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慈濟月刊第600期
2016-11-25
  靜思晨語
  社論
  心靈交流道
  無盡藏
  主題報導
  大地保母
  特別報導
  助人線上
  高雄志工人物誌
  書摘
  同個屋簷下
  寰宇慈濟
  慈善國際‧印尼
  靜思精舍生活禪
  健康百寶箱
  聞法札記
  生命的禮物
  百川歸海
  衲履足跡
  真情映像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月刊 / 第600期
  貢寮的女兒 賴玉梅
撰文‧李委煌 攝影‧黃筱哲

步伐快速的賴玉梅,二十多年來關懷貢寮家鄉的慈濟照顧戶;身著藍衣白褲的志工走在藍天白雲下,是當地弱勢家庭熟悉的一道人情風景。

 

 

走入日常安靜的貢寮,
這是賴玉梅的家鄉;
她用心傾聽,
隱藏在山巔水湄的暗角絮語……

 

提起貢寮,一般人會聯想到已封存的「核四廠」或每年萬頭鑽動的「國際海洋音樂祭」;它位於臺灣最東北角,面積占新北市的百分之五,人口卻僅有千分之三;地廣人稀,對城市人來說也頗為僻遠,若非有北部濱海公路的開闢,否則出入交通相當不便。山海間一望無盡的蜿蜒道路,是騎士眼中的競車天堂,每逢週末假日,重機一輛輛呼嘯而過。

在貢寮土生土長的慈濟志工賴玉梅,過去於學校服務時,曾有同事被分發來此,竟在三更半夜裏溜走了……「這裏太安靜了,沒辦法待下去啊。」這即是外人眼中的貢寮。

今年六十四歲的賴玉梅,老家在貢寮龍崗村,民風保守;身為么女的她,國小畢業時,吵著非升學不可,母親拗不過,只好遂了她意,她也成為那個年代全村唯一就讀初中的女孩。

許多村民不識字,賴玉梅不時義務為他們寫信給親友,幫忙看看民間互助會的金額數字。曾經,有村人服藥自殺,迢迢送往醫院後,醫師竟輾轉打電話給賴玉梅,希望她能去看看所服用的藥物名稱,無奈上面寫的是她不懂的英文;「那時我就想,長大後若有能力,一定要多為鄉親做點事。」

後來,她成為慈濟訪視志工,在貢寮關懷弱勢家庭二十多年,履行著少女時的那分心願。

賴玉梅身材纖瘦、弱不禁風,年輕時即有志助人,勇氣、毅力完全不輸一位大丈夫。穿上旗袍「柔和忍辱衣」,在胸前別上「佛心師志」,她(右)在一九九四年初受證,成為貢寮地區的第一位慈濟委員。(相片提供/賴玉梅)

 

不做表面功夫

二十多年前,賴玉梅第一次到花蓮慈濟醫院當醫療志工,所關懷的對象是一位年輕帥氣、輪廓深邃的原住民;他服毒自盡,是個單親家庭的孩子。「長得很好看、四肢也健全,為什麼想不開?」人生平順的賴玉梅感到驚訝。

翌日前往病房探望,見那年輕人精神挺好,她也跟著鬆了一口氣;不意,第三天這個人竟然往生了!「那時我好難過,對人生感到很不解……」

那次的經驗衝擊,延伸提醒了賴玉梅一件事,就是一個人的外表可以很亮麗、很陽光,但很可能他內心有說不出口的苦悶積鬱;因此若想真正深入助人,就需要積極地去傾聽、觀察並了解他背後造成苦難的種種因素。

醫療志工初體驗,教會了她這二十多年來的助人細節,提醒她在訪視弱勢家庭成員時,要更細心、貼心地去看見問題癥結。

助人之路行來既顛簸也不舒適,但她恆常走入貧病孤老甚或不堪的環境,不計時間陪伴,其中有許多人就是貢寮鄉親。

賴玉梅坦言,剛開始也很害怕髒臭,但接觸久了就「豁出去了」,漸漸不在乎了,甚至進一步把這樣的服務項目,變成人生的責任與使命。

賴玉梅一眼深度近視,瞅著案家名單或義診資料,然後領著外地志工前往各村探訪弱勢家庭,或是接送行動不便的老人家往返義診。

隨時接受挑戰

無論是陰雨綿綿的冬日,或是動輒逾攝氏三十五度的炙夏,賴玉梅與志工每月例行在貢寮訪貧關懷;所陪伴的好幾戶人家,甚至已經互動十多載。

隔代教養的林阿嬤和孫子們,與志工相識十二年;阿嬤的兒子早逝,媳婦涉案服刑,這對年輕的夫婦染毒,志工最心疼的就是三個由阿嬤獨自扶養的孫兒。如今,老么已是大學生,相較起當年小學生模樣,志工也頗感韶光飛逝。

