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慈濟月刊第569期
2014-04-25
  靜思晨語
  社論
  心靈交流道
  無盡藏
  主題報導
  人間問路
  大地保母
  助人線上
  天涯共此情.多明尼加
  出版書訊.地球村系列
  見證人生真善美
  我在現場.印尼
  同個屋簷下
  祝福快遞
  晨鐘起.薰法香
  發現歡喜.天津
  生命的禮物
  百川歸海
  衲履足跡
  攝影筆記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月刊 / 第569期
  全校垃圾,一天一袋
◎撰文.葉子豪 攝影.顏霖沼

外社國小加入桃園縣「活力早餐」試辦計畫,超過八成師生在校內用餐,使用一般餐具,也減少塑膠提袋、免洗餐具廢棄物數量。

為了環境衛生,外社國小增加打掃次數,

卻增加了塑膠垃圾袋使用量;

師生改變方法,放下對垃圾袋的依賴,

成功減量,更為彼此環保成績大加分!

 

「現在是打掃時間,請各班小朋友盡快打掃。」上午八點,蘆竹鄉外社國小的同學們拿起掃把、畚箕,以清潔校園的勞動,為一天的學習暖身。

就如其他歷史悠久的老學校,校史近百年的外社國小,也有許多高大茂密的老樹,因此學生每天要掃的落葉為數可觀,但他們卻不用塑膠袋盛裝,而是直接把枯葉,倒進圍牆邊的「落葉堆肥區」。在環保達人指導下,那些落葉經自然分解、發酵熟成後,不只當肥料滋養校樹,還能吸引同學們喜愛的甲蟲如獨角仙前去產卵,讓大家觀察牠們如何繁衍下一代。

室內空間如教室、辦公室、廁所,雖然也一樣放置垃圾桶或資源回收桶,但特別的是「有桶無袋」,師生們不在桶裏套塑膠袋,不將廢棄物大包小包地打包,而是把要丟掉的垃圾、用過的衛生紙,統一傾倒在學校側門的大垃圾袋。根據校方長期觀察,現在每天只需使用一個大塑膠袋,就可將全校垃圾打包完畢。師生們兩年多的環保實踐經驗,包括減少水、電、資源消耗,獲得桃園縣環保局「低碳校園」認證。

鄭淑珍校長向慈濟志工學習到許多好的環保理念,並應用於校園,與師生一同力行節能減碳,讓外社國小成為桃園縣的「低碳校園」示範學校。

灑掃庭除,兼顧環保

 

外社國小校長鄭淑珍,為慈濟教師聯誼會的一員,在二○○一年時就與桃園區的慈濟環保志工結緣,之後協助成立中路環保站;二○一二年八月派任外社國小校長,除了請大愛媽媽志工入校園推廣靜思語,加強孩子品格教育外,也引進環保概念。

外社國小師生總數不過一百多人,廢棄物的產量本來就比市區大校少很多。有一天,鄭淑珍巡視校園,發現新的廁所蓋得相當好,設備舒適,於是思考如何維護這得來不易的衛生設施。特別是學校往往會在假日時開放校園供民眾運動休閒,一週七天使用頻繁,垃圾量隨之增加,如果一兩天打掃一次,不僅異味重,清理起來也更麻煩。

於是校方修改清潔規則,由中高年級的「環保小尖兵」,於每天早上、中午及下午,到廁所簡單打掃,週一早上的清潔則由工友或臨時人員負責,以因應週末假日廢棄物較多的情況。「時時勤拂拭」之下,廁所的衛生情況大為改善,但相對地垃圾袋的使用量也增加。

由於上環保課時,老師向同學們宣導,塑膠袋濫用將對環境有很嚴重的破壞,而今使用量不減反增,不合乎環保的精神,因此師長們也思考,如何才能不用、少用這些無法自然分解的東西。

