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慈濟月刊第569期
2014-04-25
  靜思晨語
  社論
  心靈交流道
  無盡藏
  主題報導
  人間問路
  大地保母
  助人線上
  天涯共此情.多明尼加
  出版書訊.地球村系列
  見證人生真善美
  我在現場.印尼
  同個屋簷下
  祝福快遞
  晨鐘起.薰法香
  發現歡喜.天津
  生命的禮物
  百川歸海
  衲履足跡
  攝影筆記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月刊 / 第569期
  無錢嘛愛做 只盼清淨在源頭
◎撰文.葉子豪 攝影.顏霖沼

在環保站,由志工手工分類完成的大量塑膠袋準備上貨車運往回收商;把別人手裏的垃圾變成資源回收,這一條路並不輕鬆。

塑膠袋回收分類,費工費時,

不成比例的付出,讓多數人打退堂鼓,

但環保志工做就對了,

只盼使用者回收時能「清淨在源頭」……

 

載重十噸半的大卡車,駛入高雄市仁武區的慈濟八卦環保教育站,車上有如「變型金剛」的機械臂,將塑膠袋及發泡塑膠抓起來送進車斗;塑膠粒業者羅允宗站在不遠處看兒子操作,確保人員和物資的安全。

環保站負責人陳清雲則是撿了一塊厚紙板,記錄每一袋、每一捆回收物的重量,土黃色的紙板上,寫滿了粗黑的數字,大部分都是個位數,可見這些打包好的塑膠袋、綁成一串的發泡塑膠體積雖大,但重量輕盈。

就拾荒者來看,回收這些蓬鬆的東西,要付出的勞力、時間,與收益不成比例,是「白了工」的事情,但環保站的老菩薩卻不這麼想。「路上若有塑膠袋,我都會撿起來,因為它會堵塞水溝,飛得到處都是也很不乾淨。」七十歲的劉明春拿起大剪刀,像庖丁解牛一般,剪除大塑膠袋上的奇異筆字跡,再把透明的袋體塞進回收袋。

對上了年紀的老人家來說,輕薄的塑膠袋不會造成太重的勞力負擔,但是要做到合乎品質要求可不簡單。「回收業者要的是沒有貼膠布,沒有寫字,很乾淨的料,價錢最好的就是這種PE!」當環保志工超過十年的她邊做邊解說道。

回收塑膠袋全數上貨,羅允宗令工作人員在車斗上蓋上一層黑紗網以防物品飛散,陳清雲也搭上環保志工陳仁傑的車,跟著大卡車到工廠。

 

為回收塑膠找出路

「墓仔埔」也敢去

陳清雲將每包回收塑膠袋的品項、重量記錄在撿來的瓦楞紙板上,再按計算機加總,換算出那一卡車塑膠袋變賣之後可得的善款。

 

「志工要學會分辨不同材質的塑膠袋,改天我找個時間到你們的站吧!」行在從仁武到阿蓮的省道上,陳清雲一刻不得閒,不是按計算機估算當天送出的回收重量,就是接聽手機,和其他環保站志工分享經驗。身為慈濟環保志工群中,進行塑膠袋回收的先行者之一,陳清雲從不吝於交流所知的環保知識,以及一路走來的甘苦經驗。

一九九四年陳清雲開始做環保,和先生張義雄提供自家三合院前空地做為社區的環保站。「我們整理分類之後,垃圾還是很多,仔細一看,其中塑膠袋最多。」陳清雲表示,早年民眾已知紙類、鐵鋁罐可以回收,但大部分人並不了解塑膠袋其實也能回收,習慣將用過的塑膠袋丟進垃圾桶;於是她踏出第一步,接收從工廠、賣場以及家戶收集而來的塑膠袋,並教導志工們分類處理。

塑膠袋大致分為PP、PE、PVC材質,還有不同色澤;萬事起頭難,莫說一般民眾,就連做環保好幾年的慈濟志工,也不清楚塑膠有哪幾類?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長什麼樣子?「你講英文我聽不懂啦!」老菩薩們聽得一頭霧水,摸索好一陣子才明白如何辨識;而替分類後的塑膠找「出路」,更是煞費苦心。

早年從事塑膠回收再製的業者不多,回收價格也不高,「我們在二○○二年開始做塑膠回收,當時乾淨的PE白袋一公斤八元,PE花袋才三元。」陳清雲說,有陣子每天早上一打開門,就看到一座山,那是由破損的臉盆、水桶等粗料塑膠堆成的「垃圾山」,「原本『粗料塑膠』一公斤五元,廠商還會主動來載,後來跌到剩下一塊半,他們覺得不敷成本就不來收了。」

眼看回收料愈堆愈多不是辦法,身為環保站負責人,她於是騎著機車到處找回收工廠;儘管之前合作的廠商有給同業的地址和手機號碼,但轉了兩天就是找不到,她不放棄,到了第三天還是繼續搜尋。

「最後來到大社觀音山大覺寺的後山,一直找到傍晚,路上都沒有人,竹子搖來搖去,感覺很淒涼,而且兩邊都是『墓仔埔』……」眼看天色愈來愈暗,陳清雲心中不免忐忑,但仍打起精神向前進。

「上人啊,我已經找三天了,我一定要找到!」雙手合十祈禱之後,杳無人煙的小路上突然出現一對下棋的老先生。「你就從那個橋下去,穿過『墓仔埔』……」依循著老人的指引,陳清雲強壓心中的不安,繼續行過一個又一個墳墓,終於找到地處偏僻的塑膠回收工廠!