賴玉梅慨嘆,貢寮隔代教養的家庭不少,「年輕人到外地工作,無法照顧孩子,送回貢寮給長輩來帶。」老人家的身體若尚健康,還能勉強看顧,但生活教育部分就很難說了;也有老人家罹患慢性病,自身都乏人照料。

洗腎多年的阿澤,右眼失明,左眼視力微弱,領有極重度殘障手冊;志工除了關注他的健康狀態,更鼓勵他別掛慮孩子們的學費問題,政府會補助,若有不足之處,慈濟也會伸援。志工心裏明白,像阿澤這樣長年接受社會福利照顧的家庭,孩子的教育才是一家人未來的希望。

接著來到阿條家,只見老母親在家;「還有沒有喝酒、吃檳榔?」「有改啦,沒吃那麼多了啦!」賴玉梅提醒阿嬤,要做阿孫仔的典範,「氣色若好,人就會愈來愈古錐!」現場一陣笑聲,也惹來鄰人好奇。離去前,志工再次提醒阿嬤,這次帶來的天然洗衣粉,可別當成奶粉來沖泡。

老游患有痛風,平日也有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,賴玉梅叮囑他要勤快做些簡單的運動;也提醒就讀護理科的女兒,發揮專業關心老爸的健康。而劉阿嬤的孫子有智能障礙,賴玉梅請阿嬤不忘帶著他外出散步,別總是關在家裏才好。

賴玉梅長期走訪的照顧戶約有二十戶,每家人的狀態各異,不僅定期補助生活費用,志工每月訪視告一段落,會簡單討論,有哪個家庭需要調整每月補助金額,或評估房屋破陋是否有修繕必要。

有人觀察到,曹伯伯家得添購風扇;有人則說下次要帶些衣物去阿宏家,因為他又變胖了……每一次的家訪,志工都會有些新發現、新挑戰,也會積極去解決。

貢寮區年輕人外流嚴重,慈濟志工年齡也普遍偏高,每月仍勤勉走訪弱勢家庭、發掘新個案。

 

把醫療送上門

新北市貢寮區僅一萬三千人口,根據統計,因為年輕人嚴重外流,年逾六十五歲的長輩占了五分之一,老化程度已達所謂的「超高齡社會」標準,更明顯反映在就醫問題上。

賴玉梅說,貢寮的澳底保健站,以她熟悉的眼科蔡醫師為例,一個月才一天門診,且當地幾乎沒有中醫診所;偏鄉醫療資源有限,交通不便,長輩求醫多半是搭公車或找人載往衛生所。若要去趟大醫院,早年無論是去基隆或臺北,都需要更長的車程;二○一四年年底通車的基福公路,大幅縮短了前往基隆就醫的時間。

北區慈濟人醫會的醫師、護理師及藥師志工,定期來到貢寮為老弱鄉親義診,已持續近十五年。貢寮區幅員遼闊,聚落分散而非群集,若要讓有醫療需求的村民得到幫助,事前的規畫頗需當地志工費心安排,包括每次活動前發宣傳單、邀約村民、定點義診、動態往診路線等。

「不去邀請,長輩不一定想來,寧可忙勞務或待在家中。」賴玉梅很清楚,只要還可以忍,長輩往往不愛就醫,身體不適就吃成藥,雙眼模糊就點眼藥水……因此,賴玉梅經常「專車接送」,主動關懷、守護鄉親的健康。

在民風純樸的貢寮,賴玉梅比較牽掛的是有些弱勢家庭中,成員罹患精神疾病,但因為缺乏病識感,或者是家人束手無策,未能送醫治療。志工會從旁提醒,有時也陪伴他們到醫院看診,一來控制病情,再者也能取得殘障證明,申請社福補助。

關懷你的鄰居

賴玉梅從雙溪初中畢業後,離開貢寮來到板橋工作,同時就讀商職夜間部,接著到臺北商專附設空專補校進修;「全村就我讀初中,不敢再給家人負擔了。」父親在她成長過程中逝世,媽媽耕地種菜養家,一家人生活清苦,但不感覺貧窮。

二十歲時,賴玉梅進入貢寮國中服務,為了配合來自澳底、福隆、龍洞、馬崗等地的學生搭車返家,每天下午三點半後她就準備下班。一位同事建議單身的她說:「你應該可以再多做一點事。」鼓勵她為「慈濟」勸募善款做好事。

