』。」上人表示,佛教強調的慈悲,並非對於個己,而是無私地付出。簡單的八個字蘊含了深刻的道理,要法入心並且實踐出來。

佛法深廣,但所有法理都涵蓋了「六度萬行」。上人強調,佛陀說法四十二年後「開權顯實」,是將佛法濃縮為精髓,就如骨髓占人體分量不多,卻能造出全身所需的血球細胞,此即《法華經》的特色──含融萬法,取之不盡。

「法髓是慧命之源;《法華經》是佛法之髓;而《無量義經》則是《法華經》的精神旨要。」上人指出,《法華經》是應娑婆世界所需而救拔眾生苦,是每一尊佛到人間說法度眾必講的一部經。

在西方社會傳法不易,須先深入法脈宗門精神,才能貼切翻譯、傳達慈濟精神。上人教眾以適應西方人的詞彙取材《無量義經》內容,作為英語的培訓內容,觀機逗教,讓不同根機者皆能聞法受用。

「眾生皆有與佛平等的智慧;佛法教眾生去除煩惱、向內啟發自性,當清明的本性智慧顯現,就能透徹宇宙萬理。」

修福持慧

彰化九十八歲的蔡寬師姊,七十多歲認識慈濟後,天天樂於投入志工,老年生活亮麗而充實。三十一日早會,上人讚歎師姊老當益壯,歡喜付出,持續發揮身心良能。

新聞報導,臺灣民眾退休年齡較日、韓、歐美等許多國家提前。上人表示,自己天天感到時間「來不及」,勉眾珍惜時間、把握健康的身心,利益眾生,提升生命價值。「只要發心、起於行動,行善沒有年齡的分別;即使自工作崗位退休,也可以將長年累月培養的工作能力,轉為無私奉獻的大愛良能,發揮人生的價值。」

今年歲末祝福主題為「修福,粒米藏日月;持慧,毫芒有乾坤」。上人與文發處同仁談話時表示,「一粒米中藏日月」,蘊藏著深層的愛。「慈濟功德會從發放白米開始,一粒米都不捨得遺漏,點滴惜物,累積成救助苦難的力量。慈濟人的愛是『無緣大慈』,有充分的愛而無私付出,就是修福。不輕視一粒毫芒種子,從小處用心體會法理,就能得見乾坤奧妙,發揮良能利濟眾生。」

 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