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九日 勤耕「心靈福田」

3‧19《農二月‧十九》
勤耕「心靈福田」
【靜思小語】以平等慈悲心,廣播善種,廣布清流,廣傳大愛。
先做好人,再成菩薩
「拜經、聽經、打坐、念佛,是訓練自己用心深入佛法、明瞭經文道理。經,就是道;道,就是路。走好人間路,才能接上菩提道。」
與大陸東北地區實業家談話,上人表示,佛法不離人間法,人間路走得好,道理自然清楚明白。「身在人間,要先把人做好,才能真正成為菩薩、救度眾生。」
有緣接觸慈濟,上人叮嚀,莫只是聽人說而起歡喜心;唯有親自投入去做,在過程中接觸各種人、事、物,才能真正有體悟。
「未曾接觸窮困人,無從體會自我幸福;見苦知福,啟發愛心,付出力量助人,做得歡喜快樂,就是菩薩。」
古偈云:「此身不向今生度,更向何生度此身。」上人勉眾,來生未可知,當把握現在生而為人、得聞佛法的因緣,法入心且身體力行,真正將佛法落實在人間。
慈悲等觀,廣布善種
一位師兄發願修「同事度」||接引實業家投入慈濟,增益耕耘志業的力量。
上人提醒,世間有廣大的眾生等待被接引,無論中產階級、底層勞動人口或是窮困人,人人心中都有一分清淨無染的佛性,等待啟發。
「眾生都有一片心靈福田,要在這片大福田裏播撒善種,就要開闊心胸,對所有人一視同仁,不分貧富貴賤,廣布法水清流,廣傳慈濟愛的能量。」上人表示,「慈悲等觀」是修行的最高境界,要發揮平等的慈悲心,普遍接引大眾、共同提升生命價值。
「向人勸募,不只是募善款,更要募善心、淨化人心。」上人教導,加入慈濟、有因緣到貧困苦難地付出,要讓貧苦人也有機會種善因;即使是少少幾個銅板,只要是出自真誠善念付出,即能為自我種下善因緣。
現今社會道德觀念消退,人心無明、煩惱叢生。上人感嘆:「無明煩惱污染心靈,若不洗滌乾淨,清淨法髓無法入心,永遠都是懵懵懂懂的凡夫。」
「靜思法脈如淨水,慈濟宗門如大地」,上人指出,法譬如水,可以洗滌煩惱污垢、滋養慧命,期待大眾深入「靜思法脈」,讓清淨法髓入心,延續自我慧命;走入「慈濟宗門」,普遍布施、廣布善種,讓一粒粒種子成為一片片菩提林,再生長出無量數種子,一生無量。
「慈濟在人間開啟一扇門,希望人人從凡夫地,經過這扇慈濟門而接受佛法、發菩提心,走入人群踏實鋪展人間路,進而接軌菩提道。」
上人期許,平日在社區耕耘,要心寬念純,縮小自己,放下身段,用謙虛誠懇的心與眾分享、互動,接引入慈濟門。「讓每一個地方都有承擔志業的人,處處遍滿人間菩薩,才是愛師父所愛的人、做師父想做的事。」
心靈環保,永續教育
「二十多年來,慈濟志工從資源回收做起,將廢棄物回收、分類,再製為可用之物。一路走來,都是出於『天下事,匹夫有責』的責任心與使命感,非為營利。」
與教育志業體主管談話,上人嘆言,全球各地四大不調的災難頻傳,除加強救災效率,更要注重防災;要防災,就要做好環保,不再破壞、污染大地空氣。
「環保教育不只是說理論,更要確切落實。希望啟發人人知福惜福、與土地建立起濃厚情感,懂得疼惜天地萬物。」
上人期待師長們將「心靈環保」提升為永續的教育,成為能宣之於課堂,並且能確實融入生活的務實學問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