一九九二年,她舉辦慈濟茶會,邀請慈濟委員前來分享;當時她擔任婦女會常務監事,於是找了幾位對宗教有興趣的朋友來參與。天氣很熱,澳底國小的活動場地也沒冷氣,儘管兩百多位來賓幾乎是揮汗捧場,但許多人在活動後紛紛加入慈濟。

也在那一年,賴玉梅開始隨著來自臺北的資深訪視志工,深入貢寮訪貧。為了熟悉這些弱勢家庭的正確處所,賴玉梅在下班後或利用假日先行開車探路;她發現有時門牌差個幾號,可能距離就相差許多,甚或在下一座山頭。在偏遠的吉林村山上、或是雙溪最深處的泰平村,那些地方人跡罕見,想問路也看不到人,即便問了後也不一定尋得著,更讓她深感人間仍有暗角,需要有心人關注。

積極也要隨緣

賴玉梅身材纖瘦,看起來弱不禁風;她性情緊張謹慎,做事手腳動作快,讓人難以想像,她的右眼近視高達一千兩百度。她習慣獨來獨往,有時幾個人一起走路,腳長的她一會兒才發現,朋友已被她遠遠拋諸後方。

鄉下人常有的純樸、不爭、低調等性格,也反應在她做人做事風格上。個性急,責任感重,她總是忙著要完成手邊事務,對於工作升遷則隨順而無企圖心;二十多年來的志工任務,她也抱著這樣的心態。

六十多歲的賴玉梅單身,自學校退休後沒有經濟壓力,沒有一己的家庭煩惱;她認為,儘管自己的人生平凡有限,但訪視中,弱勢家庭生活形形色色,或因經濟拮据而憂苦,或身心長年受疾病所拖累,無限拓寬了她的見解與體悟。生活可以平凡,生命卻可因「愛」而展現非凡。

 

 

Q&A  口述‧賴玉梅 整理‧李委煌

▎訪視志工 賴玉梅  ▎

一九五三年出生;一九九四年初受證慈濟委員
訪視資歷:二十四年
訪視祕訣:關懷弱勢家庭,不是扮演「非我們不可」的助人者角色,而是用心陪伴,不去計算成效。愈深入生命,愈感覺人生冥冥之中有各自該走的路。

不談績效,也沒有得失

問:有句俗諺「可憐之人必有其可恨之處」,挑戰了人們對於弱勢者付出同情心。您是否有類似的訪視經驗?

答:獨居於貨櫃屋的簡先生,與家人失聯;我們關懷他時,他因病重住院,需兒女出面簽字。我們輾轉找尋,好不容易在臺中的山上找到他的女兒。

談話時,女兒幾次泣不成聲,原來,簡先生常毆打子女和太太,嚴重的家暴問題導致妻離子散。我們感受得到她對父親的怨恨,但她也看到我們與她的父親素昧平生,卻多方設法幫忙,於是答應出面處理,後來她的弟弟也願意去探視。

簡先生有中低收入戶資格,看護費用有補助,期間產生的經濟困難,慈濟也伸援補足。我們還是希望他在晚年時,能與家人和睦相處,減少遺憾。

對他的子女而言,以前的爸爸很可恨,但現在很可憐。他曾經對家庭不負責任,但身為志工的我們,並不能著眼於過往,任他病痛呻吟。

在現代社會,難免會有鄰人或親友,抱怨志工為何要去幫這些人,認為他們是咎由自取;但就像醫療是救人為先,慈善也是以安頓苦難者眼前基本生活需求及病痛治療為先,而不是評價過去。

阿澤右眼失明且洗腎多年,因無法賺錢養家而感自責;賴玉梅關懷他健康狀況、為他打氣,也不忘鼓勵長年照顧他的妻子及三個孩子。

 

問:慈濟在貢寮的關懷對象,不少是長輩;老人家多半有自己習慣的生活模式,如何讓他們得到照顧?

答:曾經有人提報我們關懷一位獨居老伯,他的性情封閉,住在貢寮的山上;我開車前往時,一路顛簸,很難想像老伯平日都是步行走進走出,實在很佩服。

後來,他的房子毀損,但捨不得花錢翻修,反而去借住別人家的雞寮;他生病時,村長送他下山就醫,往生後我們也才知道他並不缺錢,甚至將存摺印章都藏在雨鞋裏。

就一般人想法,老人家可以在貢寮街上租房,有左右鄰居關心也比較好。但在訪視經驗中,確實有些人習慣離群索居,選擇與社會隔離,這也是我們要尊重的生活方式。只是說,人一旦老了、病了,加上又獨居在偏遠地區,就會比較辛苦;慈濟這幾年不間斷地舉辦醫療往診,也是希望多少能照顧到他們。

 

問:慈濟慈善關懷很重視教育,如何鼓勵孩子們持續升學?

