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慈濟月刊第569期
2014-04-25
  靜思晨語
  社論
  心靈交流道
  無盡藏
  主題報導
  人間問路
  大地保母
  助人線上
  天涯共此情.多明尼加
  出版書訊.地球村系列
  見證人生真善美
  我在現場.印尼
  同個屋簷下
  祝福快遞
  晨鐘起.薰法香
  發現歡喜.天津
  生命的禮物
  百川歸海
  衲履足跡
  攝影筆記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月刊 / 第569期
  點唱人生主題曲
◎撰文.李委煌 攝影.黃筱哲

音效震耳的KTV裏,張連為每個包廂取名為「和氣」、「感恩」、「包容」等,自己更身體力行這字字箴言。

經營KTV的張連,不想只帶給鄉親聲光娛樂,

「我希望大家生活過得好,也願意去幫助需要的人。」

他苦苦摸索,終於找到一條可行的路,

正值盛年,卻把善事當正業,

「有人說我傻吧,但我情願做這樣的傻子。」

 

二○一四年新年第一天遇上週三,也是天津薊縣慈濟志工的例行環保日;他們沒有因此改期或取消,入夜後如往常在這個小區前空地架起回收瓶罐的宣導海報,鼓勵鄉親做資源回收。

天津冬天嚴寒,大家都待在有供暖的室內,戶外人煙稀稀落落;志工張連的家,離這個回收點約十來分鐘腳程,無論天氣冷暖或人多人少,他都一定會放下手邊事趕過來,「畢竟人家拿電池、瓶子過來給慈濟,都是一次的善念發心啊。」張連認為,若志工少來一次,就會讓人少一次做好事的機會。

晚間九點左右活動結束,戶外氣溫已漸趨攝氏零度,張連、劉月紅、楊春紅等幾位志工,又再轉往當地一間KTV「續攤」開會。一、二樓包廂傳出陣陣歌唱聲,他們幾人則在三樓包廂討論起幾天後的「貧困學生獎助學金及冬令發放」活動,商量分組人數及車輛調派。為人母親的劉月紅說,她常來這裏開會或是參與讀書會,若帶著孩子時,就放他在一樓櫃檯做功課。

約四、五坪大的包廂,角落堆著資源回收物,架上有多本慈濟刊物,牆上還貼著慈濟海報;不僅如此,店入口的櫃檯旁,貼著「求福不如造福」等靜思好話,一、二樓的五間唱歌包廂,門上分別標示著知足、感恩、善解、包容、和氣的名稱,看上去很不像印象中的KTV……

原來,薊縣志工張連,就是這家KTV店的老闆。

不同於隔鄰包廂高歌相聚,薊縣志工把握晚間空檔,討論貧困生的助學金及發放事宜。

不拚生意,賺得心安

 

薊縣,是天津市北部的一個山縣,距天津市區車程至少兩個小時,娛樂不似大都市多元,能開懷唱歌的KTV自有它的客群。

「早些年,只要買個可播放光碟的VCD,再搭配音箱、麥克風,就能在路邊做生意了。」斯文規矩的張連,看起來完全不像經營KTV的人;從路邊一首歌幾塊錢到擁有自己的店面,張連的KTV就是個單純適合親友、同事聚會的場所,迥異於坊間一些沾染聲色的店家。「怎麼KTV會經營成這樣呢?」有人一口咬定他生意做不久,但他與太太經營這間店已十多年了。

過去店裏一樓是開放式的唱歌大廳,就像臺灣的卡拉OK店一般;八桌的客人龍蛇雜處,輪流上臺忘我高歌,酒後打架鬧事情況並不少見。「從酒瓶、棍子到後來的亮刀拿斧,真是愈來愈恐怖了!」張連覺得這樣實在提心吊膽,遂在四年前將一樓大廳改裝為包廂,至少不同路人馬能各唱各的。

如今來店裏唱歌泰半是熟客,比起過去也許利潤較少,但張連寧可生活踏實點,少賺點無妨,畢竟只是生意,何苦賣命?

