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八日 莫在心田畫地自限
◆1‧28《農十二月‧二十一》
【靜思小語】要「忍而無忍」,切莫「忍無可忍」。
慈和忍讓,善根本
「有開闊的心胸,還要有和氣的心態,才能與人結善緣,走到那裏都受人歡迎。心存仁德,謙讓包容待人,人與人之間就能無諍。」
上人於晨語勉眾「以孝為先,以慈予樂,以和處眾,以仁化爭」,尤其要做到「和」與「仁」。
「與人相處,要『忍而無忍』;切莫『忍無可忍』。」上人叮嚀:「心胸開闊、透徹人間世事,人格自然能展現『忍而無忍』的修養。反之,心靈沒有足夠寬度,畫地自限,他人一旦逾越界限,就會感到『忍無可忍』而反彈;如此將造成人我之間的傷害。」
上人囑眾在內心下功夫修得孝、慈、和、仁。「慈和忍讓,是善的根本。日常生活中,如果對人起了一分不滿的心,要趕緊警惕、懺悔。要與人結好緣,莫結惡緣!」
老而彌堅,人之寶
從年輕到年老,人的形貌總在不知不覺中改變。早會時,上人以北區志工蔡馮鳳妹的人生故事指出,雖然形貌、體力會隨時光衰老,不空過的人生,卻是「愈老愈寶」。
二十多年前,鳳妹師姊為了幫助忙碌的兒女,與老伴從南部搬到台北。聽聞慈濟要鄞撠|,經常布施行善的她遂歡喜護持;之後到花蓮參訪,見上人以瘦弱之軀發此大願,悲心相契,返回台北遂外出謀職,應徵到為人打掃的工作,將所得護持建院。
「有一次我到台北,她說:『我很想幫忙師父鄞撠|,但是我不識字……』我告訴她,不識字沒關係,懂理就好了。她又說:『我的力量很小。』我說:『大石頭也需要小石頭來支撐。只要有心,做就對了!』只是這樣一句話,她就放在心裏,決心要成為慈濟委員。」
鳳妹師姊雖然不認識字,勸募會員卻有好方法;就像早期釵h不識字的老菩薩,她的勸募本都是用圖畫標註。「譬如會員是開計程車的,就畫一部車;賣木炭的,就畫一支直直的木炭;賣雞的,就畫一個尖尖的雞頭……每月憑此收款。二十多年如一日,這樣的精神多麼令人感動!」
上人有感而言,識字、懂道理的人,不一定願意做好事;鳳妹師姊不曾受過正統教育,比起一般人,更要克服重重困難;然而這二十多年來,她不曾休息,至今仍以七十六歲高齡,照顧比她大兩歲的獨居老者,為之打掃居家、陪伴聊天,將所得捐出,給師父做好事,尚且投入環保回收。
「人生形貌雖不免老化,但她的良能不減,善因、善念不斷增加。師姊現在雖然行動較為不便,還是步步踏實,穩步前行。這分清淨單純的智慧、堅定守志的道心,令人敬佩!」
師姊告訴上人:「師父,我不識字,但是每天都把您的話當心藥吃,全部『吞』進肚子裏。」上人讚歎:「就是因為能把法吞入腹,所以她雖不識字,卻有方法可以度人,事事也『有法度』。如此單純、甘願的人生,堪為典範!」
無私有愛,教之道
「經典中提到,信佛、信法、信僧,信因果、禮三寶,就可以脫離生死苦難。這是因為凡夫總是付出有所求,所以方便接引。」
上人於寒假教師營圓緣會上開示,提及十多年前有位年輕企業家生病,母親和妻子很擔憂,專程來請上人「加持」。「我坦白告訴他們,我無法加持;如果可以,就不用那麼辛苦鄞撠|了!但是我會虔誠為他祝福,家屬也要放寬心。」
人間誰能無苦?即使有錢、有權、有勢,也無法脫離煩惱;所以佛陀初轉法輪,即說苦、集、滅、道四諦法。
「人生為情愛欲念而求無窮盡,亦苦無窮盡。凡夫牽掛於小情小愛,永難脫苦;佛陀為引導眾生轉變此等凡夫情,所以來回娑婆度化眾生。」上人勉為人師者,也要有菩薩心,真正做到付出無所求。
「期望大家用父母心來看待每一位學生,付出無私大愛,做他生命中的貴人。挑得起這樣的責任,未來社會才有希望!」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