答:低收入戶子女就讀公立、私立學校,政府都會補助註冊費,還另有提供生活費,補助金額與範圍都比過去寬鬆許多;所以只要孩子有意願讀書,一般就學應該都不成問題;慈濟也會關注學童家庭狀況,補助註冊外的不足部分,例如宿舍、制服費用等。

站在志工立場,我們會希望弱勢家庭的孩子們以求學為重,不受家境影響,而是擁有更上一層樓的機會;若高中畢業後沒意願升學,我們也抱著行行出狀元的心情予以祝福。

我們投注時間與心力長期陪伴,不代表可以介入他們的價值選擇。因為沒有慈濟志工陪伴,這些弱勢家庭成員,依舊是按照往常生活著;頂多只能說我們的出現,或許能改善一些他們的生活或精神品質,而不是扮演那種「非我們不可」的助人者角色,或是非要他們做到什麼程度。

 

問:當弱勢家庭的想法跟助人者不同,如何繼續互動?

答:我們陪伴阿貴一家人,已經十多年;他有兩位兒女都領有殘障手冊,每天就窩在山上的家裏,哪兒也不去。我們觀察,孩子們還是擁有潛能,所以鼓勵他們融入社會;曾經帶著阿貴的兒子去基隆一處資源回收場工作,讓他慢慢地與外界互動,但做了一個月就打退堂鼓,後來我們又陪他去應徵機車行學徒,沒多久他與師傅口角而離職。

我們盡量設法,改善他的社會適應力;也勸他即使被老闆責念,其實也是一種學習。反而是他的父母會說:「不去也沒關係啦,我們也不差這一碗飯……」我們感覺父母是太過度保護了,讓孩子缺乏磨練成長的機會。不過,我們還是會自我調適,畢竟志工能做的就是用心陪伴,而不是去計算「成效」。

 

問:助人時,過度涉入或隔岸觀火都不妥,如何能找到平衡點?

答:曾經個案罹患重病,我們好言相勸陪伴就醫,他就是不肯,甚至說重話要脅我們。當然,性格如此固執,我們難以幫忙他改變現況與習慣,陪伴起來也是很無奈;不過,我們不會放棄,還是會去家裏走走,了解生活近況及家庭問題,並試著幫忙解決;也讓他們訴訴苦,情緒來時有個傾訴對象,因為有時候連他們的親友也感到疲累或麻痺,沒有心神再去照顧了。

這樣的「陪伴」,能改善的幅度很有限,但至少是我們還做得到的。要改變一個人、一個家庭並不容易,我們只是提供一些參考選項,適時給予鼓勵與支持,讓他們有信心繼續走下去;至於是否想轉變自己的人生、是否願意扛起家庭責任、能不能接受建議在生活上做出調整,還是取決於他們自己,我們最起碼要做到尊重。

此外,到弱勢家庭訪視時,難免會吃閉門羹;一般來說,鄉下人常是門不閉戶,但我們拜訪時對方卻緊關門窗,無論如何敲門呼喚,對方就是不願意開門。每個月訪視時,也不一定能事前聯絡上,有時候對方臨時外出打工,關懷撲空,我們也習以為常,不會因此感覺挫折,而是平常心地另外找時間再來拜訪。

弱勢家庭的探訪、評估、補助、陪伴等,每個環節都需要團隊的智慧與力量。貢寮區的社福、醫療資源有限,慈濟志工跨地區結合人力,攜手一起關懷在地鄉親。

 

問:老、病、殘,往往造成生活困境,單身的您,是否會擔心自己的晚年無人照顧?

答:無論是否結婚,我覺得對於年老,人人都要有所準備與規畫,但也要認知,不是所有事情都能如意或掌握。

有人會說,佛教談因緣,似乎太過被動,現代社會需要的是主動計畫,但人生世事真的很無常。有天,我如往常準備早餐,心急著吃完後要趕快出門,結果用刀不慎,切斷了中指兩根筋,頓時血流如注;趕緊到澳底保健站求助,醫師建議我去大醫院,我搭計程車到基隆長庚醫院,傷口縫合了許多針,復原後還必須復健。小小的意外,讓我痛了一陣子。

長期接觸弱勢家庭,傾聽他們遭遇的變故,我更加感受到,人生許多事無法依計畫來進行。反而在愈深入生命後,我感覺人生在冥冥之中,各自都有一條路要走。

單身與婚姻,各有優缺點;重點是既然選擇單身,就要多想想單身的好處,而不是患得患失。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