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慈濟月刊第569期
2014-04-25
  靜思晨語
  社論
  心靈交流道
  無盡藏
  主題報導
  人間問路
  大地保母
  助人線上
  天涯共此情.多明尼加
  出版書訊.地球村系列
  見證人生真善美
  我在現場.印尼
  同個屋簷下
  祝福快遞
  晨鐘起.薰法香
  發現歡喜.天津
  生命的禮物
  百川歸海
  衲履足跡
  攝影筆記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月刊 / 第569期
  十五至十六日 做好事亦須明道理

3‧15~16《農二月‧十五至十六》

 

【靜思小語】做好事亦須明道理,才不會因人、事、物觸礁而起退轉心。

 

企畫,更要「實踐」

 

來自七個國家地區與臺灣本地約四百多位實業家,齊聚花蓮靜思堂參加「全球實業家靜思生活營」,早會時間,透過網路視訊聆聽上人開示。

上人肯定大家放下繁忙事業來了解慈濟志業,期許要當「實業家」,而非「企業家」。「社會不安定,即使身分再高、財富再多,一旦人禍來襲,都將化為烏有。莫總是企畫著如何賺錢,要以誠正信實態度,踏實運作事業、承擔社會責任,為更多人安定生活。」

臺灣土地不大,卻擁有自由的經濟與豐富的人文;上人勉眾應珍惜保護,社會才有希望。「欲使社會平安,需要人心平穩||感恩則心平。要感恩『地』、『水』、『火』、『風』四大調和,更要發心付出、利益人群。社會安和樂利,人人安貧樂道,才能平安有福。」

人生無常,即使坐擁上兆財富,最後還是要「走(閩南語,與「兆」同音)」。上人開示,錢財帶不走,唯有業隨身。「有形的身外財富,若再加上無形的心靈財富,才是真正有福的人生。」

心不滿足,即使再有錢也不會快樂。上人期許在座大眾:「心寬天地寬,把握機會做好事,即能自我成就充實快樂的人生。」

 

五利使,五鈍使

 

「全球實業家靜思生活營」學員返回精舍巡禮。上人開示,慈濟為實業家舉辦靜思生活營,改變許多人的人生觀,不僅與家人相處圓融,更將愛的能量落實在事業上,以身教帶動員工為社會付出。

經營汽車材料行的林碧松,參與靜思生活營後理解生命價值,回到社區後不僅投入環保,也帶動員工做垃圾分類、資源回收。上人稱許,企業家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,能夠縮小自己、放下身段和大家一起做志工,更受人尊重。

「對的事,起一念善心就身體力行,愛大地、愛人群;身心健康、內外圓滿,付出無所求,如此生命就有高價值。」

鑽營取利或是行善回饋,只在一念之間。上人開示,人心有十種根本煩惱||接觸外境而起「貪」、「瞋」、「癡」、「慢」、「疑」等煩惱惡念,是迷於事相的「五鈍使」;「身見」、「邊見」、「邪見」、「見取見」、「戒禁取見」,則是對於道理見解偏差,導致迷於道理的「五利使」。

「若無法去除種種無明煩惱,將不斷受煩惱驅使,造作惡業。」上人教導,無論是「五利使」或「五鈍使」,都必須提高警覺,以佛法對治,才能擁有明確的人生方向、建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。

 

有福,更要造福

 

人心欲念無窮,所求永不滿足;為了滿足口欲,不只要吃得飽,還為了吃得美味,無所不用其極。十六日,全球實業家靜思生活營圓緣典禮,上人開示:「若想求得身心健康,就要約束心靈欲念。」

日前來訪的中央研究院學者談到,蔬果含有抗衰老因子,能預防高血壓、糖尿病及癌症等;另一位則從基因研究談述,肉類確實會讓人加速衰老、誘發失智症,引發許多慢性病。上人以此鼓勵大家「少肉多素」。

二○○八年緬甸納吉斯風災過後,慈濟人長期陪伴、援助受災民眾,並分享慈濟「竹筒歲月」日存點滴行善助人的精神理念。緬甸民眾深受感動,但苦於身無分文,遂從每天所吃的米糧中抓起一把米另外存放,積聚後捐給更貧困的家庭食用。

上人以此為例,期許在座有福之人,「素食八分飽,兩分助人好」,不只身心健康,還能行善助人。「此生有福,是過去生造福的福報;知福,就要惜福,更要再造福。」

人生最後什麼都帶不走,只有所造業力會跟隨到下一生。上人表示,只顧賺錢,不願行善付出,如同欠債還錢,「再來」之時就要受業報還債。

「發一念善心,即能創造天堂。為善、行孝,才能讓社會平安有福;社會平安,各行各業才能安定。反之,為了私己欲念爭執,將引發惡效應,甚至造成社會難以平伏的動亂。」

「慈濟宗門人間路」,上人勉眾發「慈、悲、喜、捨」四無量心,投入人群付出;且要深入「靜思法脈勤行道」,殷勤聞法,將法理運用於日常生活中。

 

知理,道心不退

 

午後,大陸重慶耐德公司董事長林朝陽等人來訪。林董事長分享,對待員工的三種不同心態轉變||

過去認為,員工是自己聘僱來幫忙做事的,把員工當工具,有上對下的優越感;接觸慈濟後調整心態,認為員工幫助自己做事,以平等心待之;更深入慈濟後,認為是員工成就公司,因而由衷感恩,將員工當成自家人,時時感到幸福。林董事長發願,要成為重慶第一顆慈濟種子。

上人提醒,過去有實業家進入慈濟後,放下身段去撿垃圾、端茶,過程中曾受到不好的聲色相待,內心深感挫折;但當他們更深入法,反而心生感恩且反省過去自大心態,更鞭策自己發揮奈米良能||縮小到別人看不見,仍能發揮良能;做得「無我相」而滿懷歡喜。

「做好事亦須知道理;不知道理,就容易因人、事、物觸礁而起退轉心。」上人致勉,莫只是在門外徘徊,唯有真正去做,才能提升對生命價值的認識。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