以前只要客人愛唱,他們甚至清晨才打烊,現在張連和太太反而常將生意推出去;例如他們會勸客人早點回去,免得讓家人為他掛心;若客人晚上十一點後才來,他們甚至會柔性「勸退」。「錢不用拚命賺,一家人夠用就好。」張連也感恩太太認同他的觀念。

 

店裏這間兩、三坪大小的房間,是張連的工作室;在兼顧生意同時,他更利用電腦網路號召網友一同行善。

摸索行善,心嚮往之

 

儘管長年經營娛樂場所,但其實張連內心一直有個想法:「能否做點啥的來改變這社會?」

幾年前聽聞朋友學佛後的改變與分享,他對佛法產生興趣及嚮往,希望能更深入佛法的理解與實踐;隨順網友建議,他學習誦經持咒,然後也組織同好,花錢購買魚龜放生到水庫或湖裏。

二○一○年四月,他不經意聽聞到「道是行的,德是做的」這句話,於是上網搜尋此語出處,因緣巧合地聯結上介紹慈濟的網站,從而讓他接觸到知行並重的佛教團體——慈濟。

「歸根究柢,佛法還是得去『行』,再有善心善念,不去實踐也是枉然。」張連在網路上看到慈濟在世界各地所做善行,「雖不能至,心嚮往之」,他想或許可學習、模仿慈濟做事的方式,於是他邀約網友一起淨山做環保。

張連的家,就在薊縣知名的府君山旁,人來人往挺熱鬧;猶記第一次活動有十多人參與,但畢竟彎腰撿垃圾不是件光鮮事,他邀來的朋友在遇見熟人時,竟手足無措地躲進樹林裏怕被瞧見;也有人到了集合現場後,卻窩在車裏遲遲不敢出來。

隔月再一次的淨山活動,參加者更少了,張連隱約覺得,這樣下去好像起不了作用;雖有心付出,卻總覺得做得很茫然。

同一年,他輾轉認識了住在天津市區的臺商慈濟志工羅美華,得緣參與六月天津慈濟「萬粽一心」活動——包製素粽做慈善義賣。活動地點位於天津市區,上午七點多集合。那時津薊高速公路尚未開通,張連擔心錯過人生第一場慈濟活動,摸黑搭凌晨三點多的巴士趕往。

看到那麼多人溫馨迎接,包粽現場分有感恩、知足、合心等組區,連中午用餐都有行儀規矩,離開時還有人為他們準備了水果點心,張連感覺這個團體頗有文化內涵;第一次的慈濟經驗,給他留下很深刻的印象。

那一年接下來的天津慈濟活動,無論是讀書會、靜思書展等,張連一個都不想錯過;家住在離市區兩小時外的山區,這分不畏車程辛苦的拚勁讓其他人看了也很驚訝。不到兩年,他就穿起慈濟志工服,加入慈濟委員、慈誠隊員行列。

有別於張連的中規中矩,太太賀文傑給人感覺亮麗時髦、談吐大方,個性而幹練地支撐起店面的經營,護持張連安心出門做慈濟,「我個性很獨立,張連忙慈濟後,只好更獨立了。」

去年天津志工圍爐活動,當天下起了大雪,所有薊縣志工都取消行程,但在太太的支持下,張連包了出租車,抱了準備好的花捲,獨自前往天津市區,「都答應大家了,不去不好意思啦。」

張連個性客氣低調,行事卻有自己的堅持;淨山活動若沒什麼人來,他還是會準時出現等候,「要是有一個人來呢?」偶爾,讀書會只剩自己一人時,他會靜靜收看大愛電視臺節目當成自修;總之,他認為「活動可以人少,但不要輕易喊停」。

