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六日 慈眼視眾生
10‧26《農九月‧二十六》
【靜思小語】盡己所能為眾生付出,苦既拔已,復為說法。
凡夫心、菩薩心
高雄一位黃先生,經歷失業、孩子往生、妻子離異等挫折,開始居無定所,在街頭流浪四年,後來因重病被送醫治療。當地慈濟志工接獲通報後,緊急前往醫院關懷,並在他出院後協助安排住處、辦理社會補助,引導他做環保志工。如今他生活回歸正軌,也在慈濟大家庭找到親人般的溫暖。
「一念失意,心靈愁困;一念愛心,社會祥和。」早會時間,上人肯定慈濟人長年累月在社會角落關懷貧病苦難,並在協助安頓生活後,接引他做志工,日日聽好話、做好事,改除習氣、發揮良能。
「藥師佛發十二大願,即是希望眾生皆平安、沒有缺陷,所需不虞匱乏;雖人間難以求得毫無缺陷,但既然發心立願行菩薩道,就要生生世世恆持努力。」
成為行善助苦的人間菩薩並不難。上人勉眾培養慈悲心,學習佛菩薩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的精神,發心立願,平等視眾生,盡己所能地付出,而且「苦既拔已,復為說法」。
真實法,真實行
北京大學樓宇烈教授月初來臺參加慈濟論壇時,再三肯定慈濟以「行善濟世」讓佛法走入人間、流傳後世,為當代佛教指出一條明確、寬廣的道路。上人與志業體主管談話時指出,「慈濟立宗,是全球慈濟人扎扎實實走出來的,所做皆是真實不虛。」
上人表示,靜思法脈、慈濟宗門是依循佛陀教法而開展,但有獨特的法脈思想。「慈濟是『以事顯理』,應大眾根機而救拔苦難,用貼近人間生活的方式而說法、傳法。四大志業、八大法印,法理、事相齊全,這是法脈宗門的可貴之處。」
以慈濟在中國大陸貴州扶困為例,二十年來,幫助窮鄉遷村、建校,許多家庭已從一貧如洗轉為小康富裕。不只改善困苦者的生活,更轉化了無形心念。
慈濟人慈悲等觀,無所求付出,也在人群中修除自身煩惱習氣,用愛弭平人心怨恨,促使社會祥和。上人表示,「『淨化人心、祥和社會、天下無災難』,是全球慈濟人的共同目標。慈濟將精神理念化為行動,顯於事相;每一件人間實事,都是慈濟的歷史,能與法理相互印證。」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