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一至二十二日 謹慎微細煩惱

3‧21~22《農二月‧二十一至二十二》
【靜思小語】微細煩惱如小火,雖無猛火,猶有熱惱。
真誠愛,醫病情
中國醫藥大學李文華校長、高雄醫學大學劉景寬校長、臺灣醫學教育學會朱宗信祕書長、衛福部醫事司王宗曦副司長等人來訪。
上人憶述,三十多年前在花蓮建蓋醫院,過程艱辛難以道盡;如今慈濟醫院已是花東地區急重症後送醫院,且因應花蓮、臺東地形狹長,也有玉里、關山慈院就地守護鄉親健康。
「感恩各院同仁有志一同,不只在院內服務病患,也定期到偏遠山村義診、衛教。支持他們甘願長駐偏鄉奉獻,來自於學醫救人的初發心,以及從事醫療工作的使命感。」
當今社會醫療糾紛頻傳,上人感嘆,人心價值觀改變,醫病雙方重視各自權益,無法站在對方立場設想,溝通不佳就容易造成誤解。「要改善此一情況,雙方都要以誠懇心建立情誼,將心比心。」
各地慈濟醫院有醫療志工作為醫病橋梁,在慈濟學校,則有慈懿會師兄姊陪伴孩子、建立亦師亦友的情感。上人言:「慈濟人發揮菩薩『覺有情』,以疼惜、照顧自己兒女般的真情相待,因此帶動同仁、學生也提起真情待人;這就是最美的慈濟人文。」
彰化第一顆慈濟種子邱蘭芳師姊,三月十九日中午往生,當天傍晚送回慈濟大學成為大體老師。蘭芳師姊為了圓滿捐贈大體的心願,病篤之時堅持不開刀、不插管治療,要保有完整的身體,提供解剖教學。
「這分堅持,代表了眾多慈濟人為了醫學教育,無私奉獻的大愛。同學們在了解大體老師生平,以及發心成為大體老師的大捨心願後,自然能以感恩心學習;未來在臨床上,以尊重心面對病患。」
現代社會漠視人倫禮節,衍生出諸多社會問題。上人期待教育工作者有志一同,營造清淨、單純的受教環境,引導學生用心學習、認清人生方向。「『禮』就是『理』,有『禮』才有『理』。學生有禮,道理自然入心;將來才能發揮所學,助益社會祥和平安。」
護大地,最有福
二十二日晨語,上人感嘆,眾生心充滿煩惱,煩惱為「因」,經造作而成「果」;勉眾發清淨心行菩薩道,轉煩惱為清流。
「體內有病菌會造成感染;煩惱覆藏於心,亦會流竄其中。故要用心盡除煩惱,否則微細煩惱如小火,雖無猛火,猶有熱惱。」
極端氣候在全球釀災,上人於早會開示:「氣候失調起因於人類需求太多,過度開發造成天地毀傷;感恩慈濟環保菩薩二十多年如一日,疼惜、保護大地。」
新北市板橋忠孝環保站,九十六歲的林徐對阿嬤身體硬朗,二十二年來天天到環保站報到;去年提供環保站空間的地主有意收回土地,阿嬤難過表示,若不做環保,不知自己能否活過今年?促使環保站繼續運作。
大陸泉州黃塘環保站,也有一群戴著黃斗笠、花頭巾,穿著短上衣、大筒褲,人稱「惠安女」的農村阿嬤,積極投入環保志工行列。其中七十九歲的陳珠阿嬤過去常拜佛,五年前開始做環保,把彎腰回收當作禮佛。
上人舉述這些例子,讚歎老人是寶,他們年輕時為生兒育女辛苦付出,才有今日的富足社會;老來又投入環保,專注為天地人間付出,堪為典範。
「每一位環保菩薩都是粒粒飽滿的種子,分秒不空過,呵護大地、利益人群,發揮生命大用。每個社區都需要環保站,讓老人家在此發揮良能、開拓心胸,也開闊人生。家有長輩做環保,家庭真正有福!」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