但光找到回收商還不夠,志工們還得確實做好分類、清理,才能順利將「垃圾變黃金」;只要稍有疏忽,眾人的心血就會化為很難處理的大麻煩。「你這車的東西分得不清楚又髒,沒辦法收。」眼看大家辛苦多日的成果,被業者視為不能用的瑕疵品,又要原封不動載回環保站,開車的志工不免心生煩惱,陳清雲硬著頭皮接變化球:「老闆娘,拜託,這個少年仔很發心,您就讓他下貨吧!您不要的東西,我們再收回去。」

一番好言相勸之後,老闆娘同意讓志工先下貨,大伙兒頂著正午的大太陽,花了一小時進行再分類;回收商收下乾淨可用的部分,不可用的就載回環保站再清理。經一事長一智,那位志工自此徹底落實「清淨在源頭」,「他回去之後,把髒的塑膠袋都洗乾淨晾起來,還拍照傳給我看呢!」

從事塑膠回收再製的羅允宗先生,珍惜慈濟環保志工分類的用心,也更改回收設備配合,雙方一起讓「垃圾變黃金,黃金變愛心」。

為大地爭取生機

賣無錢也要做

 

從不會到會,從一無所知到駕輕就熟,回收流程的建立並非一蹴可及,也因為走過許多波波折折,陳清雲對樂於配合的廠商分外感恩。

塑膠粒業者羅允宗為了承接慈濟志工回收的發泡塑膠,不惜花費百萬修改設備,他表示:「慈濟人回收的芭樂套袋(PE發泡塑膠)有夠多的,旗山、高雄靜思堂那邊回收的都是那種發泡的,不改機器的話就會黏成一團。」

走進位於阿蓮的塑膠粒工廠,羅允宗首先帶大家看回收再製之後的成品,一袋袋二十五公斤裝的塑膠粒子,有紅、有綠也有半透明的棕色,不仔細看還以為是不同顏色的豆子。薄如紙的塑膠袋和豆狀的塑膠粒子,本質相同但形體殊異,其間的轉化,有賴專業的熱融處理。

再製的第一道工序,是先將塑膠袋、發泡塑膠送進絞碎機,切割成雪花般的碎片,然後再送進機器裏加熱融化。在攝氏一百到兩百度的溫度控制下,塑膠碎片融成有如麥芽糖的膏狀物,先通過大孔洞形成有如烏龍麵般的粗條,初步氣冷降溫之後再擠進小篩網進行造粒,經機器切割、水冷再降溫後,一粒粒如豆大小的塑膠粒,就隨著冷卻水流出來。

從進料、粉碎、融化、造粒到收集打包,所有過程高度自動化。「這些粒子大部分賣給附近的廠商,做裝螺絲的桶子或垃圾袋。」羅允宗表示,儘管以回收塑膠、再製塑膠粒子為生計,需顧及成本和利潤,他們仍盡量給人方便,用較好的價格收購慈濟人回收的塑膠製品;而這分發心,也需要志工用心配合才行。

 

 

塑膠回收再製,首先要將回收物粉碎,接著加熱融化成半流質的膏狀物,再加以冷卻,切割造粒之後,就成為有如豆子穀種的塑膠粒子。

說起高雄及屏東慈濟志工所做的高品質回收,羅允宗讚歎有加:「像旗山那邊的就很用心哪!」陳清雲說:「外面的人都不收發泡的,因為那些東西多半是溼的,得要晾乾才能處理,算起來不合成本,但是慈濟人就會去洗、去曬。」

陳清雲回憶當初一九九七年第一次做玻璃回收時,很多人反對,因為工作粗重又危險,當時她託資深環保志工請示證嚴上人,得到的慈示是:「無錢嘛愛做!」「我就把這句話聽進去!」從吃重的玻璃瓶回收,到不費力但很費工的塑膠袋回收,陳清雲和慈濟環保志工一樣,一心只想為大地爭取多一分生機,讓自己多發揮一分利益眾生的良能。

而在努力做回收,低頭做環保的同時,陳清雲也持續「說我所做」,將回收物分類取樣,黏上厚紙板做成教具,讓志工及參訪者快速了解,哪些東西可以資源回收,哪些只能當垃圾掩埋或焚化。

但面對五花八門,種類繁多的塑膠袋,經驗豐富的她也坦言,有些材質的外觀、特性和可回收的PP、PE很像,卻不可回收再製;因此與其花費心思分辨材質、歸類整理,倒不如從源頭做起,避免產生廢棄物。「記得上街自備購物袋,提著菜籃去買菜,隨身攜帶杯碗筷,你就能少用塑膠袋了。」陳清雲提醒道。

二○一三年秋天,荷蘭藝術家設計的黃色小鴨在高雄港展出,業者生產相關商品販售,民眾大量消費也產生大量廢棄物,陳清雲即在八卦環保站「拾獲」一隻被丟棄的塑膠小鴨。

 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