缺了腿,我還有一雙手
◎撰文、攝影‧邱如蓮
下課鐘響,學生三三兩兩在教室角落聊天,或在大樹下乘涼;就讀四川靈杰中學初中二年級的運康,帶著球拍、騎著三輪車,來到克難拼起的球桌旁,與同學打起乒乓球。
三輪車是運康的「走路」工具——他沒有雙腳,靠雙手騎三輪車行動。
學走路——爸爸尋覓「助行器」
「我不是生下來就沒腳,也曾經快樂地在草地上奔跑。但那是小學一年級以前的事了……」剛上小學時,運康天天走路上學;六年前的某一天,他在穿越平交道時,沒注意到火車就快到了,一個閃避不及,雙腿被列車碾過。
雖然緊急搶救保住性命,卻從此失去雙腿。復健期間,爸爸用盡心思要幫他重新學會「走路」——
先是改造了一輛三輪車,拆掉把手,將腳踏板加高,讓運康能夠使用雙手騎車;但是三輪車的體積太大,有些地方無法進出,像是上廁所,就得由家人或同學幫忙。
為了讓運康能夠獨立,爸爸四處打聽更好的輔助器具。有一天,他在電視上看到「助行器」的介紹,馬上記下製作方式,畫圖請工匠幫忙完成。
爸爸請人做的助行器,有個小方凳當底座,可以支撐運康的重量;再用一條皮帶將大腿固定在底座上,雙手拿著鐵焊的「柺杖」移動——就這樣,運康想去哪裏就能去哪裏了!
練乒乓——我也能上運動場
運康靠雙手走路,「一天總要走上七、八小時吧!」小小年紀的他,雖然失去雙腿,卻沒有自怨自艾,仍然堅持每天跟同學一起上課、聊天,駕著三輪車在校園裏散步。
「我最羨慕大家能上體育課……」看著同學在運動場上跑跑跳跳,運康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;直到有一天,老師教大家打乒乓球,也讓運康坐上球桌打了幾球。那顆四處彈跳的小白球,第一次為他帶來了「我也能運動」的希望。
運康經常找同學練習。一開始不會控球,身體移動的速度跟不上球跑的速度,常常得麻煩同學幫他撿球,讓他好抱歉。
但他不放棄練習,右手拿著球拍,左手幫忙移動身體,苦練了一年,換同學們接不到他的球。導師張欣稱讚他:「真是特勇敢、特堅強,打乒乓也不輸人!」
不放棄——尋找生命的希望
今年五月,運康的家在四川大地震中損毀了,幸好家人都平安。
看到一些鄉親、同學因為壓在瓦礫堆中的時間太長,得面對截肢命運,他好像看到從前的自己。
運康還記得,那時幾度進出醫院;後來用助行器練習走路,大腿截肢處總是又麻又痛,媽媽在睡前都會幫他揉一揉,讓血液循環順暢。
「我很能體會截肢的感受,醫療之路更是漫長,一不小心就會感染。」之後,還要努力適應沒有腳的日子。
看他在球桌上忽左忽右地接球、殺球,歡樂的氣氛感染了周遭所有人。好奇問他:「這麼辛苦,你是怎麼度過的?」他說:「多想生命中快樂的事,不要去想悲傷的事,就會比較開心!」
這股堅強的信念,支持運康找回自由自在的自己;他也想告訴在地震中失去肢體的小朋友:「只要不放棄,就會找到生命的希望!」
|