醒覺護地球
去歲至今氣候異常甚於往年,二三月的歐美仍有暴風雪,寶島的晚春,氣溫可驟降十度以上。根據聯合國「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」(IPCC)今年最新報告,如果全球再無法抑制溫室氣體排放、減緩暖化,現有的飢荒、洪災、熱浪將繼續惡化。
氣候變遷小組主席語重心長指出:「這個地球上沒有任何人,可以躲過氣候變遷的衝擊。」其影響將普遍、嚴重且不可逆,明顯造成糧食短缺、傳染病發生。
這是與我們生命息息相關的警訊,而非科學理論的推估,或圖表數據而已。如何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,不僅要靠政府或企業帶頭推動,也成了每一個人有責任履行的生活課題。
我們知道,搭大眾運輸工具,少開車,多走路或騎腳踏車,都有助於減少碳足跡。此外,還有很多的作為點滴累積,也會有驚人的效果。
例如,我們每天都被以石油為原料的塑膠製品圍繞,物品、飲料、食物的包裝觸目皆是。在這個物資豐富,崇尚消費的時代,一個家庭,甚至一個人日日不斷丟棄的塑膠垃圾,真是不可勝數。「塑膠袋」也成了當今地球環境的「公害」。
目前全球多個國家積極「限塑」,並持續擴大範圍。臺灣推動塑膠袋減量,也開始有些成果,十年來從每年兩百億用量減為一百八十億個。然而,回收率不及百分之十。許多人不知道,多種塑膠類包裝可以回收再利用。
臺灣各地的慈濟環保站,除了分類回收資源回收外,也肩負宣導的教育使命。來自學校、機關、組織的訪客參訪慈濟環保站,無不被堆積如山的各類物資所震撼。再動手體驗分類時,會慚愧地發現,自己也是「垃圾製造者」。尤其順手丟棄的殘餘食品發出腐臭的氣味,不僅加重志工處理的難度,也降低可回收再製的比例。
塑膠袋的回收仍面臨重重挑戰,包括蓬鬆占空間、運載困難、業者難尋等。而塑膠袋種類殊異,往往需要大量人力進行分類,才能回收精純的原料再製。資深志工即表示,有些不可回收的塑膠袋種類,材質外觀和可回收品很像;與其花費心思歸類整理,不如從源頭做起,不製造這些塑膠垃圾。
這話聽來實施不易,但只要業者醒覺、使用者醒覺,能將資源重複利用,將塑膠袋的使用量減至最低,相信會日漸減輕這個地球的負荷。
從修行的角度看,這也是現代的修身之道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