為參與慈濟活動,張連頻繁往返天津市區及薊縣。去年底天津歲末祝福,他摸黑晨起趕搭巴士,一早準時出現在活動現場,一一彎腰招呼蒞會民眾。

山城碼頭,心靈靠岸

 

以前的張連,就是守著KTV店面,生活規律簡單;加入慈濟志工後,他有機會就往天津、北京、河北的淶源、易縣及長春等地面洽活動,甚至來到臺灣參與慈濟營隊,學習慈善工作。

張連常趕搭清晨班車到天津參加慈濟活動,然後還比市區志工提早抵達現場;羅美華說:「他推著我們往前跑,我們也不敢懈怠了!」

基於求知、求法若渴之心,張連什麼都想學習,很希望能將慈濟慈善的理念與做法,好好帶回薊縣生根落地。在他的帶動下,目前薊縣約有社區志工四十人,每週都有環保、淨山、讀書會等活動,每月也有敬老院關懷。

二○一一年五月,張連一樣藉由網路力量,號召許多有心人淨山;這次活動讓公安人員知道了,數人連袂來到張連店裏,希望他能取消類似的聚眾活動。「怎麼辦?大家都請好假、排出時間了……」不得已,只好上網公告取消;「有網友說我沒信用、是個大騙子,還因此退出了網路社群。」張連無奈說。

儘管如此,那天雖飄著小雨,張連還是「小規模地」和十多人去淨山;其中也有公安人員同行,直到確定這些人「真的只是在撿垃圾」後,才默默離去。

薊縣是個山縣,張連的KTV店名卻叫「碼頭酒吧」,原來是取其人來人往及心靈依靠之意。偶爾,張連聽到客人在店裏聯繫朋友:「我在那個……感恩包廂啦!」熟客對此「莊嚴」的包廂名稱,早已見怪不怪了。張連感覺,許多事都是潛移默化的,偶有客人聚會唱歌時起口角,就會有人指著包廂名稱說:「要和氣啊!」

幾年來加入慈濟志工,張連跟過去飲酒作樂的友人漸行漸遠;不久前,兩位舊友來店裏找他喝酒,「他們非要我喝不可,否則就是不給面子!」張連只能一直婉拒,終究是讓朋友敗興而去;無奈的張連默默承受,因為過去自己與友人聚會,的確也是飲酒盡興方歸。

有人好奇問張連,今年才三十八歲的他,花那麼多心思在薊縣推動慈濟,到底想從中得到什麼?「我希望大家生活都過得好,也有能力去幫助需要的人。」張連的回應,就這麼單純簡單。「有人說我傻吧,但我情願做這樣的傻子。」

薊縣慈濟志工頂著冬夜凜冽風寒架起瓶瓶罐罐做道具,幫助鄰里了解可回收的資源,帶動大家從生活中做起。

 

 

從去年開始,張連偕薊縣志工走入校園,提供獎助學金給數十位成績優異的貧寒高中學生,陪伴他們安心讀完高中甚至考取大學。

慈濟志工白敬偉說,幾年前他找了許多網友做慈善,包括回收二手衣、關懷山區貧困戶,而張連就是其中之一;有次張連邀請他參加慈濟感恩茶會,他受到志工那種溫柔、微笑、和諧的氛圍所感動,之後跟著投入慈濟。「因為有了張連,讓慈濟有緣來到縣裏。」兩年來,白敬偉觀察,儘管張連經營KTV,卻是睡得晚、起得早,時時精力充沛。

茹素近五年的張連總是覺得,真正的生活幸福,不一定需要很有錢,反而許多有錢有閒的人,更容易因此染上惡習。「能否對社會做些什麼,我覺得才是更有意義的人生。」相較起過去有心卻茫然,張連笑說,現在他已經找到回家的路了!

志業心比事業心強的張連,感恩太太對他的體諒與支持;夫婦倆認同並非賺很多錢才是幸福,以平常心邊顧店邊做志工,也體悟到知足最大富。

 

 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