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三~二十四日 迎春納福
◆1‧23~24《農十二月‧十六至十七》
【靜思小語】打開心門,讓陽光照進來,則心地日日都能如春天般,繁榮茂盛。
勿斷人道心
「修行不離『慈悲喜捨』。『慈』是希望人人幸福,『悲』是不忍他人受苦。把他人當成自己,自己幸福,也希望人人離苦得樂,就是慈悲。」
上人於晨語時間示眾,發心修行,就要培養「戒德」,修持戒律守規則,且積極投入人群拔苦予樂;若只圖享受而不付出,既損德更造業。
《水懺》經文舉述人生迷茫心態,有的人生如戲夢般空過時日;或為飲食而造業,如葷食殺生、喝酒迷失自性而擾亂家庭社會……種種行為,皆應懺悔改過。上人舉述其中「無戒德,空納信施」、「撤橋梁,杜絕行路」之過。
「一般人或以為自己並未受供養。其實滴水粒米,生活中何者不是來自士農工商的付出?所以對於社會上眾多勞作者,要懷抱虔誠感恩心。」
修橋鋪路是造福善舉,倘若惡意毀壞橋梁道路,讓人無路可行,也是罪業之一。上人警惕眾人:「橋、路有形,若是斷人道心,罪業更重!要彼此成就道心。」
凡夫心地昏暗,分不清是非善惡,若遇善緣,就能向善造福;反之,則向惡的方向行去——或把生命浪費在吃喝玩樂中,或道人長短對人造成傷害……所以上人提醒眾人,選擇了正確的生命方向,就要精進;若「放逸自恣、無記散亂」,實應懺悔。
「期待人人做自我心地的農夫,時時以法修攝自心、思惟正道;切勿懈怠放逸,破壞心地。」
濟貧更教富
「真正的救濟,是要救心。」與同仁談話,上人強調「濟貧」同時,也要「教富」,引導人打開心門付出,與人結好緣。
「心存『我要捐錢』之念,即為富有;起『我要救人』之念,就是有愛心。」上人敦勉人人培養善念。「無論外在條件如何,時時要讓自己『富有愛心』。」
「天天打開心門,讓陽光照進來,則心地日日都能如春天般,茂盛繁榮。這才是真正有福!」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