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慈濟月刊第569期
2014-04-25
  靜思晨語
  社論
  心靈交流道
  無盡藏
  主題報導
  人間問路
  大地保母
  助人線上
  天涯共此情.多明尼加
  出版書訊.地球村系列
  見證人生真善美
  我在現場.印尼
  同個屋簷下
  祝福快遞
  晨鐘起.薰法香
  發現歡喜.天津
  生命的禮物
  百川歸海
  衲履足跡
  攝影筆記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月刊 / 第569期
  窮人家的餐桌
◎撰文、攝影‧林良生 翻譯‧李莉妮、黃曉倩

拾荒者加妮蒂(Karniti)在垃圾堆中翻找食物,找到幾瓣橘子非常高興,當場吃起來。

城市裏人們丟棄的飯菜,

成為垃圾山居民維持生命的三餐。

有能力的人,

如果願意把多餘的那一份分享出來,

或許窮人家就不必為了「撿」一盤飯,

而汗流浹背。

 

焚燒中的垃圾掀起山霧般的煙霧,讓這天的早晨格外悶熱;一座座垃圾山排列在眼前,空氣中散發出讓人摀鼻的異味,這裏是印尼雅加達垃圾最終站,班達爾歌邦(TPA Bantar gebang),每天約有兩千噸垃圾運來。在藍天白雲下,一個天天舉辦的「宴會」開始了。

當一堆堆垃圾由垃圾車的「後門」滑下,六位拾荒者就在這一包包黑色垃圾袋中,翻找快餐店和市場扔掉的殘羹剩飯,炸雞、肉丸、香腸、蝦子……他們把選好的食物放在臉盆帶回家,如果揀到水果就直接吃了起來。飛舞的蒼蠅與蚊蟲彷彿不存在,極端的貧窮讓他們不再考慮衛生的重要;撕開一包又一包垃圾袋,努力在困境生存下去。

這是二○一二年我印象中的蘇麗妮(Surini)、蘇樂妮(Sureni)和加妮蒂(Karniti),她們是眾多拾荒者中的三姊妹,每天必須從凌晨努力到近午才能找到足夠的食物果腹。如此煎熬的生活環境,對於他們而言是無從選擇的命運,而蘇麗妮與兩位妹妹及丈夫已經身處其中三十餘年。

二○一三年十二月,印尼慈濟志工再次到班達爾歌邦為居民致贈愛心白米,我再次遇見蘇麗妮和蘇樂妮。

「你是去年跟我一起去『百貨公司』的那位先生,對吧!」蘇麗妮微笑問道。她口中的「百貨公司」就是異味熏天的垃圾山。我點了點頭並問候:「已到『百貨公司』『買』好菜了嗎?」蘇麗妮害羞地回答:「『買』好了,我天天的生活就是這樣。」

蘇麗妮說,前年生病時,幸好有慈濟志工的關懷,更幫她支付醫療費;經過幾次治療,身體狀況好轉,體重也慢慢增加了。「這就是遇到志工的福氣,志工也常來關心。」蘇麗妮呵呵笑地說。

太陽漸漸炎熱,蘇麗妮用頭頂起白米,約我參觀新住處。

拾荒維生的丈夫,因收入不固定,讓他們不得不從租屋處搬到借用的房子,雖然不必付租金,但家計並沒有改善。「拾荒者愈來愈多,收入愈來愈少,加上還要撫養九個孩子……」蘇麗妮丈夫杜爾哈密(Durhamid)娓娓說出家裏的窘境。

平常為了買一公斤白米,杜爾哈密至少要撿拾兩三公斤的塑膠和廢紙;而為了省下買菜錢,蘇麗妮就在垃圾堆找剩菜餵飽家人。「我們拿到的食物,是人家剩餘的。」蘇麗妮這番話令人揪心,然而她領到大米的高興溢於言表,當她忙著淘洗「百貨公司」的剩菜時,感激地說:「很感動,這包米夠我們家一個月溫飽了!」

還記得,蘇麗妮曾說,如果有能力的人願意把多餘的那一份捐出來,而不是丟到垃圾桶,或許班達爾歌邦的居民就不必為了一盤飯而汗流浹背、滿身髒污。這微小的心願,都市的人們能聽得見嗎?

 

 

 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