「一開始,我們用舊報紙、廣告紙摺成筒狀取代塑膠袋,可是後來發現,油墨味會揮發出來,而且容易招來蚊蠅,後來就試著什麼都不套。」訓導組長高翠敏老師分享了改變的過程。一開始試行不套袋、不裝紙,師生們確實不習慣,但一段時間之後,發覺髒、不乾淨只是心理的感覺,只要常常清理廢棄物、清洗垃圾桶,一樣可以維持清潔,而且衛生程度也不會打折扣。

突破了廁所衛生的心理障礙,在辦公室、教室推動不用塑膠垃圾袋就容易多了。鄭淑珍估算,十幾間廁所,加上六間教室、六間辦公室所放置的垃圾桶不下三十個,如果每天打包、更換塑膠袋,一年下來的使用數量相當可觀,而今觀念轉個彎,不僅為大地減輕沈重的負擔,就連最實際的經費支出,也省下不少。

「我們已經一年多不用買塑膠袋,之前買的到現在都還在用呢。」鄭淑珍表示,學校能用於環保清潔的經費十分有限,如果省下了塑膠袋的支出,就能添購足量的打掃用具,而且各班能自由運用的環保經費也能多一些,就可以做更多事,或者購買小禮物鼓勵班上的環保小尖兵。

上圖‥乾枯的落葉經長時間發酵腐熟之後,成為絕佳有機肥,不僅能用於滋養校樹,也能吸引甲蟲在落葉堆產卵繁衍後代,是自然課的活教材。

下圖‥外社國小師生們勤於分類垃圾,即使垃圾桶沒有套塑膠袋也能保持乾淨。

早餐營養,地球健康

 

除了出於環保的自覺,主動降低塑膠垃圾袋的用量外,縣政府補助校方提供早餐,也意外地讓塑膠袋及免洗餐具的消耗量大減。

其實提供早餐的最初用意,是要解決弱勢學童的營養問題,「曾有學生在升旗時昏倒,我們詢問之後才知道,他沒吃早餐,而且很久沒吃了。」教導主任邱定文老師心疼地說。

對於正值發育期的中小學生來說,長期沒吃早餐、飲食不正常,對成長及學習都有不良影響,桃園縣政府調查發現,縣內「紙片孩子」的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趨勢,於是自二○一三年九月開始為期一年的「快樂早餐,元氣飽飽」計畫。

有鑑於校內單親、隔代教養等弱勢學童偏多,外社國小師長於是把握因緣申請加入,成為縣內十所試辦學校之一。為了兼顧環保,校方運用「低碳校園」獎助金購置了許多不銹鋼環保碗,並請廠商在提供豆漿、米漿等飲品時,不要拿塑膠或紙杯分裝,而是一整桶送到學校,再由工友阿嬤舀給孩子們食用。

根據縣府教育局的實施辦法,符合資格的學生由公費補助餐費,一餐二十五元以月計費;造冊呈報後,外社國小八十七名學生中,有一半獲得補助,亦有不少學生乃至教職員自費加入。校長鄭淑珍估算,現在每天會在學校用早餐的師生,約有八十人,沒吃早餐或是在上學路上隨便買、隨便吃的情形大為減少。

「以前,小朋友進校門時,手上就一杯豆漿、一個提袋,裏面有個紙盒,可能是裝蛋餅之類,全校算下來,你看量有多少?」高翠敏老師分享了實施早餐計畫後帶來的改變:「小朋友的健康顧到了,他們也不用排隊買早餐浪費時間,而且學校的垃圾量減少很多。」

師生們用心推動分類回收,減少塑膠垃圾袋使用量,加上早餐計畫「無心插柳」的環保效益,使外社國小的廢棄物產量一減再減。「以前一天要丟好幾包垃圾,後來減成一天一包,有時候一天下來還裝不滿,甚至兩、三天倒一次。」在校服務八年的總務主任黃燕足,見證了垃圾減量,環保加分的歷程。

不套袋的垃圾桶,不亞於花園的優美校園,證明了多用一點「環保心」,少用一些塑膠袋並不難;避免使用「用過即丟」的食器,對個人身心及大地環境的健康皆有助益。外社國小師生們的環保成績單,證明了改變觀念從小地方做起,不無可能成就大大的環保效益。

 

 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